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数学是一门探究性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科目,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设问可以实现引学、激思、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但设问不可随意而为,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巧。因此,教师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行为,继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140-02
引言
初中数学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的課堂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问、提问应当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然而,很多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课堂设问脱离实际,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还会阻碍整个课程教学进程。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设问在技巧上精准把握,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问题情境中获得收益。
1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标准分析
本文认为,课堂有效设问有以下几个标准:
1.1清晰性。所设问题应该清晰明确,语言表述简洁明了。让学生听后立即明白问题的内容,并且知道所提问题期待何种解答,避免不严谨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
1.2价值性。所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跳一跳,够得到”的标准,问题应该有其提问价值,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跳动,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在知识的深层理解上能对学生有所帮助。研究发现,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学习。
1.3大众性。问题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所提问题应该考虑大多数同学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在课堂问题上的参与度。若只是针对小部分优生或者学困生设计问题,会使课堂沉闷,课程进展还可能受阻。
1.4指向性。问题要紧扣学习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展开,将问题集中在关键点上,以便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或兴趣点来设置问题,提升提问功能。
1.5层次性。围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串”,这种方式有利于打幵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并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技巧分析
2.1借助悬念情境,创设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只有设计出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并把学生引入其中,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才会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学习是源自于思考的,而学生的思考是来源于悬念情境问题的。设计悬念的情境问题,学生才会有思考,学生进行了思考,才会最终有所收获。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来讲,由于其学科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自我发现,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创新。所以,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悬念情境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悬念情境问题的探索中,逐渐培养思考的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在悬念情境问题中变得更加精彩,也只有这样,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才能有思路,才能有准备。
2.2依据数学典故,创设问题。
初中生一般对故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中的历史典故加进来,将代表性强的数学故事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另一方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虫黏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事物的位置可以像蜘蛛捉虫一样用网格来确定。教师自然地引入本节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通过认知冲突,创设问题。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不断破坏认知结构并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的状态,让学生看清自身现有知识的局限,从而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欲望。如教学 “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拿一个纸做的圣诞老人的帽子,问学生“圣诞帽子像什么几何体?”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折叠圆锥帽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困惑之际,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沿母线剪开圣诞老人的帽子并贴在黑板上,学生会看到原来是一个扇形。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圣诞老人帽子,学生会明白,要制作圆锥形帽子,就要确定扇形,而确定扇形需要知道圆心角,如何解决呢?学生会再次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会逐渐推导出圆心角的计算公式,自然地就会推出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这样创设认知冲突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
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在复杂的数学学习领域中,如果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游戏型问题情境,学生比较喜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的游戏:任何一个学生把他的年龄乘以2,再加上10,把算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一下子就能猜出他的真实年龄。学生很是好奇,纷纷考验老师,当老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学生会觉得老师太神了。在学生羡慕之际,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也能和别人玩这样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都会处于激情亢奋的状态,教学效果很好。
2.5根据个体差异,创设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人人有所收获。例如,在“一次函数” 的教学中,在学习待定系数法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成有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看,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出合情合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吴丹霞.“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
[2]李军.有效提问,成就精彩——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2,(14):124-126.
作者简介:刘智忠,1969年生,男,汉族,湖南省衡东县吴集中学,本科,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140-02
引言
初中数学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的課堂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问、提问应当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然而,很多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课堂设问脱离实际,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还会阻碍整个课程教学进程。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设问在技巧上精准把握,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问题情境中获得收益。
1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标准分析
本文认为,课堂有效设问有以下几个标准:
1.1清晰性。所设问题应该清晰明确,语言表述简洁明了。让学生听后立即明白问题的内容,并且知道所提问题期待何种解答,避免不严谨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
1.2价值性。所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跳一跳,够得到”的标准,问题应该有其提问价值,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跳动,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在知识的深层理解上能对学生有所帮助。研究发现,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学习。
1.3大众性。问题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所提问题应该考虑大多数同学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在课堂问题上的参与度。若只是针对小部分优生或者学困生设计问题,会使课堂沉闷,课程进展还可能受阻。
1.4指向性。问题要紧扣学习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展开,将问题集中在关键点上,以便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或兴趣点来设置问题,提升提问功能。
1.5层次性。围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串”,这种方式有利于打幵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并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技巧分析
2.1借助悬念情境,创设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只有设计出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并把学生引入其中,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才会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学习是源自于思考的,而学生的思考是来源于悬念情境问题的。设计悬念的情境问题,学生才会有思考,学生进行了思考,才会最终有所收获。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来讲,由于其学科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自我发现,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创新。所以,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悬念情境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悬念情境问题的探索中,逐渐培养思考的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在悬念情境问题中变得更加精彩,也只有这样,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才能有思路,才能有准备。
2.2依据数学典故,创设问题。
初中生一般对故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中的历史典故加进来,将代表性强的数学故事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另一方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虫黏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事物的位置可以像蜘蛛捉虫一样用网格来确定。教师自然地引入本节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通过认知冲突,创设问题。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不断破坏认知结构并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的状态,让学生看清自身现有知识的局限,从而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欲望。如教学 “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拿一个纸做的圣诞老人的帽子,问学生“圣诞帽子像什么几何体?”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折叠圆锥帽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困惑之际,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沿母线剪开圣诞老人的帽子并贴在黑板上,学生会看到原来是一个扇形。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圣诞老人帽子,学生会明白,要制作圆锥形帽子,就要确定扇形,而确定扇形需要知道圆心角,如何解决呢?学生会再次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会逐渐推导出圆心角的计算公式,自然地就会推出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这样创设认知冲突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
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在复杂的数学学习领域中,如果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游戏型问题情境,学生比较喜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的游戏:任何一个学生把他的年龄乘以2,再加上10,把算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一下子就能猜出他的真实年龄。学生很是好奇,纷纷考验老师,当老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学生会觉得老师太神了。在学生羡慕之际,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也能和别人玩这样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都会处于激情亢奋的状态,教学效果很好。
2.5根据个体差异,创设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人人有所收获。例如,在“一次函数” 的教学中,在学习待定系数法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成有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看,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出合情合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吴丹霞.“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
[2]李军.有效提问,成就精彩——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2,(14):124-126.
作者简介:刘智忠,1969年生,男,汉族,湖南省衡东县吴集中学,本科,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