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只有“既让学生学会知识,又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权利,让他们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使小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
【关键词】 参与 体验 实践 发展
一、主动参与,“乐”于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只是听众,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现给学生,一味地追求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样的课堂不经意间遮住了数学“有趣”的一面,给它蒙上了一层“枯燥”的面纱,促使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状况让我们深思。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愿学、乐学数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时,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请坐在教室东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教室西面的同学跺跺脚;请坐在教室南面的同学用右手拍拍左肩;请坐在教室北边的同学用左手摸摸右耳。接着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张自己校园的平面图,并向小组的同学介绍每个建筑物的方向与位置,最后请学生自行设计一张美丽家乡平面图,并当小导游向全班介绍家乡的风光及所在方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思路活跃、乐此不疲,整个教学过程真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充满着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学生的灵感。
二、注重体验,“动”中探索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情感不断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中,“树上原有8只鸽子,又飞来了2只。”可以让学生随鸽子的“动”口述题意,随后自主提问:“树上一共有几只鸽子?”接着质疑“要求树上一共有几只鸽子必须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思路以后,课件将“2”换成括号,将“几”换成10,又问:“现在一共有10只鸽子,原来有8只,飞来了几只? 请列式解答。”这样一正一逆的数学问题,通过课件的情境变化,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书写。学生在动中探索,体验,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此番情景真可谓:“八月桂花遍地开”。既让小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三、重视实践,“用”中求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讲解得多,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得少。不妨尝试一下换位思考,换个视角来看待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我们会见到另一片精彩的天空!在用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搭建一片“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场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1. 用数学眼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上完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例题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如果你有10元钱,请到你家附近的超市买一本笔记本,一块橡皮,一支铅笔,钱够吗?如果够,售货员应找你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道题要求学生到附近超市先了解笔记本、橡皮、铅笔的单价,再算出买这三样东西一共要多少钱,最后才能算出够不够,应找多少钱或是差多少钱。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诱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思维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创新的快感,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 用数学方法,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完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后,可以安排“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镇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表”,再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实践证明: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實践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足学生课堂、课外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中的量变,还能发生学习能力的质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陶晓明.小学数学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关键词】 参与 体验 实践 发展
一、主动参与,“乐”于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只是听众,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现给学生,一味地追求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样的课堂不经意间遮住了数学“有趣”的一面,给它蒙上了一层“枯燥”的面纱,促使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状况让我们深思。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愿学、乐学数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时,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请坐在教室东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教室西面的同学跺跺脚;请坐在教室南面的同学用右手拍拍左肩;请坐在教室北边的同学用左手摸摸右耳。接着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张自己校园的平面图,并向小组的同学介绍每个建筑物的方向与位置,最后请学生自行设计一张美丽家乡平面图,并当小导游向全班介绍家乡的风光及所在方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思路活跃、乐此不疲,整个教学过程真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充满着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学生的灵感。
二、注重体验,“动”中探索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情感不断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中,“树上原有8只鸽子,又飞来了2只。”可以让学生随鸽子的“动”口述题意,随后自主提问:“树上一共有几只鸽子?”接着质疑“要求树上一共有几只鸽子必须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思路以后,课件将“2”换成括号,将“几”换成10,又问:“现在一共有10只鸽子,原来有8只,飞来了几只? 请列式解答。”这样一正一逆的数学问题,通过课件的情境变化,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书写。学生在动中探索,体验,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此番情景真可谓:“八月桂花遍地开”。既让小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三、重视实践,“用”中求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讲解得多,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得少。不妨尝试一下换位思考,换个视角来看待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我们会见到另一片精彩的天空!在用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搭建一片“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场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1. 用数学眼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上完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例题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如果你有10元钱,请到你家附近的超市买一本笔记本,一块橡皮,一支铅笔,钱够吗?如果够,售货员应找你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道题要求学生到附近超市先了解笔记本、橡皮、铅笔的单价,再算出买这三样东西一共要多少钱,最后才能算出够不够,应找多少钱或是差多少钱。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诱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思维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创新的快感,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 用数学方法,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完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后,可以安排“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镇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表”,再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实践证明: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實践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足学生课堂、课外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中的量变,还能发生学习能力的质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陶晓明.小学数学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