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社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情绪抑郁、否定自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生活迷茫和不知所措,严重者出现轻生、自杀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杀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现象。事实表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本文列举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新世纪是即重视精神文明又重视物质文明的时代,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意识等,均会有大幅度提升。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培养人才需要全方位,由体、美、心理、德育等方面开展,让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并有着完善的人格。所以加大认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大学阶段,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这时的心理基础接近成熟,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理进一步完善,预防心理疾病以及避免形成障碍,这就要求他们保持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不仅对大学生作为个体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最后阶段,心理、生理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多少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有时自信的要命,有时有自卑的要死,易冲动发,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不足,应对挫折能力也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会蓦然的感觉到焦虑、不安,无法在挫败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抗压能力。而有的大学生则是冲动型,遇到事情后过于冲动,不能冷静应付,常常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特别情绪化,自我意识仍在发展中,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消极事件时更是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反应过大。而有的学生则是悲观主义者,无法释放自己的消极情况,在面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或是竞争激烈时,会产生极大的悲观情绪,甚至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严重的就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可见,大学生不稳定的情绪、不良的习惯等,均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发人的积极心态,培养大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心理品质,让他们的情感可以正常发展,并且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坚毅的品质,而这些均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由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有助于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
处在社会转型期下的中国,仍有很多社会上的问题,社会成员有着很多压力,如住房、工作、教育等等,因此容易焦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悲观的、消极的、无谓的等等,甚至还会出现报复社会、自杀、破坏他人幸福等极端案例,无法处客观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问题。所以整个社会都极需要正面的能力,来引导人们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解决。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不管是专业或是个人思想的素质,均可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后继力量,其能力不容我们忽视,所以通过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确保他们的良好状态,从心底叫醒他们产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广泛的带头作用,为社会形成和平、良好的积极心理提供极为有力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滞后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对心理问题的矫治,而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只是帮助矫治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功能的忽视,未能重视其心理健康及开发心理潜能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不先进。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仍是落后式的传统教育,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在于减少自杀,让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可成为救火的工具。并且认为大学的健康教育只是对个别问题即可,只有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或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时,心理健康教育和能被学校以及学生重视;
第二,传统社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未能关心自己的心里状态。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往往把心理问题看成带有神秘色彩,以至于人们不好意思去谈及,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健全的人,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类疾病。高校里,多数大学生都会受到这一观念影响,思想观仍比较传统,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存在,未能科学及时解决;或者碍于面子难以启齿,或者担心去心理咨询时候被同学看见或相遇,怕同学用有色眼光认为自己是不正常、有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所以他们会找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帮助,而不去学校或医师咨询有关心理专家,这让心理问题或是焦虑得到解决,不愿意去看病,造成严重的疾病,甚至还会造成危害自己或社会的行为。
(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学人才观的制约,出现了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方式。正是这样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环境,让家长、孩子只去追求高分,未能重视心理的成长,根据很多事例就可以发现,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极端。如果还一味追求成绩高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棋子”,给社会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数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到传统教育观影响,高校根据学生分数高、低去评价学生未来发展和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足够重视,在课程设计、教育手段方面,过到流程化。虽然国家、社会都要我们去重视大学生心理的问题,但有的教育仍只是以专业课程来安排教育,未能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只接受了一些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并没有深入其中的理解理論和深刻体会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没有真正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新世纪是即重视精神文明又重视物质文明的时代,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意识等,均会有大幅度提升。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培养人才需要全方位,由体、美、心理、德育等方面开展,让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并有着完善的人格。所以加大认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大学阶段,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这时的心理基础接近成熟,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理进一步完善,预防心理疾病以及避免形成障碍,这就要求他们保持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不仅对大学生作为个体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最后阶段,心理、生理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多少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有时自信的要命,有时有自卑的要死,易冲动发,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不足,应对挫折能力也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会蓦然的感觉到焦虑、不安,无法在挫败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抗压能力。而有的大学生则是冲动型,遇到事情后过于冲动,不能冷静应付,常常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特别情绪化,自我意识仍在发展中,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消极事件时更是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反应过大。而有的学生则是悲观主义者,无法释放自己的消极情况,在面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或是竞争激烈时,会产生极大的悲观情绪,甚至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严重的就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可见,大学生不稳定的情绪、不良的习惯等,均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发人的积极心态,培养大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心理品质,让他们的情感可以正常发展,并且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坚毅的品质,而这些均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由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有助于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
处在社会转型期下的中国,仍有很多社会上的问题,社会成员有着很多压力,如住房、工作、教育等等,因此容易焦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悲观的、消极的、无谓的等等,甚至还会出现报复社会、自杀、破坏他人幸福等极端案例,无法处客观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问题。所以整个社会都极需要正面的能力,来引导人们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解决。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不管是专业或是个人思想的素质,均可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后继力量,其能力不容我们忽视,所以通过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确保他们的良好状态,从心底叫醒他们产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广泛的带头作用,为社会形成和平、良好的积极心理提供极为有力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滞后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对心理问题的矫治,而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只是帮助矫治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功能的忽视,未能重视其心理健康及开发心理潜能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不先进。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仍是落后式的传统教育,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在于减少自杀,让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可成为救火的工具。并且认为大学的健康教育只是对个别问题即可,只有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或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时,心理健康教育和能被学校以及学生重视;
第二,传统社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未能关心自己的心里状态。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往往把心理问题看成带有神秘色彩,以至于人们不好意思去谈及,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健全的人,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类疾病。高校里,多数大学生都会受到这一观念影响,思想观仍比较传统,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存在,未能科学及时解决;或者碍于面子难以启齿,或者担心去心理咨询时候被同学看见或相遇,怕同学用有色眼光认为自己是不正常、有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所以他们会找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帮助,而不去学校或医师咨询有关心理专家,这让心理问题或是焦虑得到解决,不愿意去看病,造成严重的疾病,甚至还会造成危害自己或社会的行为。
(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学人才观的制约,出现了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方式。正是这样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环境,让家长、孩子只去追求高分,未能重视心理的成长,根据很多事例就可以发现,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极端。如果还一味追求成绩高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棋子”,给社会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数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到传统教育观影响,高校根据学生分数高、低去评价学生未来发展和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足够重视,在课程设计、教育手段方面,过到流程化。虽然国家、社会都要我们去重视大学生心理的问题,但有的教育仍只是以专业课程来安排教育,未能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只接受了一些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并没有深入其中的理解理論和深刻体会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没有真正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