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本文以河南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阐述了“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了影响“90”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社会及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90”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就业中的影响尤为重要。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就业观在大学生整个就业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河南工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400名在校参与调研,其中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00名,大三(毕业班)学生200名,女生100人,男生300人。调查的这些学生分别是15、16、17年入学年龄在1990—1999之间,本文将这些学生定义为“90”后大学生。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观基本情况
(一)就业途径更加多样性
在调查问卷中,“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一项中42%同学选择了通过网络寻找。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化,网络、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 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途径,传统的现场招聘的影响力逐渐减少,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更加多样性的途径寻找工作,一些电视求职类节目也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投简历,视频面试等受到了“90”后的喜爱。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机遇和更多的发展选择学生的择业选择更为多元化[1]。
(二)选择就业地区的差异性
问卷显示,“您首选的就业地区为”,其中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占45%,而选择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仅占7.2%。不难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机遇大,经济实力强薪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部分的大学生,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机会,他们觉得在一线城市能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这一现象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三)就业观“理想化”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中45%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占7.2%,回到自己家乡就业的占25%,考取公务员等事业单位的占27.5%。而在“您毕业后希望得到的月薪待遇为”选项中,2000—3000元/月的占61%,3000—5000占25.2%,5000及以上的占13.8%。这些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期望值高,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偏于“理想化”。
(四)就业自主化
“90”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敏捷,问卷显示,“您不满意的工作”选项中,选工作挑战性小,过于程序化占60%,在“您毕业前是否会提前做职业规划”选项中选择是的占90%,在“您是否会从事本专业”选项中35%的学生选择了否。这些数据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性强,灵活性高的职业,其次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前已经做了职业规划自信不盲目就业,最后“90”后大学生就业更加的灵活,自主性强。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样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到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变化,个性化、自私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化等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由于理想信念的不同所选择的职业自然不同[2]。“90”大学生生活条件相比之前更加富裕,追求时尚和潮流,追求的工作更加自由多样,他们追求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加独立个性,群体观念较弱。
(二)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和权力的过度追求,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改变,通过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功利,更加物质,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工作理念削弱,表现在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上更具目的性、功利性和选择性。
(三)家庭因素
据调查问卷显示,在“您获取就业信息来源”中,选择家庭来源的占36%,这说明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调查显示作为农村大学生更希望找“铁饭碗”,而身在城市的大学生更期待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安稳的工作,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就业观形成中过于依赖家庭,还不能完全独立,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就业观的形成。在就业渠道还不完全畅通、就业环境还不太公平的背景下,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还没有走出心里断乳期,缺乏独立性,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90 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四)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中60%选择了通过学校的招聘会,在“您了解就业形式及就业技巧”选项中70%选择了通过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讲授。不难看出,学校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3]。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不仅负责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学生所产生教育结果的成功与否,都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四、对策分析
(一)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丰收。”[4]要想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首要解决的就是思想问题,只要使“90”后大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变得“正能量”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择业也出现了差异性,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缩小地区间的差异缩小贫富差距。要加快推进人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加强对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积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充分落实。为大学省就业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5]。
(三)创新“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已成为一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一大选择,高校要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综合水平,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河南工学院设立了“创业班”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均可参与,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積极性同时储备了知识涵养。其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专业指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就业观的变化。最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我校设立了校内实训工厂,定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些都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了基础。
总结全文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同时在学生择业过程中也需要学校、社会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理论探索,2012年4月.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5]高玉峰,刘泽义.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4月.
作者简介:苏新亚(1990—),女,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关键词:“90”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就业中的影响尤为重要。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就业观在大学生整个就业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河南工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400名在校参与调研,其中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00名,大三(毕业班)学生200名,女生100人,男生300人。调查的这些学生分别是15、16、17年入学年龄在1990—1999之间,本文将这些学生定义为“90”后大学生。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观基本情况
(一)就业途径更加多样性
在调查问卷中,“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一项中42%同学选择了通过网络寻找。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化,网络、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 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途径,传统的现场招聘的影响力逐渐减少,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更加多样性的途径寻找工作,一些电视求职类节目也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投简历,视频面试等受到了“90”后的喜爱。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机遇和更多的发展选择学生的择业选择更为多元化[1]。
(二)选择就业地区的差异性
问卷显示,“您首选的就业地区为”,其中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占45%,而选择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仅占7.2%。不难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机遇大,经济实力强薪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部分的大学生,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机会,他们觉得在一线城市能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这一现象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三)就业观“理想化”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中45%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占7.2%,回到自己家乡就业的占25%,考取公务员等事业单位的占27.5%。而在“您毕业后希望得到的月薪待遇为”选项中,2000—3000元/月的占61%,3000—5000占25.2%,5000及以上的占13.8%。这些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期望值高,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偏于“理想化”。
(四)就业自主化
“90”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敏捷,问卷显示,“您不满意的工作”选项中,选工作挑战性小,过于程序化占60%,在“您毕业前是否会提前做职业规划”选项中选择是的占90%,在“您是否会从事本专业”选项中35%的学生选择了否。这些数据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性强,灵活性高的职业,其次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前已经做了职业规划自信不盲目就业,最后“90”后大学生就业更加的灵活,自主性强。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样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到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变化,个性化、自私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化等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由于理想信念的不同所选择的职业自然不同[2]。“90”大学生生活条件相比之前更加富裕,追求时尚和潮流,追求的工作更加自由多样,他们追求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加独立个性,群体观念较弱。
(二)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和权力的过度追求,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改变,通过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功利,更加物质,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工作理念削弱,表现在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上更具目的性、功利性和选择性。
(三)家庭因素
据调查问卷显示,在“您获取就业信息来源”中,选择家庭来源的占36%,这说明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调查显示作为农村大学生更希望找“铁饭碗”,而身在城市的大学生更期待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安稳的工作,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就业观形成中过于依赖家庭,还不能完全独立,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就业观的形成。在就业渠道还不完全畅通、就业环境还不太公平的背景下,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还没有走出心里断乳期,缺乏独立性,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90 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四)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中60%选择了通过学校的招聘会,在“您了解就业形式及就业技巧”选项中70%选择了通过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讲授。不难看出,学校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3]。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不仅负责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学生所产生教育结果的成功与否,都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四、对策分析
(一)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丰收。”[4]要想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首要解决的就是思想问题,只要使“90”后大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变得“正能量”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择业也出现了差异性,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缩小地区间的差异缩小贫富差距。要加快推进人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加强对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积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充分落实。为大学省就业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5]。
(三)创新“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已成为一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一大选择,高校要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综合水平,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河南工学院设立了“创业班”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均可参与,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積极性同时储备了知识涵养。其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专业指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就业观的变化。最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我校设立了校内实训工厂,定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些都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了基础。
总结全文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同时在学生择业过程中也需要学校、社会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理论探索,2012年4月.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5]高玉峰,刘泽义.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4月.
作者简介:苏新亚(1990—),女,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