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本文以河南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阐述了“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了影响“90”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社会及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90”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就业中的影响尤为重要。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就业观在大学生整个就业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河南工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400名在校参与调研,其中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00名,大三(毕业班)学生200名,女生100人,男生300人。调查的这些学生分别是15、16、17年入学年龄在1990—1999之间,本文将这些学生定义为“90”后大学生。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观基本情况
  (一)就业途径更加多样性
  在调查问卷中,“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一项中42%同学选择了通过网络寻找。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化,网络、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 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途径,传统的现场招聘的影响力逐渐减少,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更加多样性的途径寻找工作,一些电视求职类节目也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投简历,视频面试等受到了“90”后的喜爱。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机遇和更多的发展选择学生的择业选择更为多元化[1]。
  (二)选择就业地区的差异性
  问卷显示,“您首选的就业地区为”,其中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占45%,而选择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仅占7.2%。不难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机遇大,经济实力强薪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部分的大学生,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机会,他们觉得在一线城市能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这一现象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三)就业观“理想化”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中45%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占7.2%,回到自己家乡就业的占25%,考取公务员等事业单位的占27.5%。而在“您毕业后希望得到的月薪待遇为”选项中,2000—3000元/月的占61%,3000—5000占25.2%,5000及以上的占13.8%。这些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期望值高,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偏于“理想化”。
  (四)就业自主化
  “90”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敏捷,问卷显示,“您不满意的工作”选项中,选工作挑战性小,过于程序化占60%,在“您毕业前是否会提前做职业规划”选项中选择是的占90%,在“您是否会从事本专业”选项中35%的学生选择了否。这些数据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性强,灵活性高的职业,其次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前已经做了职业规划自信不盲目就业,最后“90”后大学生就业更加的灵活,自主性强。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样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到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变化,个性化、自私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化等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由于理想信念的不同所选择的职业自然不同[2]。“90”大学生生活条件相比之前更加富裕,追求时尚和潮流,追求的工作更加自由多样,他们追求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加独立个性,群体观念较弱。
  (二)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和权力的过度追求,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改变,通过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功利,更加物质,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工作理念削弱,表现在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上更具目的性、功利性和选择性。
  (三)家庭因素
  据调查问卷显示,在“您获取就业信息来源”中,选择家庭来源的占36%,这说明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调查显示作为农村大学生更希望找“铁饭碗”,而身在城市的大学生更期待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安稳的工作,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就业观形成中过于依赖家庭,还不能完全独立,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就业观的形成。在就业渠道还不完全畅通、就业环境还不太公平的背景下,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还没有走出心里断乳期,缺乏独立性,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90 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四)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中60%选择了通过学校的招聘会,在“您了解就业形式及就业技巧”选项中70%选择了通过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讲授。不难看出,学校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3]。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不仅负责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学生所产生教育结果的成功与否,都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四、对策分析
  (一)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丰收。”[4]要想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首要解决的就是思想问题,只要使“90”后大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变得“正能量”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择业也出现了差异性,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缩小地区间的差异缩小贫富差距。要加快推进人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加强对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积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充分落实。为大学省就业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5]。
  (三)创新“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已成为一部分“90 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一大选择,高校要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综合水平,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河南工学院设立了“创业班”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均可参与,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積极性同时储备了知识涵养。其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专业指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就业观的变化。最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我校设立了校内实训工厂,定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些都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了基础。
  总结全文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同时在学生择业过程中也需要学校、社会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理论探索,2012年4月.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5]高玉峰,刘泽义.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4月.
  作者简介:苏新亚(1990—),女,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与医学院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之間的作用关系,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概念,怎样把人工智能与医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医学院学生;实践能力  一、关于人工智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概念  (一)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开
期刊
摘 要: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高校;自我意识;教育策略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的产生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以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的2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了解他们运动损伤情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其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预防运动损伤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体育保健知识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建议  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需学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并兼顾专项运动训练。本文试图通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参与篮球社团对于他们自身的道德建设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  关键词:篮球社团;性格;影响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高速发展着,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道德意识、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而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综合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职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制约隐性课程无法实施的问题逐渐得以解决。浸入式隐性课程的目的是讓学生感受到无时无刻不“浸泡”在英语知识海洋当中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学模式;互联网+;浸入式  通常认为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室中的生活》中提出的。书中他分析了团体生
期刊
摘 要:高校宿舍是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文化加以管理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宿舍文化则是校园文化一个十分具体的缩影,是在高校实施德育工作重要的载体。优质的宿舍文化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实施德育工作所呈现的效果,继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推动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宿舍文化所具备的德育功能,继而探讨了对高校宿舍文化进行构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一、大学宿舍文化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清楚地把握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由此指出高校辅导员团体,作为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最亲密的老师在其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辅导员;思想引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不断扩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智慧校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结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2014年数字化校园到2017年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经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论述与反思。  关键词:校园;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  一、数字化校园  (一)数字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法律体系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分属于不同法系,在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法律差别较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涉外法律从业人员具有更加专业化和全面的法律知识。培养基础牢固、一专多强、高水平的涉外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涉外法律行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一带一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探索对涉外律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期刊
摘 要: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际协同创新而言,其校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界于高校创新主体间围绕系统目标,有目的的建设同时受系统外部因素干预而产生的,其类型应属于自助型机制,这就需要打破内部与外部组织边界和制度壁垒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优化校际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  2016年12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