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dan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际协同创新而言,其校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界于高校创新主体间围绕系统目标,有目的的建设同时受系统外部因素干预而产生的,其类型应属于自助型机制,这就需要打破内部与外部组织边界和制度壁垒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优化校际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高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身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载体,并在各自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收获,然而,就校际间横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和实践方面来看,各高校校际协同育人的做法并不理想,校际协同育人的效能发挥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优化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校际协同功能的有效运行机制。那么,就校际协同创新而言,其运行机制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界于内部创新主体围绕系统目标有目的的建设同时经系统外部因素的干预而产生的,其类型应属于自助型机制。那这就需要打破内部与外部组织边界和制度壁垒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优化校际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是使参与校际协同育人的高校个体和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有应获得利益与应承担的责任,激励校际协同共同体实现预期共同目标和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融合在一起,形成校际协同育人的强大动力。区别于机械设备基于物理原理构成的动力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涉及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思想管理层面问题因而较之前者相比内容要复杂许多。需从参与高校协同创新主体工具性价值取向形成的动力即内部动力、校际协同育人得以实现需依赖的环境正向动力即外部动力、协同创新体自组织动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构建校际协同创新内部动力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内部动力机制是指参与创新主体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形成的包括目标凝聚力、内容吸引力、文化认同力、资源整合力、信息保障力等几个方面,其中目标的凝聚力是校际协同主体得以发挥效能的重要体现。其次,形成校际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机制,是指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而借助外界环境所给予的正向动力包括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与其相适应的推动力、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物质支持给予的关注力、高校之间竞争形成的压迫力等三个方面其中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物质给予关注力是助推高校校际协同育人的最主要的外部动力。再次,实现协同创新体自组织动力机制,是指校际协同创新系统无需外部引导也能按照自身形成的规则去运行,其最主要形式是发挥高校校际协同创新体所产生的整体协同效应。自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际协同创新有序发展的最要途径,校际协同体要想实现自组织过程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二是,系统内部各创新主体子系统必须协同,只要各子系统内协同作用就能减耗增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外若能相互协同合作,发挥各自最大功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有序进行。
  二、形成校际协同创新的整合机制
  以上动力机制是基础,它是校际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机制,整合机制是系统的实现机制。“整合”指的是事物由局部、个体到全局、整体的飞跃与跨越,是对于差异的协调与平衡。整合机制决定着已经形成的系统能否有效、长久的发挥协同效应。根据系统科学的分析,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形成涌现性,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整合机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要素的整合,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整合、协同创新主体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教育体制的整合等。具体而言,在工作理念的整合上,要在不同高校主体间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使之形成共同的远景,并为之努力实现区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目标。在协同创新主体的整合上,要充分发挥各高校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具备的学科、人才、专业、平台等优势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由点到面实现不同层次的高校工作能力的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上,需要高校加强校际间信息、资源利用和传递能力,即要逐步形成校际间畅通的信息资源流通渠道,采用现代信息网络的手段及时推送,共享资源。另外,在教育体制上,需要协调整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政体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大学生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利于高校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二是在校际协同方式的整合上,在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进程中,不同高校可根据高校所处的地缘优势、学校类别、层次和需求等进行组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决策者。三是在校际协同环境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良好的外界环境包括宏观环境既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微观环境层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协同整合就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调节二者的矛盾,保持和谐统一的作用方向,有助于校际协同创新顺利开展。
  三、优化校际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其对保障机制的要求较高,需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校际协同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还必须提供组织领导、人才队伍、物质保障、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保障条件,从而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系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所以为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系统的平稳、健康运行就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领导体制保障方面,需形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主动牵头,高校领导重视,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统筹配合的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际协同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理论保障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需要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更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高校校际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开展深入理论研究,勇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创新实践,发挥聚合效应。再次,组织保障上,实现校际协同创新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乐于奉献、行为规范、敢于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且要求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既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还要有学校党政团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而形成校际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最后,校际协同创新若正常高效的运转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作支撑,工作的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共享都需要统筹考虑人、财、物的合理配给。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依托,实践校际协同创新也就形式主义化了,其校际协同效应、功能将不会显现,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协同单位都需要在经费及物质方面给予相应保障。
  综上所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它们间相互联系、支撑,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间协同效应的形成,实现校际协同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张东洁,贾立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15-16.
  [2]曹延锋.协同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2):99-100.
  [3]吴松强.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3-107.
  [4]孙永娟.“撤村并社”中政府与农民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张喜英.“大学工”体制下思政课教学应协调好几个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66-168.
  [6]冯晓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途径和工作机制思考[J].视听,2013(6):101-104.
  [7]张廷.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8]孙超.基于“质量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90-194.
  [9]蔡小葵.运用协同理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72-75.
  作者简介:贾奎(1984—),男,汉族,山西太谷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构成两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综述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文献,我搜集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结果如下:2002年骆郁廷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2004年周湘莲的《思想
期刊
摘 要:在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与医学院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之間的作用关系,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概念,怎样把人工智能与医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医学院学生;实践能力  一、关于人工智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概念  (一)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开
期刊
摘 要: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高校;自我意识;教育策略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的产生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以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的2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了解他们运动损伤情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其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预防运动损伤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体育保健知识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建议  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需学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并兼顾专项运动训练。本文试图通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参与篮球社团对于他们自身的道德建设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  关键词:篮球社团;性格;影响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高速发展着,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道德意识、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而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综合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职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制约隐性课程无法实施的问题逐渐得以解决。浸入式隐性课程的目的是讓学生感受到无时无刻不“浸泡”在英语知识海洋当中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学模式;互联网+;浸入式  通常认为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室中的生活》中提出的。书中他分析了团体生
期刊
摘 要:高校宿舍是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文化加以管理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宿舍文化则是校园文化一个十分具体的缩影,是在高校实施德育工作重要的载体。优质的宿舍文化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实施德育工作所呈现的效果,继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推动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宿舍文化所具备的德育功能,继而探讨了对高校宿舍文化进行构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一、大学宿舍文化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清楚地把握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由此指出高校辅导员团体,作为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最亲密的老师在其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辅导员;思想引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不断扩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智慧校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结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2014年数字化校园到2017年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经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论述与反思。  关键词:校园;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  一、数字化校园  (一)数字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法律体系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分属于不同法系,在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法律差别较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涉外法律从业人员具有更加专业化和全面的法律知识。培养基础牢固、一专多强、高水平的涉外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涉外法律行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一带一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探索对涉外律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