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学生心理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2005年至2012年期间,在市第一第二医院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在校学生患者35例的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 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纠正精神心理失衡对症状的缓解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共35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肠易激综合征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17±0.5)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及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两病均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肝胆胰肠疾病,无其他器质性疾病。钡餐透视及参照诊断标准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略长,在校上学期间反复出现。对照组30例,无影响消化系统的全身疾病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男16例,女14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
1.2 方法 ①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美国Zung抑郁自评表(SDS)和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每张表有20个题,由患者回答打分,得出总分后进行分析。SAS:>50表示有焦虑症状。抑郁程度指数:≤0.5示无抑郁,0.5-0.59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中至重度抑郁,≥0.7重度抑郁。②了解患者症状出现前有无与情绪有关的诱因,主要是问下列问题:精神刺激、学习情况、同学关系、社会适应情况与症状关系,亲子关系等,每年发病总计天数,症状缓解与精神因素关系。对照组也同样进行。最后用PEM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SDS:功能性胃肠病35例,抑郁程度指数:<0.5者有30例,占85.71%,0.5-0.59者有5例,占14.29%,0.6-0.69者无,>0.7无。有抑郁症状5例,占14.29%;对照组30例,<0.5者有29例占96.67%,0.5-0.59有1例占3.33%,0.6以上者无。两组比较P<0.05,但抑郁是轻微的。SAS:功能性肠胃病35例,总平均分值45±0.6其中>50者有34例,占97.14%。对照组30例,平均值33±1.8,其中>50有1例占3.33%。两组比较P<0.05。5例有抑郁与焦虑重叠现象,即功能性胃肠病组有5例(14.29%)同时患有有抑郁和(或)焦虑。
2.2 情绪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诱因:25.71%(9例)与饮食有关,5.71%(2例)无明确诱因,68.57%(24例)因情绪变化发病。其情绪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焦虑,自卑,缺乏自信自艾自怨,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等,如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理烦得要命、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心里很不甘心、怕考不上好大学家长和自己都会被耻笑、考试如果没取得好名次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平时成绩好的,突然间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心里郁闷。
2.3 其他 一年中在每次的考试前后都主诉胃部不适,反复发病。累计6次以上(一般一年8次考试)的占97.14%(34例),诉各种常用药都服过均无明显效果的占91.43%(32例)。反复多次到医院就诊的30例。
3 讨论
功能性肠胃病的病因较多,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而精神社会因素及肠道感染后被认为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本组中学生功能性肠胃病97.14%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存在焦虑情绪。这些患者胃镜检查有大部分只有黏膜充血、水肿、红斑、无糜烂。一些专家认为,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而黏膜无糜烂的,临床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组症状发作前有97.14%患者有情绪变化(面临考试或考试后综合征),或者正处于和同学父母关系紧张期内,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器官结构正处于生长阶段,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中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高危阶段、面临升学、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胃的分泌功能、运动、血流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与情感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抑郁可减少胃酸分泌,焦虑增加胃酸分泌,强烈的情绪动使幽门痉挛等等。坎农在《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书中,也提出了“特定的情绪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的思想,以及应急反应下发生的系统生理反应。马森和塞里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这些都说明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各种主观躯体体验完全可以由于心理学因素而产生。因此各类生活事件及压力等都会影响到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情绪,当主体难以有效地应对时,就会形成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功能性肠胃病病程迁长、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产生急躁、疑虑、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盲目周转于各家医院、到处求医,多次做钡餐、胃镜,反复检查,各家报告不一时,更增加了猜疑的忧虑,对医学知识的溃乏尤其更让人将自己的病往坏处想,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肠胃病病因多样,精神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功能性肠胃病又是心身疾病,治疗功能性肠胃病,除抗酸、保护胃黏膜、抗菌、对症治疗,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24.
[2] 徐斌,主编.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6.
[3] 坎农.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1915:1929.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共35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肠易激综合征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17±0.5)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及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两病均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肝胆胰肠疾病,无其他器质性疾病。钡餐透视及参照诊断标准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略长,在校上学期间反复出现。对照组30例,无影响消化系统的全身疾病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男16例,女14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
1.2 方法 ①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美国Zung抑郁自评表(SDS)和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每张表有20个题,由患者回答打分,得出总分后进行分析。SAS:>50表示有焦虑症状。抑郁程度指数:≤0.5示无抑郁,0.5-0.59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中至重度抑郁,≥0.7重度抑郁。②了解患者症状出现前有无与情绪有关的诱因,主要是问下列问题:精神刺激、学习情况、同学关系、社会适应情况与症状关系,亲子关系等,每年发病总计天数,症状缓解与精神因素关系。对照组也同样进行。最后用PEM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SDS:功能性胃肠病35例,抑郁程度指数:<0.5者有30例,占85.71%,0.5-0.59者有5例,占14.29%,0.6-0.69者无,>0.7无。有抑郁症状5例,占14.29%;对照组30例,<0.5者有29例占96.67%,0.5-0.59有1例占3.33%,0.6以上者无。两组比较P<0.05,但抑郁是轻微的。SAS:功能性肠胃病35例,总平均分值45±0.6其中>50者有34例,占97.14%。对照组30例,平均值33±1.8,其中>50有1例占3.33%。两组比较P<0.05。5例有抑郁与焦虑重叠现象,即功能性胃肠病组有5例(14.29%)同时患有有抑郁和(或)焦虑。
2.2 情绪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诱因:25.71%(9例)与饮食有关,5.71%(2例)无明确诱因,68.57%(24例)因情绪变化发病。其情绪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焦虑,自卑,缺乏自信自艾自怨,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等,如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理烦得要命、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心里很不甘心、怕考不上好大学家长和自己都会被耻笑、考试如果没取得好名次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平时成绩好的,突然间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心里郁闷。
2.3 其他 一年中在每次的考试前后都主诉胃部不适,反复发病。累计6次以上(一般一年8次考试)的占97.14%(34例),诉各种常用药都服过均无明显效果的占91.43%(32例)。反复多次到医院就诊的30例。
3 讨论
功能性肠胃病的病因较多,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而精神社会因素及肠道感染后被认为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本组中学生功能性肠胃病97.14%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存在焦虑情绪。这些患者胃镜检查有大部分只有黏膜充血、水肿、红斑、无糜烂。一些专家认为,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而黏膜无糜烂的,临床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组症状发作前有97.14%患者有情绪变化(面临考试或考试后综合征),或者正处于和同学父母关系紧张期内,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器官结构正处于生长阶段,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中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高危阶段、面临升学、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胃的分泌功能、运动、血流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与情感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抑郁可减少胃酸分泌,焦虑增加胃酸分泌,强烈的情绪动使幽门痉挛等等。坎农在《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书中,也提出了“特定的情绪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的思想,以及应急反应下发生的系统生理反应。马森和塞里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这些都说明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各种主观躯体体验完全可以由于心理学因素而产生。因此各类生活事件及压力等都会影响到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情绪,当主体难以有效地应对时,就会形成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功能性肠胃病病程迁长、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产生急躁、疑虑、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盲目周转于各家医院、到处求医,多次做钡餐、胃镜,反复检查,各家报告不一时,更增加了猜疑的忧虑,对医学知识的溃乏尤其更让人将自己的病往坏处想,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肠胃病病因多样,精神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功能性肠胃病又是心身疾病,治疗功能性肠胃病,除抗酸、保护胃黏膜、抗菌、对症治疗,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24.
[2] 徐斌,主编.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6.
[3] 坎农.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191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