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无我之境”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理论自诞生之日便引起了广泛争议,很多学者以世界上决不存在“无我之境”来片面地否认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笔者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
  一、“有我”不是有“我”,“无我”不是无“我”
  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并不是指作品中包含了一个真正的客观实在的“我”,而是指境界之中有“我”存在之痕迹,也就是说境界中包含了“我”的主观因素。同样,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无我”,普通意义上的“无我”其实是“无‘我’”,即文学作品不包含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特征。《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亦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之言。从逻辑上讲,以王国维的人文修养以及文艺批评的知识底蕴,他必然知道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主体与客体间性关系下的产物。我们可以在他的《人间词乙稿》中找到验证,“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一,不足以言文学。”而他在《文学小言》中也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综上可知,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中的“无我”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中没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特征。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在“词以境界为上”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他的“无我之境”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无我”,即“我”作为审美主体“无利害之关系”“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无丝毫生活之所欲存”从而达到“吾心宁静之状态”。可以说在“无我之境”中,“我”与物达到了更高层面的融合,“我”消失在了我所观照的对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庄子的“齐万物”。
  二、“有我”是有“主观之我”,“无我”是“无‘主观之我’”
  如果要进一步弄清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细微差别,就有必要先对“有我”与“无我”的概念进行深一步探究。“有我之境”强调要“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强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一个主观性更强,一个客观性更强。“有我之境”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赞同,但是“无我之境”,历来争议不断。我从文学审美意义出发,认为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并不是不包含主体而呈现出纯粹客体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将把“无我之境”中的“我”分为“主观之我”和“客观之我”。“主观之我”是指受到现实世界物质的、欲望的、道德的等各种因素束缚的“我”,“我”与外部事物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对立是因为“我”被外在事物所束缚,统一是因为“我”的意念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客观之我”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的、欲望的、道德的等各种因素束缚的“我”,“我”也像物一般,与物平起平坐,此时“我”的意念并没有消失,而是超出物我之外,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丝毫生活之欲”“无利害之关系”了。像这样把“我”明确区分为两个的,还有叔本华。叔本华将“我”分为无欲望的“我”和有欲望的“我”。在我看来,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其实是无“主观之我”而有“客观之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心境完全消融在了一种客观的宁静淡然的景物之中,我们感受不到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感受到一种物我混同的意象。也就是说作品中的“我”已超脱于客观事物和主观欲望之外,实现了本身的物化而呈现出“我”的客观性的一面。因此,在“无我之境”中,主体的“主观之我”消解,而“客观之我”凸显,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我之境”。
  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我们再来细看王国维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具体表述。首先,“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由上文可知,“有我之境”的观物是以“主观之我”来观物,也就是“我”仍未超越世俗的、物质的、道德的、欲望的束缚,“我”的主观意识会自我扩撒,与景物融为一体,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以“客观之我”观物时,“我”已经超越了外在束缚,因此无论是与外界还是与内心,都没有了利害之关系。此时的“我”是物化了的“我”,是与外界割断了联系的“我”,所以“我”也是物,物也是物,也就无所谓有物我之区别。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由诗歌文本的分析提出对乌青“先锋诗人”称号的质疑,先锋诗歌要有时间上的先觉性和独创性,不是不顾内容而一味在手法和形式上进行语言实验,“先锋”在本质上是流动的概念。而梨花体、羊羔体、废话诗等通过“炒作”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和学术批评圈,反映了群众缺乏阅读,将纯文学边缘化的现状。  关键词 先锋 炒作 边缘化  2012年3月,诗人乌青以“白云真白啊,很白,非常白。”这样近乎于废话的诗歌走红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抽象化人物设定、叙述化语言、复现、伏笔及前后呼应等几个表现手法切入展开,用以形式带动内容的方式来分析王安忆如网般细密用心的文字中透出的悲剧宿命感。  关键词 结构 表现方式 悲剧宿命  王安忆在接受访问的时候曾说《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密不透风的,并感叹那是种“极致的密”。  一、抽象化人物设定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放弃了传统小说的最高目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王安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许多之前未有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即是一例。而其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是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即结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一)共同犯罪居多。结合诸多案卷,不难发现,共同团伙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绝对多数
期刊
一、未成年人档案封存的立法意义  英国著名的法学家格里·约翰斯通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与争议》一书中指出,“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主要还是报应刑传统,现代刑事司法活动除了惩罚犯罪人,其他所得甚少,犯罪人、被害人和社区都受到了损失,因此这种正义是‘有害的正义’,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无害的正义’。”笔者认为,用前科来继续惩罚行为人而得来的正义是“有害的正义”,因为这种正义是建立在牺牲未成年人的前途甚至是未
期刊
摘 要 我国合同法对合同的解释和格式条款问题有相关的规定,但现实生活中商家利用“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的条款规避合同风险、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对遏制这一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结合规范分析,对“最终解释权”及背后的格式条款问题进行法经济学角度的解读。  关键词 最终解释权 法经济学 交易成本  一、“最终解释权”概述  从文学角度看,“最终
期刊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的生活幸福甜蜜,海尔茂总是对妻子说,希望有一件危险的事发生,“到时候我自有胆子和力量。……我的两只阔肩膀足够挑起那副重担子”。他不知道在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危机:八年前他生病时,娜拉伪造父亲的笔迹签字借钱,挽救了他的生命。娜拉的这一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能毁掉人的信誉。柯洛克斯泰就是因伪造签字一直被人摒弃、处处碰壁。他丢了工作,想
期刊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却很有深度。很多评论家在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时都着眼于“人性恶”这一角度,甚至戈尔丁在评判自己的这部小说时提到“人是堕落的,他的本性是罪恶的”,这个主题在小说文本中最后一页也直接体现出来:“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本文认为这部小说的意义不仅仅只是通过善恶的斗争来突
期刊
一、高职图书馆流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存在的问题  流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还书、续借、图书查询、图书预约、丢书赔款、超期罚款、图书充磁、图书检测、图书分类后归还各书库。  在流通过程中,有一部分读者存在如下问题:有些读者等不及工作人员操作,把书直接放在流通上便走人了;有些读者借口自己的工作、学习很忙没有时间流通,有些图书复本量小,他们为了长期占有便不停地续借,致使别的读者无法借到此书;有的读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武汉市江汉区的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利用情况和影响因素,对今后该地区进一步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 适宜技术 社区 城市  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作为案例样本,调查并分析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城市社区的推广情况。武汉市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2005年江汉区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一、调查方法  (一)
期刊
摘 要 王步高主编《大学语文》中有关现代小说中的一篇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笔者将该文章用于语文教学时,发现学生困顿于时代背景及男女主人公内心微妙而复杂心理活动描写上,常常抱怨引不起共鸣。基于此,全文从不同角度研读这篇经典之作,对此作品的现代观进行探析,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对此作品的共鸣。  关键词 现代观 情节 描述 欲望  郁达夫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他这篇《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在“五四”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