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党性修养、作风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他们调整的方式大致相同。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如何以制度、舆论、行为为导向,以破立并举、扶正祛邪的举措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匡正良好作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策略与方法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是党建工作者所要长期研究与实践重要课题。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就是要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进行探讨。
一、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基本内涵
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作风, 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的总称。干部作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
(二)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基本范畴
党性修养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但与一般的公民道德建设又有所不同,它是升华了的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广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作风建设从本质上讲也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但它又有其特殊性, 这是由作风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领导干部作风实际上是行政伦理范畴的一个基本体现,核心价值观、荣辱观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一样,不仅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三) 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内在关系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性与作风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党性决定作风,作风体现党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问题依然突出,从内在原因讲,就是在党性修养上出了问题。
二、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实践基础
(一)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与道德建设导向一元化
人们的价值取向,总是受到他们所属的不同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的制约。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利益的多元化,利益层次关系的多层次性,同时人们的利益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价值观并存和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象,从而社会生活中存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建设的导向也要多元化。这是因为,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但是就整体而言,人们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之上的。因此,必然要求人们在观念形态,包括价值观方面,作出一定的价值选择。要求社会主体必须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即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相联系的一种价值导向,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德建设导向的一元化为导向引领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提供了可能。
(二)作风建设是破立并举、扶正祛邪过程
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形,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的呈现。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除陈旧陋习、有害观念,就难以营造崭新面貌、清新气象。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破除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对党风政风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进而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是“立”的前提,要想正风新风立得住、立得稳,就要毫不留情地将有害思想和不良作风彻底破除。不破除备受诟病的“潜规则”,就立不起坚强有力的“明规则”;不破除违反党纪国法、八项规定的不良言行,就立不起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气神”;不破除“四风”突出问题,就立不起“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立”是“破”的目的,只破不立,好的作风就难以持续,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不可持久;破立并举,才能为作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三)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中存在“四风”的整改问题
习总书记曾指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问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集中就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作风,绝不只是“一阵风”,而是要改掉长时间养成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以制度、舆论、行为的导向,树立坚强的党性,要花气力去破除“旧、虚、官、奢、腐”使之没有市场,去树立“新、实、民、俭、廉”使之蔚然成风。
三、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注重人性化,提倡科学化,坚持合理化,突出导向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制度导向引领。制度是对干部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导向。作风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说,思想教育解决的是人的行为动机的话,那么,制度建设则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规范和导向,是刚性的限制。其中,激励制度与惩戒制度对干部作风影响甚大。激励是广义上的激励,既包含对人的精神的激励,也包含看得见的奖励,比如用人制度的激励,其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用什么样的人,就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形成什么样的风气。 二是舆论导向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促进团结;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混淆视听,涣散人心,瓦解斗志,造成政治、经济和社会不稳定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大造有利于加强“四个文明”建设的舆论;大造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在新加坡,舆论媒体监督和引导是防止腐败行之有效的形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报纸和各种期刊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
(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注重法制化、坚持常态化、加强长效化,突出破立并举、扶正祛邪的主要手段。
一是扶理想信念之正,祛错误思想、不当言论之邪。对理想信念是牢记还是淡忘、是坚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习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只有保持的理想信念坚定和政治上清醒,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主动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自觉清除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及时纠正自身不当的言行。
二是扶求真务实之正,祛作风飘浮、哗众取宠之邪。“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凡事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党员干部必须狠抓落实、履责担当,深入一线,融入群众,融入实际,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有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领导干部的作风才会得到根本转变;只有求真务实、在“实”上做足文章,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邪气才能烟消云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性如铁,唯有矢志不渝的坚守,才能撑起人生和事业的大厦;党性似金,唯有淘尽功利的杂质,才会越发闪亮。通过导向引领、破立并举、纯洁党性、砥砺作风,我们就一定能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陈菊梅(1971-),女,浙江丽水人,教育管理副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办通报》2014年1月20日 习近平
[2]《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办通报》2014年5月9日 习近平
[3]《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特色廉政文化研究》《党建苑》 镌刻
[4]《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党建研究》商兆鑫 2009年5期
[5]《行政伦理与反腐倡廉建设》 人民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
【关键词】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策略与方法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是党建工作者所要长期研究与实践重要课题。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就是要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进行探讨。
一、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基本内涵
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作风, 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的总称。干部作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
(二)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基本范畴
党性修养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但与一般的公民道德建设又有所不同,它是升华了的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广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作风建设从本质上讲也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但它又有其特殊性, 这是由作风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领导干部作风实际上是行政伦理范畴的一个基本体现,核心价值观、荣辱观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一样,不仅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三) 党性修养与干部作风的内在关系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性与作风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党性决定作风,作风体现党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问题依然突出,从内在原因讲,就是在党性修养上出了问题。
二、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实践基础
(一)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与道德建设导向一元化
人们的价值取向,总是受到他们所属的不同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的制约。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利益的多元化,利益层次关系的多层次性,同时人们的利益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价值观并存和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象,从而社会生活中存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建设的导向也要多元化。这是因为,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但是就整体而言,人们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之上的。因此,必然要求人们在观念形态,包括价值观方面,作出一定的价值选择。要求社会主体必须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即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相联系的一种价值导向,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德建设导向的一元化为导向引领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提供了可能。
(二)作风建设是破立并举、扶正祛邪过程
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形,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的呈现。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除陈旧陋习、有害观念,就难以营造崭新面貌、清新气象。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破除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对党风政风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进而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是“立”的前提,要想正风新风立得住、立得稳,就要毫不留情地将有害思想和不良作风彻底破除。不破除备受诟病的“潜规则”,就立不起坚强有力的“明规则”;不破除违反党纪国法、八项规定的不良言行,就立不起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气神”;不破除“四风”突出问题,就立不起“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立”是“破”的目的,只破不立,好的作风就难以持续,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不可持久;破立并举,才能为作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三)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中存在“四风”的整改问题
习总书记曾指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问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集中就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作风,绝不只是“一阵风”,而是要改掉长时间养成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以制度、舆论、行为的导向,树立坚强的党性,要花气力去破除“旧、虚、官、奢、腐”使之没有市场,去树立“新、实、民、俭、廉”使之蔚然成风。
三、加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注重人性化,提倡科学化,坚持合理化,突出导向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制度导向引领。制度是对干部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导向。作风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说,思想教育解决的是人的行为动机的话,那么,制度建设则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规范和导向,是刚性的限制。其中,激励制度与惩戒制度对干部作风影响甚大。激励是广义上的激励,既包含对人的精神的激励,也包含看得见的奖励,比如用人制度的激励,其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用什么样的人,就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形成什么样的风气。 二是舆论导向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促进团结;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混淆视听,涣散人心,瓦解斗志,造成政治、经济和社会不稳定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大造有利于加强“四个文明”建设的舆论;大造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在新加坡,舆论媒体监督和引导是防止腐败行之有效的形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报纸和各种期刊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
(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注重法制化、坚持常态化、加强长效化,突出破立并举、扶正祛邪的主要手段。
一是扶理想信念之正,祛错误思想、不当言论之邪。对理想信念是牢记还是淡忘、是坚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习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只有保持的理想信念坚定和政治上清醒,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主动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自觉清除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及时纠正自身不当的言行。
二是扶求真务实之正,祛作风飘浮、哗众取宠之邪。“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凡事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党员干部必须狠抓落实、履责担当,深入一线,融入群众,融入实际,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有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领导干部的作风才会得到根本转变;只有求真务实、在“实”上做足文章,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邪气才能烟消云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性如铁,唯有矢志不渝的坚守,才能撑起人生和事业的大厦;党性似金,唯有淘尽功利的杂质,才会越发闪亮。通过导向引领、破立并举、纯洁党性、砥砺作风,我们就一定能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陈菊梅(1971-),女,浙江丽水人,教育管理副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办通报》2014年1月20日 习近平
[2]《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办通报》2014年5月9日 习近平
[3]《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特色廉政文化研究》《党建苑》 镌刻
[4]《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党建研究》商兆鑫 2009年5期
[5]《行政伦理与反腐倡廉建设》 人民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