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激发历代无数中国文人十年寒窗苦读书的名言,见于刘祁所著《归潜志》第七卷。 刘祁,字京叔,号神州遁士。生于金泰和三年(1203),卒于元海迷失后二年(1250),浑源州(今大同浑源)人。浑源刘氏是世代相傳的书香之家,从金天会二年(1124)至元太宗十年(1238)的114年间,共有9人进士及第,可谓人才辈出。其祖父刘似、父亲刘从益皆为进士出身。刘祁少聪颖,以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激发历代无数中国文人十年寒窗苦读书的名言,见于刘祁所著《归潜志》第七卷。
刘祁,字京叔,号神州遁士。生于金泰和三年(1203),卒于元海迷失后二年(1250),浑源州(今大同浑源)人。浑源刘氏是世代相傳的书香之家,从金天会二年(1124)至元太宗十年(1238)的114年间,共有9人进士及第,可谓人才辈出。其祖父刘似、父亲刘从益皆为进士出身。刘祁少聪颖,以诗文、才学闻名于世。大安二年(1210),虚八岁时,离开浑源乡里,随祖父游宦南京汴梁(今开封),入太学,问学于名士大夫。后因科举黜落,四方交游,结识一批文学名宿。
易代之际,时局动荡,干戈不止。金天兴三年(1234),虚三十二岁的刘祁,由汴京辗转山东、河北,行二千余里,回到浑源故里。乡帅高定为其筑“归潜堂”以居,潜心治学。有感于“独念昔所交游,皆一代伟人,人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躬耕自给,默卷静学,潜心著述,乃作《归潜志》。
《归潜志》于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由刘祁同乡孙和伯首次刊行,全书共十四卷,是研究金末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史料。卷一至卷六为金代人物传记,其中能诗文者占大多数,如赵秉文、李纯甫、雷渊、麻知几、辛愿、李汾、杨云翼、冯壁等,都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卷七至卷十杂记遗事,其中有金代作者对诗、文的评论,其评论范围,包括北宋苏轼、黄庭坚、南宋杨万里,可以见到当时北方对南方文风的看法。此外,尚有作者对金代自明昌、承安以来至金末诗文风气的演变的论述,亦有党怀英、辛弃疾等人轶事的记载。卷十三为杂说。作者所记载的,大都是他熟悉和亲历的人和事,所记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科场风波、文坛逸事、绘画音乐、社会风俗,为史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在金代典籍大量散失的情况下,此书是研究金代历史、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与同样记录金末元初的笔记史料《汝南遗事》、《续夷坚志》相比,《归潜志》更具事核言直、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文笔简洁的特点。此书所载内容不涉虚妄、不谈怪异、尊重事实,不仅是元代编修《金史》时的重要文献依据,而且对今人全面研究金代历史文化颇有裨益。
龙山西归潜堂遗址
刘祁“归潜堂”所在之浑源龙山,位于浑源城西南22公里,荆庄村东南,龙山主峰隔翠屏山与恒山主峰相望,海拔2226.8米,比恒山高210多米。奇峰高耸、绝壁如黛、流泉淙淙、密林郁郁、百花芬芳、兰若幽深,令人陶醉,为金元时名山。时有河东才子麻革受刘祁之邀,北上游龙山,夜宿于大云禅寺文殊阁,面对龙山及周围景观,发出“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麻革《游龙山记》)之感叹。此间,麻革还为刘祁作《归潜堂为刘京叔赋》:
逃渊鱼深处,避弋鸿冥飞。古来贤达士,亦复歌《采薇》。
南山先庐在,兵尘怅暌违。山空无人居,惟见草木肥。
翩然千岁鹤,一朝复来归。新筑临浑水,行径窈以微。
清流鸣前除,白云入晨扉。回顾陵谷迁,万事倏已非。
著书入理奥,得句穷天机。前路政自迫,此道傥可几。
殷勤抱中璧,黾勉留馀辉。第恐遁世志,还负习隐讥。
永怀泉上石,一觞与君挥。惜无凌风翰,遐举非所希。
对刘祁结庐草居,躬耕于龙山、浑水间,超然物外,痴情山水诗文,过起遁世、习隐的逍遥生活大加述说。
正如宋·陆游《蟠龙瀑布》诗所言:“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 只过了四年多隐居生活的刘祁,于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应诏仕儒士,试魁南京,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后为征南行台粘合南合宾友,终于相州(今河南安阳),旅殡洹水(安阳河)。另著有《神川遁士集》二十卷、《处言》四十三篇,今佚失。
浑源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鸾翔凤集。出身于金代号称“丛桂蟾窟”的文学世家的刘祁,博学能文,学风务实;师古宗唐,文风尚奇;豪放刚直,士风激历,既承袭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也融入了贞刚任气的北方地域文化品格,实为浑源刘氏族人之翘楚。
其他文献
时光骎骎,逝者如斯。 转眼又是一年六一。 看孩子们兴高采烈,盛妆表演,心中无比艳羡。真想亦如这些稚子一般,也将每一天的日子,过得欢天喜地,锣鼓喧天。溫一颗童心,慢煮岁月,把那些无忧无虑的年华,熬成时光的汤,细品慢咂,悠长回味。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其实,不是不记得。 而是,即使记得了,又能怎样呢? 反正已经来不及了,反正已经回
亲爱的家: 一别多日,君可念我?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安顿好孩子,惜别了你,拉着行李箱踏上了说远不远却不知何时返程的旅途。回到了久别的校园,杏花满树,垂柳新绿,春意正浓。 第二天上午,学生也陆续归来,结束了漫长而不安的假期。教学依旧,人亦依旧,只是,校门从此紧锁,生活一改常态。我的两个教学班分成了四个,工作量增了一倍,日子万分充实,闲暇一刻难求。但是,眼前守着学生,心中感到了踏实。虽然假期一
李安民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说起大同铜器的历史与发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根本不敢相信他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他更是目标寥远,自信满满。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们与他一同走进大同铜器的历史过往。曾经辉煌 无奈衰落 李老说,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
在云冈,天空如盛夏的地中海。被打翻的夜空,有星斗落入石头。 武周山横卧,令一片高原倾斜。五万尊佛像,如五万部书卷压皱时光。刹那成为千年,王公脱帽,饮食男女手捧竹简,短葛换了罗衣。 古人们来来往往,刻满难懂的字迹。篆书森立微笑,汉隶苍茫远望,而马上的魏碑来去,如雕刀砍削纵横,剖开石头,找寻历史的真身。 一把雕刀来自秣莵罗。肉身丰饶,等着大地来收割。 天地肥厚,而生民激荡,有如武周川的水波。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方山之陵的兴起 在山西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个梁山跟水泊梁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名称,而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它的名字叫方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在成立仪式上讲话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同市总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思践悟,见诸行动。 市总工会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共建的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7月10日,正式在大同市泰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牌成立。市人大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作主旨讲
收藏成痴 30多年前,高明远从单位辞职,干起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对瓷器的收藏。当时,许多人对他的这一举动颇有微词:你又不是什么富有阶层,好好的工作不干,每天和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坛坛罐罐打交道,简直是不务正业,或者是思维有问题。 妻子坚决反对:那些坛坛罐罐家里堆得四处都是,又一个也不许动,简直把人气得没办法。还有,他一听说哪里有什么藏品,就不管不顾地一走十天半个月,家里啥也指望不上。无奈,妻子想
母亲出生在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西庄头村。小时候,每当母亲带着我回娘家时,我除了对村内的麻潢有兴趣外,还有一大兴趣就是喜欢站在村东的石坝上眺望几里外陡然而立、像石门一样的石门峪。童年的我一直想让母亲带着我走进石门峪,看看传说中的“系马桩”和“石佛”,但每次母亲总是说道:夏天会发大洪水的,千万别进去。因此,五十多年来,我一直未能走进石门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光。 去年二舅病故后,二弟用车拉着我和妹妹去祭
娘做的红烧肉是当地的一绝。不少当官的,有钱的,开着车进了村,点名找娘做一碗红烧肉。这话听起来有点悬乎,为了一碗红烧肉,人们也太不值得了,事实上,确實如此。要说这,也不算啥稀奇,要是放在我们村,早就是人所皆知的旧新闻了。 小时候听娘说过,年轻那会的娘没文化,如果能工工整整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一高兴,准是三天乐不合嘴。对于文化,娘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是高大尚,还是有认识,只要实用就行。 我一直在想
我来自农村。打小起,大山赋予我的秉性从未改变。尽管步入社会,浮躁和急功近利,并没有影响到我这个“山里娃”;尽管步入城市,“见人说人话”“看人眼色行事”,我也没有“学”会。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的性格,一如少年时大山的浸濡。 记得兒时,村里的水清山绿。一条潺潺小河,沿村而过。滋养着村里人,也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用软绵而又细腻的沙子,把河水挡住,就成了“小浴池”。小伙伴们脱光衣服,沐浴着午时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