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生活阅读。实践证明,这种群文阅读方式扩大了农村小学生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阅读的不足,全面提升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群文阅读;数量与速度;教学方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学生有快速阅读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需要训练的。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一节课读三至五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了阅读效率,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下面谈谈我在群文閱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供阅读材料,增加学生阅读量
通过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学生一学期读完一本书的不到百分之十,阅读课外书的孩子不到百分之三十,余下的孩子就没想过看课外书。农村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身边没有学习的资料,所以需要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书籍,提供阅读的时间。我们应该合理运用班级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一角,让学生在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教师动员本班学生把自己平时看过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管理借阅。这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素材。
二、巧妙组文,提升群文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的前提就是先选好文章。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先确定一个议题,再围绕这个议题,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精选文章还要坚持以教材文章为主,课外文章为辅的原则。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后,安排了“写人物”的群文阅读。我考虑到学生喜欢看名人故事类的文章,就挑选了《司马光》《刘胡兰》《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周总理借书》《拐弯处的回头》。学生对这几篇文章很感兴趣,读起来也容易懂,我引导他们先用浏览的方式读懂人物的品质,然后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品读。一节课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目标。
在执教“遵循自然之道”群文前,我选择了《揠苗助长》(二年级下册),《自然之道》(六年级上册),《扫森林》(课外),《狼与鹿的故事》(课外)四篇文章。四篇文章的选择,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特点。文章语言有古代和现代,文章深度上,涵盖了二至六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不同内容的文章间进行对比阅读。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深刻地明白“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同时了解文章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设定合理目标,体现自主阅读
预设“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达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
“遵循自然之道”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每篇文章主要内容。二是通过求同求异的阅读,多方面、多角度认识“自然之道”,懂得“遵循自然之道”。整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须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放进群文阅读的课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作为主体地位。重在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就是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一词一句地解释。学生在群文阅读时,我大多时候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互相讨论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也不会马上解答,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在班上交流的方式解决难题。教师只充当主持的角色,少干预。长此以往,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四、多种方式阅读,提升阅读速度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讲究的是速度与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比如:品读、默读、浏览、扫读、跳读等。在执教“遵循自然之道”群文中,我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我首先让学生浏览一次文本,初步了解群文,让学生知道这几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快速把文章读一遍,让学生学读懂每篇文章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引导“求同”阅读,让学生寻找群文共同点,了解整组文章讲的都是有关“自然之道”。通过对比阅读,“求异”阅读,发现群文的不同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发生的事。让学生懂得了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引导学生寻找大自然的规律,“遵循自然之道”。灵活地使用多种阅读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获取了大量信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定阅读文章的数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用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在六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群文阅读有关“秋”的古诗时,挑选了《子夜吴歌·秋歌》《山居秋暝》《秋思》《逢入京使》《山行》,特意制作了这几首古诗的课件。古诗除了诵读还可以唱,我还下载了这几首古诗的音乐,让他们跟着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乐声中,他们很快熟记了这几首古诗。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量。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我提前收集了大量有关“自然之道”的故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又把挑选好阅读的文章制作成动画故事视频,让学生看完视频后再读文章,这样能帮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理解文章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阅读速度。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阅读的乐趣。
六、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我
群文阅读讲究的是速度与数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章。因为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选好文章。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农村孩子,他们阅读的文章大多是依赖老师准备,语文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但博览群书,还要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教师读书多少以及阅读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阅读的质量。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创新的课堂改革的需要。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教师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群文阅读,让农村的孩子陶醉在书海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陈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4:37-38.
[3]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学周刊B版,2014,3(02):45.
[4]赖昌伟.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园,2014,27:126.
[5]徐秀香.当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小学教学参考,2015,31:1-4.
【关键词】群文阅读;数量与速度;教学方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学生有快速阅读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需要训练的。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一节课读三至五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了阅读效率,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下面谈谈我在群文閱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供阅读材料,增加学生阅读量
通过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学生一学期读完一本书的不到百分之十,阅读课外书的孩子不到百分之三十,余下的孩子就没想过看课外书。农村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身边没有学习的资料,所以需要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书籍,提供阅读的时间。我们应该合理运用班级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一角,让学生在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教师动员本班学生把自己平时看过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管理借阅。这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素材。
二、巧妙组文,提升群文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的前提就是先选好文章。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先确定一个议题,再围绕这个议题,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精选文章还要坚持以教材文章为主,课外文章为辅的原则。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后,安排了“写人物”的群文阅读。我考虑到学生喜欢看名人故事类的文章,就挑选了《司马光》《刘胡兰》《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周总理借书》《拐弯处的回头》。学生对这几篇文章很感兴趣,读起来也容易懂,我引导他们先用浏览的方式读懂人物的品质,然后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品读。一节课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目标。
在执教“遵循自然之道”群文前,我选择了《揠苗助长》(二年级下册),《自然之道》(六年级上册),《扫森林》(课外),《狼与鹿的故事》(课外)四篇文章。四篇文章的选择,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特点。文章语言有古代和现代,文章深度上,涵盖了二至六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不同内容的文章间进行对比阅读。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深刻地明白“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同时了解文章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设定合理目标,体现自主阅读
预设“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达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
“遵循自然之道”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每篇文章主要内容。二是通过求同求异的阅读,多方面、多角度认识“自然之道”,懂得“遵循自然之道”。整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须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放进群文阅读的课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作为主体地位。重在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就是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一词一句地解释。学生在群文阅读时,我大多时候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互相讨论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也不会马上解答,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在班上交流的方式解决难题。教师只充当主持的角色,少干预。长此以往,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四、多种方式阅读,提升阅读速度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讲究的是速度与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比如:品读、默读、浏览、扫读、跳读等。在执教“遵循自然之道”群文中,我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我首先让学生浏览一次文本,初步了解群文,让学生知道这几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快速把文章读一遍,让学生学读懂每篇文章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引导“求同”阅读,让学生寻找群文共同点,了解整组文章讲的都是有关“自然之道”。通过对比阅读,“求异”阅读,发现群文的不同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发生的事。让学生懂得了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引导学生寻找大自然的规律,“遵循自然之道”。灵活地使用多种阅读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获取了大量信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定阅读文章的数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用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在六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群文阅读有关“秋”的古诗时,挑选了《子夜吴歌·秋歌》《山居秋暝》《秋思》《逢入京使》《山行》,特意制作了这几首古诗的课件。古诗除了诵读还可以唱,我还下载了这几首古诗的音乐,让他们跟着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乐声中,他们很快熟记了这几首古诗。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量。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我提前收集了大量有关“自然之道”的故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又把挑选好阅读的文章制作成动画故事视频,让学生看完视频后再读文章,这样能帮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理解文章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阅读速度。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阅读的乐趣。
六、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我
群文阅读讲究的是速度与数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章。因为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选好文章。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农村孩子,他们阅读的文章大多是依赖老师准备,语文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但博览群书,还要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教师读书多少以及阅读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阅读的质量。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创新的课堂改革的需要。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教师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群文阅读,让农村的孩子陶醉在书海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陈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4:37-38.
[3]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学周刊B版,2014,3(02):45.
[4]赖昌伟.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园,2014,27:126.
[5]徐秀香.当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小学教学参考,201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