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小区的园林在不同时期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影响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因素有很多,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使园林景观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全新的概念,而房地产开发为迎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向往,营造天然生态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亮点。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更诠释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发挥着最佳的生态效益,创造了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
一、居住小区园林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小区园林设计中,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植物的选择,要尽量以当地的特色植物为主,这样才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品味,才更具人性化。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必须要充满生活气息,景观要富有人情味,要以大众的欣赏水平为标准。对于居住小区来说,其中居住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还必须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针对年纪幼小的人群,要设计很多游乐设施;针对老年人群体,要设计很多身体锻炼设施等。在园林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充分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使园林设计更加人性化。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小区园林设计应遵循的根本性原则,要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各种条件,最大限度的结合原有地貌,尽量避免土方开挖。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建设成本,同时还保持了原有地貌。在园林植物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当地植物,这不但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当然,还要适当采用一部分外地植物,以改善园林植物的结构,当然这部分外地植物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高的观赏价值。
3、坚持创新的原则
小区园林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其他设计工作一样,都必须要重视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增加园林的新鲜感,才能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否则千篇一律的园林设计会让园林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园林设计的创新工作应该从主题风格、景观创造、材料运用等几个方面着手:在主题风格上要有新意,不能照搬其他现有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景观创造上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民族特色相结合,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在材料运用方面,要尽量选择使用新型、环保的材料。
二、居住小区园林的具体设计要点
1、平面布置
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綠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结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柳暗花明”的感觉。
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
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美丽的园路,可与周围的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得景”形成了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最好的园林道路应该是四通八达的环行路,游人沿着园路行走就能游遍全园的主要景点,不必走回头路,使游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园景,真正达到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效果。
3、活动广场
活动广场设计服务于人们的健身活动,其目的就是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素质,增进邻里间的交往。在“健身环境”设计过程中,结合人体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理,满足“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质”的要求(包括场地的平坦度、地面材质、色彩、场地的位置、周围环境以及安全设施、管理等),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具体考虑,尤其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需求。
点线面的结合:以组团内部的简易健身场地设施为点,以组团间的道路、绿地系统等提供的健身地带及设施为线,活动场地及设施为面,以点由线带面,构成整个社区健身环境的覆盖面,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真正做到在社区内持久地、全方位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重点突出:依据居住区内的每一个景观组团为分区,以居住区中心活动场地及设施为主,以组团之间及组团内部的活动场地及设施为辅;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健身场地及设施为主,同时兼顾中青年人的健身需求。这样,不仅组织管理方便有效,场地及设施利用率高,而且集中的健身场所有利于增进居民间的交往沟通,自然形成社区内的向心力、凝聚力。
4、园林绿化设计
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必须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既要使植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使植物具有艺术魅力,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态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感受到的意境美。只有把园林植物合理搭配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居住小区绿化应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自然。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还应使植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使人们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到绿色植物的存在。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不同的建筑环境,配置不同的园林植物,选择一些姿态优美、枝干秀丽的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意境,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5、小区设计要与周围环境融合
园林规划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与周围环境融合,结合现有的建筑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形成某一住宅小区独特设计。
结束语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空间互不交叉,各类景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在楼群布局已成为定势的情况下,设计者们通过园林建筑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区、园林道路等的交融、渗透、连贯,利用各种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财生,沈天行.居住小区的整体设计[J].华中建筑,2012(12)
[2]陈财生,郁漫天.居住小区的整体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赵磊,秦林.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一些思考[J].科技资讯,2010(09)
[4]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12(04)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全新的概念,而房地产开发为迎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向往,营造天然生态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亮点。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更诠释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发挥着最佳的生态效益,创造了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
一、居住小区园林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小区园林设计中,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植物的选择,要尽量以当地的特色植物为主,这样才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品味,才更具人性化。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必须要充满生活气息,景观要富有人情味,要以大众的欣赏水平为标准。对于居住小区来说,其中居住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还必须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针对年纪幼小的人群,要设计很多游乐设施;针对老年人群体,要设计很多身体锻炼设施等。在园林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充分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使园林设计更加人性化。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小区园林设计应遵循的根本性原则,要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各种条件,最大限度的结合原有地貌,尽量避免土方开挖。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建设成本,同时还保持了原有地貌。在园林植物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当地植物,这不但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当然,还要适当采用一部分外地植物,以改善园林植物的结构,当然这部分外地植物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高的观赏价值。
3、坚持创新的原则
小区园林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其他设计工作一样,都必须要重视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增加园林的新鲜感,才能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否则千篇一律的园林设计会让园林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园林设计的创新工作应该从主题风格、景观创造、材料运用等几个方面着手:在主题风格上要有新意,不能照搬其他现有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景观创造上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民族特色相结合,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在材料运用方面,要尽量选择使用新型、环保的材料。
二、居住小区园林的具体设计要点
1、平面布置
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綠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结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柳暗花明”的感觉。
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
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美丽的园路,可与周围的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得景”形成了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最好的园林道路应该是四通八达的环行路,游人沿着园路行走就能游遍全园的主要景点,不必走回头路,使游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园景,真正达到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效果。
3、活动广场
活动广场设计服务于人们的健身活动,其目的就是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素质,增进邻里间的交往。在“健身环境”设计过程中,结合人体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理,满足“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质”的要求(包括场地的平坦度、地面材质、色彩、场地的位置、周围环境以及安全设施、管理等),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具体考虑,尤其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需求。
点线面的结合:以组团内部的简易健身场地设施为点,以组团间的道路、绿地系统等提供的健身地带及设施为线,活动场地及设施为面,以点由线带面,构成整个社区健身环境的覆盖面,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真正做到在社区内持久地、全方位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重点突出:依据居住区内的每一个景观组团为分区,以居住区中心活动场地及设施为主,以组团之间及组团内部的活动场地及设施为辅;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健身场地及设施为主,同时兼顾中青年人的健身需求。这样,不仅组织管理方便有效,场地及设施利用率高,而且集中的健身场所有利于增进居民间的交往沟通,自然形成社区内的向心力、凝聚力。
4、园林绿化设计
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必须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既要使植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使植物具有艺术魅力,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态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感受到的意境美。只有把园林植物合理搭配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居住小区绿化应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自然。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还应使植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使人们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到绿色植物的存在。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不同的建筑环境,配置不同的园林植物,选择一些姿态优美、枝干秀丽的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意境,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5、小区设计要与周围环境融合
园林规划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与周围环境融合,结合现有的建筑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形成某一住宅小区独特设计。
结束语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空间互不交叉,各类景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在楼群布局已成为定势的情况下,设计者们通过园林建筑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区、园林道路等的交融、渗透、连贯,利用各种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财生,沈天行.居住小区的整体设计[J].华中建筑,2012(12)
[2]陈财生,郁漫天.居住小区的整体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赵磊,秦林.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一些思考[J].科技资讯,2010(09)
[4]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