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数学离不开做作业。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体验的学习途径。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的形成。为此,迫切需要老师对作业设计和批改做出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作业 设计 批改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这是我从事二十一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切身体会,工作周而复始,没有新意。但工作仍要继续,作业还将进行。能不能对传统的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进行改革,实现有真正价值的数学的教与学呢。
一、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哪些弊端
首先剖析一下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哪些弊端。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一年,深感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问题不少,很多时候也就是全班性的统一几个题,批改方法也多采用“全批全改”,此种方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问题的存在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评改作业的时间过多,挤占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时间。
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按我们当地的教师周工作量计算,数学教师需任两个班才达工作量。如果按每班6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20本作业;若每次布置4个题,一次要批改48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更不用说批改几何证明之类的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备课、辅导等就忙得团团转。“苦心经营”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时间难以保证,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全批全改” 的作业好似套在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因为不按时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处罚),所以不管对与错,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不能有效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度失真。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做得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却很差,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老师批改作业也简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仅指出对错就行了。学生只知道哪个题错了,自觉的学生会去改错,但不知道错因?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由此可见,作业一统,“全批全改”方式,既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二、科学设计作业
1、布置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可根据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这种层次分明的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实现了起点不同,不同的人达到了不同的终点,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的教学目的。
2、设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设置探究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学生能主动探索的探究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性作业过程中,由于其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各位学生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
3、设置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基于科学的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比如各种图形或图形设计在生活中的运用,各种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统筹方法、函数、方程等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学。实践证明,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此类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动手能力作用明显。
4、穿插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以往的机械重复的作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从学生兴趣出发,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使学生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负担,从而表现喜悦和求知欲望,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大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各种图形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在讲“平移”和“旋转”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还得到了美的熏陶,甚至产生了图形设计的冲动和欲望。
5、开放与合作相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多向交流。“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泰戈尔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开放性往往是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只有注重开放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潜在的数学思维品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概括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教”和“学”本质上都是一个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先学后教,然后在教中学,学后又促进教的一个过程。可以看得出,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的“学”理应一样,学后思,思中学。所以,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方式,都脱离不了“学思”二字。学完一章一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思”的好习惯。我想这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根本。
三、作业批改方法的尝试
设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当堂训练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2、小组批改作业。把同一层次做同样题目的学生安排成小组。每次上课前检查各小组作业情况,小组内互相批改,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将存在的问题展示给全班,供大家分析。
3、教师抽查。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及时复批。
4、随时主动找个别学生交流,询问、了解学生答题时的思路,加以适当指导。
这几点尝试,让我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关键是求得了实效,师生也没以前累了,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老师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作业,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作业 设计 批改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这是我从事二十一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切身体会,工作周而复始,没有新意。但工作仍要继续,作业还将进行。能不能对传统的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进行改革,实现有真正价值的数学的教与学呢。
一、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哪些弊端
首先剖析一下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哪些弊端。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一年,深感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问题不少,很多时候也就是全班性的统一几个题,批改方法也多采用“全批全改”,此种方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问题的存在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评改作业的时间过多,挤占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时间。
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按我们当地的教师周工作量计算,数学教师需任两个班才达工作量。如果按每班6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20本作业;若每次布置4个题,一次要批改48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更不用说批改几何证明之类的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备课、辅导等就忙得团团转。“苦心经营”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时间难以保证,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全批全改” 的作业好似套在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因为不按时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处罚),所以不管对与错,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不能有效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度失真。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做得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却很差,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老师批改作业也简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仅指出对错就行了。学生只知道哪个题错了,自觉的学生会去改错,但不知道错因?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由此可见,作业一统,“全批全改”方式,既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二、科学设计作业
1、布置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可根据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这种层次分明的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实现了起点不同,不同的人达到了不同的终点,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的教学目的。
2、设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设置探究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学生能主动探索的探究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性作业过程中,由于其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各位学生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
3、设置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基于科学的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比如各种图形或图形设计在生活中的运用,各种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统筹方法、函数、方程等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学。实践证明,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此类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动手能力作用明显。
4、穿插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以往的机械重复的作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从学生兴趣出发,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使学生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负担,从而表现喜悦和求知欲望,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大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各种图形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在讲“平移”和“旋转”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还得到了美的熏陶,甚至产生了图形设计的冲动和欲望。
5、开放与合作相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多向交流。“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泰戈尔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开放性往往是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只有注重开放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潜在的数学思维品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概括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教”和“学”本质上都是一个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先学后教,然后在教中学,学后又促进教的一个过程。可以看得出,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的“学”理应一样,学后思,思中学。所以,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方式,都脱离不了“学思”二字。学完一章一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思”的好习惯。我想这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根本。
三、作业批改方法的尝试
设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当堂训练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2、小组批改作业。把同一层次做同样题目的学生安排成小组。每次上课前检查各小组作业情况,小组内互相批改,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将存在的问题展示给全班,供大家分析。
3、教师抽查。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及时复批。
4、随时主动找个别学生交流,询问、了解学生答题时的思路,加以适当指导。
这几点尝试,让我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关键是求得了实效,师生也没以前累了,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老师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作业,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