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浸透着血泪和痛苦磨难的社会悲剧,是一部酣畅淋漓剖析罪犯内心世界的犯罪小说,作者以独特的心理视角对犯罪过程进行了真实却残酷的表白。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叙述人物的梦境、对话并口内心独白,展示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变态心理,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并且从社会和历史层面讨论了作品中人物复杂心理形成的原因,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是一部让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在《罪与罚》里,人物的心理是杂乱的,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仇恨、爱情、懦弱、嫉妒、自信、统治欲、屈辱、敬畏,这一切复杂的内心活动总是在变化中相互纠缠着。这些复杂的感情常常通过梦、预感、幻觉、暗示、焦虑、病中的胡话等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人的无意识活动是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他在作品中毫无顾忌地大量表现人物的无意识行为,特别是对梦的表现。
一、无意识心理
描绘人物的无意识行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另外一种表现手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无意识行为更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准备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前,他的精神和思想又不知不觉的漂移了:
“他神思恍惚,老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这些幻觉总是很怪,最经常的是,他仿佛看到,他在非洲的某个地方,在埃及,在一处沙漠绿洲。商队在休息,一匹匹骆驼在乖乖地躺着,四周长满了棕榈树,围成了一个圈;大家在吃饭。他却一个劲的喝水,趴在小溪上,直接喝溪里的水,小溪就在他们近旁。周围十分清凉,浅蓝色的水是那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冰凉凉的,奔流在五颜六色的砾石中间,奔流在闪着金光的洁净的沙土上……”
这一段描写也是整个《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最动人、最和谐、最让人放松的一段,站在读者的角度,这就仿佛是射进黑暗潮湿房间的一束光,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见,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经历了内心无尽痛苦的纠结后,在无意识状态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近似神经错乱的无厘头的思想碎片渗透着他从小时候起对生活的印象和现实生活的点滴,毫无意识下,牵出了教堂的钟楼以及礼拜的钟声,让人思想宁静沉淀;转眼又是小酒铺小饭店和漆黑的楼梯,如此现实的生活景象倒也不坏,至少比起现在自己每天周旋在警察和手艺人以及自己的罪恶感中近乎乱码的生存状态,这些都不重,都是没有罪恶感的东西。现在想到这些,是舒坦的。
二、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角度看主人公复杂矛盾心理的成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是弗洛伊德以其理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文的阐释,主要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他选择的素材,全是“暴戾的、杀气腾腾的”,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便表明作家的“内心有着相似的倾向”。同时,弗洛伊德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相当强的破坏本能,这从他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受虐狂和罪恶感及他对待读者的残酷中可显示出来。
谈到造成《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矛盾复杂心理的原因,就不得不联系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作这部小说时的处境。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作家的第一个妻子及亲爱的哥哥相继去世,《世纪》杂志面临破产,作家债务缠身,在债主的催逼中一筹莫展,还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抚养哥哥一家。而在赌场上,又手气不佳,弄得身无分文,滞留他乡。就在这种处境下,他开始构思《罪与罚》,作品是在贫病交加相摧残下完成的。
三、从社会背景角度看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的成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众多人物的内心都充满善恶之争。这种矛盾是因为源于天性的恶念和人所信仰的道德理想不一致造成的。鲁迅这样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这准确地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着眼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早就注意到人的这种内在分裂性,但他并没有将这种现象简单化,理念化,而是将人格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提示人在畸形社会的逼迫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冲突,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被社会扭曲了的,是环境的牺牲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艺术分析的全部逻辑证明,犯罪不是犯罪者“恶的意图”的结果,而是当时整个畸形的生活制度,个人在资本主义城市的自发规律面前感到的孤独束手无策而产生的矛盾与变态心理,以及这种种情况在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荒诞”的反映所决定的。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是一部让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在《罪与罚》里,人物的心理是杂乱的,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仇恨、爱情、懦弱、嫉妒、自信、统治欲、屈辱、敬畏,这一切复杂的内心活动总是在变化中相互纠缠着。这些复杂的感情常常通过梦、预感、幻觉、暗示、焦虑、病中的胡话等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人的无意识活动是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他在作品中毫无顾忌地大量表现人物的无意识行为,特别是对梦的表现。
一、无意识心理
描绘人物的无意识行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另外一种表现手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无意识行为更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准备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前,他的精神和思想又不知不觉的漂移了:
“他神思恍惚,老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这些幻觉总是很怪,最经常的是,他仿佛看到,他在非洲的某个地方,在埃及,在一处沙漠绿洲。商队在休息,一匹匹骆驼在乖乖地躺着,四周长满了棕榈树,围成了一个圈;大家在吃饭。他却一个劲的喝水,趴在小溪上,直接喝溪里的水,小溪就在他们近旁。周围十分清凉,浅蓝色的水是那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冰凉凉的,奔流在五颜六色的砾石中间,奔流在闪着金光的洁净的沙土上……”
这一段描写也是整个《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最动人、最和谐、最让人放松的一段,站在读者的角度,这就仿佛是射进黑暗潮湿房间的一束光,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见,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经历了内心无尽痛苦的纠结后,在无意识状态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近似神经错乱的无厘头的思想碎片渗透着他从小时候起对生活的印象和现实生活的点滴,毫无意识下,牵出了教堂的钟楼以及礼拜的钟声,让人思想宁静沉淀;转眼又是小酒铺小饭店和漆黑的楼梯,如此现实的生活景象倒也不坏,至少比起现在自己每天周旋在警察和手艺人以及自己的罪恶感中近乎乱码的生存状态,这些都不重,都是没有罪恶感的东西。现在想到这些,是舒坦的。
二、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角度看主人公复杂矛盾心理的成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是弗洛伊德以其理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文的阐释,主要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他选择的素材,全是“暴戾的、杀气腾腾的”,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便表明作家的“内心有着相似的倾向”。同时,弗洛伊德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相当强的破坏本能,这从他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受虐狂和罪恶感及他对待读者的残酷中可显示出来。
谈到造成《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矛盾复杂心理的原因,就不得不联系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作这部小说时的处境。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作家的第一个妻子及亲爱的哥哥相继去世,《世纪》杂志面临破产,作家债务缠身,在债主的催逼中一筹莫展,还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抚养哥哥一家。而在赌场上,又手气不佳,弄得身无分文,滞留他乡。就在这种处境下,他开始构思《罪与罚》,作品是在贫病交加相摧残下完成的。
三、从社会背景角度看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的成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众多人物的内心都充满善恶之争。这种矛盾是因为源于天性的恶念和人所信仰的道德理想不一致造成的。鲁迅这样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这准确地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着眼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早就注意到人的这种内在分裂性,但他并没有将这种现象简单化,理念化,而是将人格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提示人在畸形社会的逼迫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冲突,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被社会扭曲了的,是环境的牺牲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艺术分析的全部逻辑证明,犯罪不是犯罪者“恶的意图”的结果,而是当时整个畸形的生活制度,个人在资本主义城市的自发规律面前感到的孤独束手无策而产生的矛盾与变态心理,以及这种种情况在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荒诞”的反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