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种艺术形式背后都有它独有的历史渊源,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流行,历经了时间的沉淀,包涵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象征意义的艺术家和作品形式,水彩画也不例外。水彩使用的颜料质地细腻,成分由植物、矿物和化学成分组成,用水稀释后大多呈现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状态。这种属性使水与色在交融的过程中,能够一种产生清明亮丽、轻快流畅、滋润流动的韵律美;另一方面,由于水彩颜色自身的透明性使得其覆盖能力较差,因此,水彩画不适宜在同一区域进行反复的修改和铺色,力求干净利落并在一、二遍之内完成基本效果,这对绘画者的技法以及水与色的把控上也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
关键词:水彩画;特点;透明;水与色
水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绘画形式,说起它的起源或许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欧洲的洞穴壁画,并且自古埃及时代起,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已经被运用于手抄本中的插画。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水彩画的初级阶段,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水彩画,因为它不能完全体现水彩画中“水”和“彩”的特点。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水彩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形成连绵不断的发展历史。
15-17世纪是水彩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画家们已经开始使用水和树胶调合透明、半透明的颜料在羊皮纸上作画。那时的色彩颜料种类不多,画家们用水彩颜料也多以单色为主。在早期阶段,水彩画以其独特的概括、通透和具有丰富色彩的特点被巴洛克油画画家们普遍运用于绘制草图、插图或大幅场景画的设计稿,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水彩画被用来绘制科普和博物馆出版物插图。而后随着一些如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等艺术家的出现,也间接使得野生动物插图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顶峰。直到今天,许多自然学的野外指南仍然用水彩画来绘制插图。
到了18-19世纪,水彩画也逐渐迎来了繁荣期并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在英国,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水彩这一画种成为了显示拥有良好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水彩画也极大的帮助了地图绘制者、军官和工程师使用它来进行地形景物测绘,记录地形、防御工事、田野地质,以及绘制工程项目图纸。在十八世纪末,英国牧师William Gilpin写了一系列非常受欢迎的书籍,这本书详尽的描述了他在英国乡村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用自制的单色水彩颜料描绘了旅途中的河谷、古城堡和废弃教堂等景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水彩画成为个人旅行日志的一种新形式,在文化、工程、科学、旅行和业余爱好的共同努力和融合之下,最终使水彩画在英国发扬和推广成为一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从十八世纪下旬到十九世纪,印刷书籍市场和国内艺术品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水彩的发展,水彩画也多被用来作为风景或旅游版画的基本资料收藏,手绘水彩原作或名画复制品为许多上流艺术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保尔·桑德比(1730—1809)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托马斯·吉尔丁(1775—1802),他率先将水彩画用于创作大幅面、浪漫或优美的风景画中;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这三位英国艺术家被公认为是将水彩作为独立、成熟的绘画媒介的奠基者,他们把水彩画带到了更高更极致的境界。
一、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材料自身的属性特点决定了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表现出独特的技法魅力和审美趣味。人们常把水彩画比作绘画中的轻音乐,这多是由于水彩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本身质地细腻,多由植物、矿物和化学成分组成,用水稀释后大多呈现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状态。这也使得它的覆盖性较差,尤其是明度高的颜色不具有覆盖性,因此,水彩画不适宜进行反复的修改和铺色,在绘画水彩时往往力求干净利落并在一、二遍之内完成基本效果。
二、水彩画常用技法
能否处理和把握好画面中水与颜料之间的关系是水彩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能反映出创作者的绘画功底以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时,绘画中水分、颜料的多少和具体时间的长短往往也会使画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干画法,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三种绘画技法:
1. 干画法多是用在表现画面主体细节和层次时使用,画者可以一遍遍的着色,不着重追求画面中水与色的相互渗透,而在于画面是否干净利落。在运用干画法时,由于笔上的水分少颜色多,在快速将画笔擦、扫画面时,会出现“飞白”效果,这种效果也常用来表现物体的高光。
2. 湿画法则更注重把握好时间与水分的关系。在被打湿的画纸上过早的着色,便会破坏画面中物体原有的形体,而时间过晚,底色已干,画面中物体与物体间的衔接又会显得生硬不自然。这就需要创作者在使用湿画法时能够把握好画面中水与色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己画面所要追求的效果有一个预先的判断。这种画法多适于表现云雾、烟雨等。
3. 干湿结合画法是水彩画在实际绘画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初学者比较易于掌握的一种。例如,对于需要着重刻画的主体物多选用干画法,这样更有利于突出造型,精细刻画。背景处理上可以选用湿画法,大气整体,画面表现力强,能够明确表现出画面中的主次关系,突出空间、层次。
三、水彩画创作中容易出现的弊端
1、“脏”
多出现在刻画暗部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由于画面中同一区域着色次数过多,这样往往会使得画面中的色彩冷暖关系不明确,也更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干净。因此,作画时要用笔果断,尽量避免出现过多层的重叠,避免对比色、互补色的等量调配,争取在表现物体时能够做到着色“一步到位”。
2、“灰”
我们可以理解为,画面缺少“重量”或缺少“亮点”,即画面在色彩明度、纯度方面对比较弱。这样会造成画面主次关系不明确,出现空间感较弱的问题。避免这种问题需要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认清要刻画对象的明暗、主次、虚实、冷暖关系。例如,近处的物体实、明暗对比强烈、色彩偏暖;远处的物体虚、明暗对比弱、色彩偏冷。增强色彩感受能力,表达物体色彩的变化规律。
3、“花”
在进行水彩创作时过分追求颜色的多样和变化,忽略了主次关系,容易造成画面颜色的混乱。因此在绘画时要把握好画面主调,局部对比不要过多,大胆取舍,突出主次。另外,干画法太多,用色浓稠,会使画面失去润泽的水彩画韵味,湿画法过多也会出现画面散乱,水漬糊涂,水色难于驾驭的问题。
结语
总之,水份是水彩画的生命与灵魂,它起着支配画面效果的主要作用。创作出一副好的水彩画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不断地观察、感受、实践,逐步掌握水、色、时间关系和色彩规律,积累绘画经验,灵活运用技法,保持水彩画薄且透明的艺术特点,努力提高色彩修养。
参考文献:
[1]黄铁山.水彩画技艺之道[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0).
[2]贺建国.水彩画技法新探[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98.
[3]赵金霞.浅谈水彩画风景写生要点.《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徐鸣锦.掌握好水彩画风景写生的关键要素.《艺术天地》,2011年11期.
指导教师:高俊峰 所在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孙燮阳(1993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专业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水彩画;特点;透明;水与色
水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绘画形式,说起它的起源或许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欧洲的洞穴壁画,并且自古埃及时代起,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已经被运用于手抄本中的插画。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水彩画的初级阶段,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水彩画,因为它不能完全体现水彩画中“水”和“彩”的特点。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水彩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形成连绵不断的发展历史。
15-17世纪是水彩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画家们已经开始使用水和树胶调合透明、半透明的颜料在羊皮纸上作画。那时的色彩颜料种类不多,画家们用水彩颜料也多以单色为主。在早期阶段,水彩画以其独特的概括、通透和具有丰富色彩的特点被巴洛克油画画家们普遍运用于绘制草图、插图或大幅场景画的设计稿,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水彩画被用来绘制科普和博物馆出版物插图。而后随着一些如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等艺术家的出现,也间接使得野生动物插图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顶峰。直到今天,许多自然学的野外指南仍然用水彩画来绘制插图。
到了18-19世纪,水彩画也逐渐迎来了繁荣期并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在英国,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水彩这一画种成为了显示拥有良好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水彩画也极大的帮助了地图绘制者、军官和工程师使用它来进行地形景物测绘,记录地形、防御工事、田野地质,以及绘制工程项目图纸。在十八世纪末,英国牧师William Gilpin写了一系列非常受欢迎的书籍,这本书详尽的描述了他在英国乡村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用自制的单色水彩颜料描绘了旅途中的河谷、古城堡和废弃教堂等景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水彩画成为个人旅行日志的一种新形式,在文化、工程、科学、旅行和业余爱好的共同努力和融合之下,最终使水彩画在英国发扬和推广成为一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从十八世纪下旬到十九世纪,印刷书籍市场和国内艺术品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水彩的发展,水彩画也多被用来作为风景或旅游版画的基本资料收藏,手绘水彩原作或名画复制品为许多上流艺术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保尔·桑德比(1730—1809)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托马斯·吉尔丁(1775—1802),他率先将水彩画用于创作大幅面、浪漫或优美的风景画中;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这三位英国艺术家被公认为是将水彩作为独立、成熟的绘画媒介的奠基者,他们把水彩画带到了更高更极致的境界。
一、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材料自身的属性特点决定了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表现出独特的技法魅力和审美趣味。人们常把水彩画比作绘画中的轻音乐,这多是由于水彩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本身质地细腻,多由植物、矿物和化学成分组成,用水稀释后大多呈现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状态。这也使得它的覆盖性较差,尤其是明度高的颜色不具有覆盖性,因此,水彩画不适宜进行反复的修改和铺色,在绘画水彩时往往力求干净利落并在一、二遍之内完成基本效果。
二、水彩画常用技法
能否处理和把握好画面中水与颜料之间的关系是水彩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能反映出创作者的绘画功底以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时,绘画中水分、颜料的多少和具体时间的长短往往也会使画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干画法,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三种绘画技法:
1. 干画法多是用在表现画面主体细节和层次时使用,画者可以一遍遍的着色,不着重追求画面中水与色的相互渗透,而在于画面是否干净利落。在运用干画法时,由于笔上的水分少颜色多,在快速将画笔擦、扫画面时,会出现“飞白”效果,这种效果也常用来表现物体的高光。
2. 湿画法则更注重把握好时间与水分的关系。在被打湿的画纸上过早的着色,便会破坏画面中物体原有的形体,而时间过晚,底色已干,画面中物体与物体间的衔接又会显得生硬不自然。这就需要创作者在使用湿画法时能够把握好画面中水与色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己画面所要追求的效果有一个预先的判断。这种画法多适于表现云雾、烟雨等。
3. 干湿结合画法是水彩画在实际绘画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初学者比较易于掌握的一种。例如,对于需要着重刻画的主体物多选用干画法,这样更有利于突出造型,精细刻画。背景处理上可以选用湿画法,大气整体,画面表现力强,能够明确表现出画面中的主次关系,突出空间、层次。
三、水彩画创作中容易出现的弊端
1、“脏”
多出现在刻画暗部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由于画面中同一区域着色次数过多,这样往往会使得画面中的色彩冷暖关系不明确,也更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干净。因此,作画时要用笔果断,尽量避免出现过多层的重叠,避免对比色、互补色的等量调配,争取在表现物体时能够做到着色“一步到位”。
2、“灰”
我们可以理解为,画面缺少“重量”或缺少“亮点”,即画面在色彩明度、纯度方面对比较弱。这样会造成画面主次关系不明确,出现空间感较弱的问题。避免这种问题需要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认清要刻画对象的明暗、主次、虚实、冷暖关系。例如,近处的物体实、明暗对比强烈、色彩偏暖;远处的物体虚、明暗对比弱、色彩偏冷。增强色彩感受能力,表达物体色彩的变化规律。
3、“花”
在进行水彩创作时过分追求颜色的多样和变化,忽略了主次关系,容易造成画面颜色的混乱。因此在绘画时要把握好画面主调,局部对比不要过多,大胆取舍,突出主次。另外,干画法太多,用色浓稠,会使画面失去润泽的水彩画韵味,湿画法过多也会出现画面散乱,水漬糊涂,水色难于驾驭的问题。
结语
总之,水份是水彩画的生命与灵魂,它起着支配画面效果的主要作用。创作出一副好的水彩画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不断地观察、感受、实践,逐步掌握水、色、时间关系和色彩规律,积累绘画经验,灵活运用技法,保持水彩画薄且透明的艺术特点,努力提高色彩修养。
参考文献:
[1]黄铁山.水彩画技艺之道[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0).
[2]贺建国.水彩画技法新探[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98.
[3]赵金霞.浅谈水彩画风景写生要点.《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徐鸣锦.掌握好水彩画风景写生的关键要素.《艺术天地》,2011年11期.
指导教师:高俊峰 所在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孙燮阳(1993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专业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