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无德而不立”,课件到的观念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教师对于学生所产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当中的基础知识点,教会学生怎样应用知识点解决语文问题,更要通过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探索书中的德育内容,逐渐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科渗透”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比重。接下来,本文将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被明确提出,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课程内容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度,从而以语文课程内容为跳板,建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结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对學生形成综合影响,促使学生的道德观念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性提升,确保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如今的社会环境,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一、巧妙应用新课导入
课程导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通过合理的课程导入,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融入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从而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材内容,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德育教育创造前提条件。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也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领略作者笔下背景的秋天,与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浅显的对话。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背后的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所想。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写一篇抒发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情感的文章,你会从哪些方面着笔呢?”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在此期间,教师就可以融合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观念落实到学习与现实生活当中。
二、摘抄精彩名人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无不体现古今伟人的智慧,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所以,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的融合德育教育,就需要充分借助这些资源。比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专门用于摘抄名人名言的笔记本,将一些具有学习价值和特殊意义的名人名言摘抄到其中,并结合这些名人名言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和思想,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章当中的经典语句,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围绕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人物对其的评价,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以及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坛当中的地位,然后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找到其中的名言,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名言去感悟当时鲁迅先生思想的先进性,并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观念。不仅如此,在教学之余,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代作,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这些作品中的名言,用到写作中,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受到这些名人名言的影响。
三、发扬继承传统文化
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德育教育资源。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不重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无疑对教师借助语文教材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正确看待“文化糟粕”,从而建立起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中华文化,我来继承”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教材当中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围绕曹操的《短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搜集了历史人物曹操以及《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不同之处,体会到了历史人物曹操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愿意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摒弃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身上的缺点,也使得学生更加愿意深入的了解这一人物形象,逐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要借助高中语文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当今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探析[J].青海教育,2021(04):28-29.
[2]梁志鹏.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高中生心田——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智力,2021(04):15-16.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被明确提出,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课程内容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度,从而以语文课程内容为跳板,建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结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对學生形成综合影响,促使学生的道德观念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性提升,确保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如今的社会环境,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一、巧妙应用新课导入
课程导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通过合理的课程导入,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融入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从而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材内容,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德育教育创造前提条件。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也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领略作者笔下背景的秋天,与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浅显的对话。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背后的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所想。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写一篇抒发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情感的文章,你会从哪些方面着笔呢?”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在此期间,教师就可以融合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观念落实到学习与现实生活当中。
二、摘抄精彩名人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无不体现古今伟人的智慧,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所以,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的融合德育教育,就需要充分借助这些资源。比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专门用于摘抄名人名言的笔记本,将一些具有学习价值和特殊意义的名人名言摘抄到其中,并结合这些名人名言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和思想,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章当中的经典语句,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围绕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人物对其的评价,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以及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坛当中的地位,然后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找到其中的名言,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名言去感悟当时鲁迅先生思想的先进性,并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观念。不仅如此,在教学之余,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代作,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这些作品中的名言,用到写作中,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受到这些名人名言的影响。
三、发扬继承传统文化
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德育教育资源。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不重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无疑对教师借助语文教材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正确看待“文化糟粕”,从而建立起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中华文化,我来继承”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教材当中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围绕曹操的《短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搜集了历史人物曹操以及《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不同之处,体会到了历史人物曹操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愿意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摒弃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身上的缺点,也使得学生更加愿意深入的了解这一人物形象,逐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要借助高中语文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当今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探析[J].青海教育,2021(04):28-29.
[2]梁志鹏.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高中生心田——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智力,2021(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