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看看当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对于学生来说,长期的讲问,容易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朗读要求 ;朗读形式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从这时起,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下面就谈谈中年级的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要求
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样读。
《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要达到这一点,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北师大版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必须创设美的情景,美的课堂。在教学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
(一) 读中看景,圈出你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有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
(二) 读中悟境,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出現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完后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三)读写结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体会小兴安岭的勃勃生机。学生读过小鹿一句后,仿照课文的句子,想象其它小动物还会怎么样。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爱益的。
二、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得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力仍很强,范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在导读新课时可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和形式,如《苏珊的帽子》以创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小河的歌》是一篇抒情味道比较浓的诗歌,宜才用欣赏读的形式,感受小河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默默忍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胸臆。而像《中国石》、《用冰取火》和《理想的翅膀》等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适宜在揭题后便由教师范读;在课文重点之处,学生疑难之处,也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心,解决疑难。
三、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我们要努力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让学生真正享受朗读,真正从享受朗读中享受到语文的美,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朗读要求 ;朗读形式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从这时起,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下面就谈谈中年级的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要求
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样读。
《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要达到这一点,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北师大版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必须创设美的情景,美的课堂。在教学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
(一) 读中看景,圈出你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有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
(二) 读中悟境,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出現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完后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三)读写结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体会小兴安岭的勃勃生机。学生读过小鹿一句后,仿照课文的句子,想象其它小动物还会怎么样。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爱益的。
二、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得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力仍很强,范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在导读新课时可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和形式,如《苏珊的帽子》以创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小河的歌》是一篇抒情味道比较浓的诗歌,宜才用欣赏读的形式,感受小河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默默忍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胸臆。而像《中国石》、《用冰取火》和《理想的翅膀》等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适宜在揭题后便由教师范读;在课文重点之处,学生疑难之处,也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心,解决疑难。
三、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我们要努力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让学生真正享受朗读,真正从享受朗读中享受到语文的美,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