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 重在朗读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看看当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对于学生来说,长期的讲问,容易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朗读要求 ;朗读形式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从这时起,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下面就谈谈中年级的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要求
  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样读。
  《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要达到这一点,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北师大版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必须创设美的情景,美的课堂。在教学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
  (一) 读中看景,圈出你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有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
  (二) 读中悟境,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出現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完后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三)读写结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体会小兴安岭的勃勃生机。学生读过小鹿一句后,仿照课文的句子,想象其它小动物还会怎么样。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爱益的。
  二、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得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力仍很强,范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在导读新课时可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和形式,如《苏珊的帽子》以创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小河的歌》是一篇抒情味道比较浓的诗歌,宜才用欣赏读的形式,感受小河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默默忍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胸臆。而像《中国石》、《用冰取火》和《理想的翅膀》等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适宜在揭题后便由教师范读;在课文重点之处,学生疑难之处,也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心,解决疑难。
  三、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我们要努力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让学生真正享受朗读,真正从享受朗读中享受到语文的美,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传统的封闭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网上检索,在线学习和在线交流拓宽知识面,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的新认识。网络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其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展有效的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论课堂上的系统学习,我了解到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准绳,不仅解决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为学生制定了语文学习的计划,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报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前言部分主要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三个方
期刊
【摘 要】在国际舞台上,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努力构建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科学指导方法、有效管理途径,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育人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
期刊
【摘 要】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学会与孩子一同成长,既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航人,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要不断地完善提升自我,与孩子一同成长。  【关键词】家长;关注;孩子成长  一、要善于见微知著,从细微处关注孩子成长的点滴  我们做家长的,对自家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与爱好大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对孩子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往往容易忽视,从而失去很好与孩子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失去较好的教育时机。在我家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和口号上,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明确校企双主体地位,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办学优势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关键词】高职;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兴起,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
期刊
【摘 要】《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和行事的一本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基本的一本书。《论语》中讲述了太多关于仁爱、孝友、修养等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把这里面的精华尽量融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就此,我谈谈关于《论语》的一些理解和感想。  【关键词】论语;教学之道  首先是“仁”,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我认为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就是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学中的生本思想,就是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全力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強烈的探究意识;有机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突出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意识;合作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
期刊
【摘 要】在现今的媒介环境下,网络新闻媒体常常会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污名化报道,吸引受众眼球,谋取商业利益。由于女大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大都来自网络,这种污名化的形象建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笔者期望通过本文,使网络新闻媒体意識到自身公信力的缺失,同时女大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提高媒介批判能力,以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女大学生;污名化;形象建构  一、引言  污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实现已然成了各学科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活跃课堂氛围,借助现代教学辅助工具等。切实通过如上策略,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作
期刊
【摘 要】近代中国的历史堪称世界历史当中绝无仅有的历史演进过程。虽然就纯粹的近代化而言与西方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其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还无有可比的对象。随着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成长,反对旧的制度、追求民主和自由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成为历史的基本潮流;其次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断加深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要求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然而中国的近代化问题显然没有这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