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教师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出了新时期的育人要求,并且展示了化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路径,希望对如何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引教师从“知识为本”转变到“素养为本”,教师要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策略等,提高自己的“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建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而且能使学生树立优秀的品德和精神,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借助现代科技,观察化学现象,指导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辨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学习运用符号对物质的形态与变化进行描述。同时,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与结构的学科,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与探索。因此,教师既应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宏观的化学现象,也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直观化的呈现。这样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化学研究对象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以“离子反应”为例,为了使学生对宏观的化学现象有更加准确的了解,我通过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了辨识。比如这样一个任务:相同浓度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混合,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如果可以,怎样对发生的化学反应加以证明呢?经过一定的思考,有学生选择直接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了混合。通过观察,发现溶液混合之后产生了沉淀物,所以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还有学生想到了可以先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这时溶液变成了红色。之后,学生又将硫酸铜滴入了溶液中。这时,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这同样可以证明硫酸铜和氢氧化钡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对宏观化学现象的辨识能力。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电导率测定仪对这一化学反应进行了分析。利用这种仪器,可以观测硫酸铜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之后的电导率,以此来分析混合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利用pH测定仪测量溶液的pH变化。在证实了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发生反应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对两种溶液混合前后的微粒示意图进行了直观呈现。最终,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一宏观化学现象中出现的微观变化。
2、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教育新时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盛行,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被教师在课堂当中频繁使用,这都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以求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在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上,便可采取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民主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气氛,期望令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化学课堂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基于学生在前几堂课中的表现和日常通过观察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将其划分成了能够起到互助作用的若干学习小组,对学生说道:“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學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现在想请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探讨得出例子进行说明。”于是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然后,我根据教材内容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后,我通过基本化学反应事实归纳化学状态,又指导学生分析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能力。最后,我对学生强调道:“若要加强对新知识的运用,必须要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处,这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我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当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了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顺利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3、注重知识整合,强化化学推理
高中化学课本有很多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知识不仅零散,而且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整合应该是一个多种思维的知识重构过程,包括深层思考、证据推理、联想等,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对知识的加工和整合,最能体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例如,在讲授“乙烯加成反应”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出现褪色的现象,学生猜测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从乙烯和溴的分子结构来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这时,用球棍模型形象地表示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推测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分别与氯化氢、水和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化学方程式成为具有“灵魂”的载体,而不是一个深奥、难以理解的符号,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学习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来开展教学活动,认真研究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待知识的学习有正确的态度,最大程度上实现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05):3-7.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02):3-7.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引教师从“知识为本”转变到“素养为本”,教师要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策略等,提高自己的“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建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而且能使学生树立优秀的品德和精神,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借助现代科技,观察化学现象,指导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辨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学习运用符号对物质的形态与变化进行描述。同时,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与结构的学科,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与探索。因此,教师既应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宏观的化学现象,也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直观化的呈现。这样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化学研究对象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以“离子反应”为例,为了使学生对宏观的化学现象有更加准确的了解,我通过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了辨识。比如这样一个任务:相同浓度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混合,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如果可以,怎样对发生的化学反应加以证明呢?经过一定的思考,有学生选择直接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了混合。通过观察,发现溶液混合之后产生了沉淀物,所以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还有学生想到了可以先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这时溶液变成了红色。之后,学生又将硫酸铜滴入了溶液中。这时,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这同样可以证明硫酸铜和氢氧化钡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对宏观化学现象的辨识能力。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电导率测定仪对这一化学反应进行了分析。利用这种仪器,可以观测硫酸铜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之后的电导率,以此来分析混合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利用pH测定仪测量溶液的pH变化。在证实了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发生反应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对两种溶液混合前后的微粒示意图进行了直观呈现。最终,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一宏观化学现象中出现的微观变化。
2、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教育新时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盛行,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被教师在课堂当中频繁使用,这都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以求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在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上,便可采取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民主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气氛,期望令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化学课堂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基于学生在前几堂课中的表现和日常通过观察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将其划分成了能够起到互助作用的若干学习小组,对学生说道:“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學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现在想请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探讨得出例子进行说明。”于是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然后,我根据教材内容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后,我通过基本化学反应事实归纳化学状态,又指导学生分析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能力。最后,我对学生强调道:“若要加强对新知识的运用,必须要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处,这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我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当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了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顺利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3、注重知识整合,强化化学推理
高中化学课本有很多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知识不仅零散,而且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整合应该是一个多种思维的知识重构过程,包括深层思考、证据推理、联想等,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对知识的加工和整合,最能体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例如,在讲授“乙烯加成反应”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出现褪色的现象,学生猜测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从乙烯和溴的分子结构来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这时,用球棍模型形象地表示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推测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分别与氯化氢、水和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化学方程式成为具有“灵魂”的载体,而不是一个深奥、难以理解的符号,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学习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来开展教学活动,认真研究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待知识的学习有正确的态度,最大程度上实现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05):3-7.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