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结合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认真定位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价值,通过观摩优秀教师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活动的不足与优势,增加科学教育的经验,为幼儿选取恰当的科学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效果。本文立足于幼儿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幼儿科学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师在开展科学领域活动时,非常关心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如关注幼儿是否喜欢、教学行为是否恰当等。教师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行为,从而忽略在科学领域活动中幼儿的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厘清师生角色,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科学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落实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的状态,分析他们的言行,积极顺应他们的內在意愿,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气球变了”主题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在科学活动区投放若干充满气的气球、未充气的气球及打气筒。很多幼儿将关注点放在了气球的大小上,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这一认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将气球吹大。由于幼儿的肺活量不足,绝大部分的幼儿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由此,幼儿自觉地开始研究打气筒,尝试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随着部分幼儿成功吹大了气球,进行了正确的示范,越来越多的幼儿成功将气球吹了起来。有的幼儿不小心让原本打满气的气球泄了气,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出现了沮丧的情绪。面对这一情况,若教师一味采用讲解的方式,则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手放在气球口的上方,感受气球从大变小的过程,从而让幼儿对气球中的气体形成初步的认知。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嘴吹气球、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感受气球的大小与气体的关系,从而让幼儿初步认识了气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二、了解幼儿认知基础,鼓励幼儿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总是以最投入、最积极的状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一方面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幼儿暴露出自己的问题,以便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课上,幼儿被一群蚂蚁搬运粮食的场景吸引了,有几个幼儿还对此展开了议论。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仔细倾听了幼儿的对话内容:有的幼儿介绍了蚂蚁是怎么发现粮食的;有的幼儿介绍了不同蚂蚁的特点;有的幼儿对白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介绍了白蚁吃东西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将整个屋子吃掉。这一现象是教师之前没有预设的,如果教师纯粹从科学的角度讲解蚂蚁,则难以激发幼儿对蚂蚁这种动物的兴趣,甚至会起到反面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对话内容中了解他们对蚂蚁的认知情况,再做打算。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阅读与蚂蚁相关的绘本和漫画,并要求家长进行配合,给幼儿讲解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在最后的活动成果交流会上,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收集的蚂蚁图片,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绘制的蚂蚁图,还有的幼儿介绍了蚂蚁的相关知识。幼儿在活动中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教师在活动中,应先了解幼儿的认知基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感知、交流。如此一来,幼儿就能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引导与组织领导结合,使游戏科学而多变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像“引路人”多过“领路人”,将游戏引上科学的正轨, 随后放手的同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兴趣并具有较高的专注力。
以实际为例,在游戏进行前,教师为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游戏上,可采取语言引导、动作引导的方式,告诉幼儿“接下来我们要去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谁能听老师把这个游戏的名字说完, 猜猜游戏是做什么,谁就能参与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并且会积极交流,参与到猜游戏是怎样玩的过程中,以较为积极的心理期待加入游戏。 此时,引导工作便充分完成,教师待所有幼儿均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宣布游戏内容,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具体过程,如何“玩”好游戏。 为了保证所有幼儿均能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教师可先向幼儿展现游戏的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在一些环节要求与游戏最终呈现效果具有关联的科学游戏中。 此时,教师可将游戏内容进行到一半便截止,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过程中组织幼儿观看具体工具的操作方式即可,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 在这种情况下, 引导与组织领导幼儿的工作能够更为潜移默化地展开,使教学游戏能够科学地展开,幼儿亦可通过个体想法,展开更多的自主行为。
结论
总而言之, 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此阶段中的幼儿认知与理解需成年人引导,具有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在以游戏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切实对幼儿展开引导, 科学游戏、有效游戏,以发展为主要目的,关注每一位幼儿,提升其素养,为日后幼儿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晓澜.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科学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83.
[2]周文姣.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培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91.
[3]阮立萍.幼儿在探究中观察的现状分析与教师支持策略——以小班探索性活动“打包公司”为例[J].教育观察,2019,8(09):65-66.
[4]田莉,方建华.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方案中目标表述的文本分析——以《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教师用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1):78-84.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师在开展科学领域活动时,非常关心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如关注幼儿是否喜欢、教学行为是否恰当等。教师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行为,从而忽略在科学领域活动中幼儿的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厘清师生角色,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科学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落实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的状态,分析他们的言行,积极顺应他们的內在意愿,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气球变了”主题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在科学活动区投放若干充满气的气球、未充气的气球及打气筒。很多幼儿将关注点放在了气球的大小上,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这一认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将气球吹大。由于幼儿的肺活量不足,绝大部分的幼儿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由此,幼儿自觉地开始研究打气筒,尝试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随着部分幼儿成功吹大了气球,进行了正确的示范,越来越多的幼儿成功将气球吹了起来。有的幼儿不小心让原本打满气的气球泄了气,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出现了沮丧的情绪。面对这一情况,若教师一味采用讲解的方式,则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手放在气球口的上方,感受气球从大变小的过程,从而让幼儿对气球中的气体形成初步的认知。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嘴吹气球、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感受气球的大小与气体的关系,从而让幼儿初步认识了气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二、了解幼儿认知基础,鼓励幼儿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总是以最投入、最积极的状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一方面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幼儿暴露出自己的问题,以便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课上,幼儿被一群蚂蚁搬运粮食的场景吸引了,有几个幼儿还对此展开了议论。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仔细倾听了幼儿的对话内容:有的幼儿介绍了蚂蚁是怎么发现粮食的;有的幼儿介绍了不同蚂蚁的特点;有的幼儿对白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介绍了白蚁吃东西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将整个屋子吃掉。这一现象是教师之前没有预设的,如果教师纯粹从科学的角度讲解蚂蚁,则难以激发幼儿对蚂蚁这种动物的兴趣,甚至会起到反面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对话内容中了解他们对蚂蚁的认知情况,再做打算。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阅读与蚂蚁相关的绘本和漫画,并要求家长进行配合,给幼儿讲解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在最后的活动成果交流会上,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收集的蚂蚁图片,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绘制的蚂蚁图,还有的幼儿介绍了蚂蚁的相关知识。幼儿在活动中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教师在活动中,应先了解幼儿的认知基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感知、交流。如此一来,幼儿就能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引导与组织领导结合,使游戏科学而多变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像“引路人”多过“领路人”,将游戏引上科学的正轨, 随后放手的同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兴趣并具有较高的专注力。
以实际为例,在游戏进行前,教师为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游戏上,可采取语言引导、动作引导的方式,告诉幼儿“接下来我们要去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谁能听老师把这个游戏的名字说完, 猜猜游戏是做什么,谁就能参与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并且会积极交流,参与到猜游戏是怎样玩的过程中,以较为积极的心理期待加入游戏。 此时,引导工作便充分完成,教师待所有幼儿均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宣布游戏内容,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具体过程,如何“玩”好游戏。 为了保证所有幼儿均能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教师可先向幼儿展现游戏的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在一些环节要求与游戏最终呈现效果具有关联的科学游戏中。 此时,教师可将游戏内容进行到一半便截止,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过程中组织幼儿观看具体工具的操作方式即可,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 在这种情况下, 引导与组织领导幼儿的工作能够更为潜移默化地展开,使教学游戏能够科学地展开,幼儿亦可通过个体想法,展开更多的自主行为。
结论
总而言之, 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此阶段中的幼儿认知与理解需成年人引导,具有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在以游戏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切实对幼儿展开引导, 科学游戏、有效游戏,以发展为主要目的,关注每一位幼儿,提升其素养,为日后幼儿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晓澜.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科学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83.
[2]周文姣.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培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91.
[3]阮立萍.幼儿在探究中观察的现状分析与教师支持策略——以小班探索性活动“打包公司”为例[J].教育观察,2019,8(09):65-66.
[4]田莉,方建华.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方案中目标表述的文本分析——以《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教师用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