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1-164
倘若你要问我作为一个川师人最应该记住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如若你再问我作为川师音乐学院的学子最应该记住什么,我会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
从南风门进入川师校园,沿着林荫掩映下的龙溪,向东不出一百米便到了音乐学院,一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十二个大字“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这寥寥十二字是无数音乐学院学子进入音乐学院的第一课,却足以让我们明确自己来这里的目的跟方向,这是对音乐学院莘莘学子的叮嘱,也是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1840年,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让封建统治阶级见识了当时西方列强在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随后若干年以“自强、求富”的思想,开始不断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进行改良运动,这一运动在音乐领域主要体现在学堂乐歌。这些历史进程确实给中国各方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给许多没有自信的国人留下了“后遗症”——“跪”久了就不知道如何站起来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认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过时的,是老套的,甚至认为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是可耻的。我不禁要反问他们一句:外国的月亮真就比较圆?外国的空气真就比较甜?
恐怕不一定吧!
反观这些历史与现实,“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这十二个字显得难能可贵,但好在历史的天枰从来都不会只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在近现代音乐史上还有一大批以聂耳、冼星海、黄自、谭小麟、赵元任……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关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如何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等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探索。1945年《白毛女》成功首演,成为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随后掀起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高潮,流传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但民族化问题在歌剧领域的探讨还没有休止,中国歌剧从哪里来?到哪儿去?至今仍是许多作曲家们争论和探讨的焦点。
其实早有许多作曲家与优秀的作品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主题由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变化发展而来,并在剧情的发展中将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多种戏剧的表现手法跟因素融入到其中。同时,在剧情表达需要时,合理借鉴了西方歌剧所使用的重唱、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素材来自于湖北的花鼓戏和民间小调,其中部分咏叹调借鉴了戏曲唱腔的速度变化、节奏转换的经验。使音乐与剧情达到高度融合。歌剧《江姐》其音乐素材来自于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甚至还有苏州评弹等民间音乐元素。
……
这些作品都出奇一致的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被广泛传唱,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紧密联系了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并适当借鉴了西方歌剧的经验,使这些歌剧既有中华民族的烙印,又有西方歌剧的特点,并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之成为了适合我国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而那些一味追求、模仿西方音乐文化的作曲家们,又有哪些为我们所熟知呢?他们成功的作品又有多少流传于世呢?这些铁的事实应该足以让那些崇洋媚外者的美梦破灭了吧!
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老师曾在他的某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这样的话“我们吃‘羊’肉,是为了吸收其中的营养,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羊’,更不是让自己装‘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正是因为他们的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就开优秀的文化根基。歌剧也是如此,它就好比一棵树,离开了优秀民族文化这片沃土,没有强健的根基,或是扎错了根,它都不会健康成长,更不必说弘扬优秀文化了!
中国民族歌剧何去何从?我国的文艺作品何去何从?我想已经不言而喻了——“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王文 1994年2月 男 汉族 四川巴中 硕士研究生 音乐与舞蹈学
倘若你要问我作为一个川师人最应该记住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如若你再问我作为川师音乐学院的学子最应该记住什么,我会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
从南风门进入川师校园,沿着林荫掩映下的龙溪,向东不出一百米便到了音乐学院,一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十二个大字“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这寥寥十二字是无数音乐学院学子进入音乐学院的第一课,却足以让我们明确自己来这里的目的跟方向,这是对音乐学院莘莘学子的叮嘱,也是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1840年,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让封建统治阶级见识了当时西方列强在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随后若干年以“自强、求富”的思想,开始不断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进行改良运动,这一运动在音乐领域主要体现在学堂乐歌。这些历史进程确实给中国各方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给许多没有自信的国人留下了“后遗症”——“跪”久了就不知道如何站起来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认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过时的,是老套的,甚至认为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是可耻的。我不禁要反问他们一句:外国的月亮真就比较圆?外国的空气真就比较甜?
恐怕不一定吧!
反观这些历史与现实,“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这十二个字显得难能可贵,但好在历史的天枰从来都不会只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在近现代音乐史上还有一大批以聂耳、冼星海、黄自、谭小麟、赵元任……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关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如何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等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探索。1945年《白毛女》成功首演,成为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随后掀起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高潮,流传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但民族化问题在歌剧领域的探讨还没有休止,中国歌剧从哪里来?到哪儿去?至今仍是许多作曲家们争论和探讨的焦点。
其实早有许多作曲家与优秀的作品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主题由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变化发展而来,并在剧情的发展中将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多种戏剧的表现手法跟因素融入到其中。同时,在剧情表达需要时,合理借鉴了西方歌剧所使用的重唱、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素材来自于湖北的花鼓戏和民间小调,其中部分咏叹调借鉴了戏曲唱腔的速度变化、节奏转换的经验。使音乐与剧情达到高度融合。歌剧《江姐》其音乐素材来自于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甚至还有苏州评弹等民间音乐元素。
……
这些作品都出奇一致的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被广泛传唱,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紧密联系了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并适当借鉴了西方歌剧的经验,使这些歌剧既有中华民族的烙印,又有西方歌剧的特点,并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之成为了适合我国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而那些一味追求、模仿西方音乐文化的作曲家们,又有哪些为我们所熟知呢?他们成功的作品又有多少流传于世呢?这些铁的事实应该足以让那些崇洋媚外者的美梦破灭了吧!
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老师曾在他的某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这样的话“我们吃‘羊’肉,是为了吸收其中的营养,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羊’,更不是让自己装‘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正是因为他们的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就开优秀的文化根基。歌剧也是如此,它就好比一棵树,离开了优秀民族文化这片沃土,没有强健的根基,或是扎错了根,它都不会健康成长,更不必说弘扬优秀文化了!
中国民族歌剧何去何从?我国的文艺作品何去何从?我想已经不言而喻了——“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王文 1994年2月 男 汉族 四川巴中 硕士研究生 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