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什么内容都应该情动于衷,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关键词:情动于衷 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
在散文教学中,要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去领悟作者在文中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呢?
一、教师要学会“煽情”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而且多愁善感的人。语文教师面对教材时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篇课文。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情感,即要备教材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 教师自己的情感,而且要找到三者的连接点。
第三,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要动之以情,并且是情动于衷,深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集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更能触发自己的情感。如我在朗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时候,就由作者笔下的母亲联想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不自然的就流了出来。这样大部分学生都流出了为情而动的眼泪。
二、教师要有高涨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引导中,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演讲,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
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然后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并且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母爱》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在这里,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三、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借以寄托情感的媒体,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体察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其常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在教学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作品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语文教学总是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时进行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连同自己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都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容,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表明自己对善恶的态度,使学生既能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以从语文中学到的观点去观察生活,以从语文中感受到的情感去体验生活。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而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缀文者”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浓缩了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和追求,甚至是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年轻的心,熟悉学生心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极富情感的语言去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文中,才能“披文以入情”。这是因为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的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
先通情然后才能达理,欲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有论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通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告诉了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渠道,那就是以情感去动人。而“莫通乎言,莫切乎声”也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种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这就是要带着情感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去从事神圣的教育教学活动。21世纪的语文教师没有理由认识不到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用真情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只有情动于衷,方能感人。
关键词:情动于衷 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
在散文教学中,要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去领悟作者在文中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呢?
一、教师要学会“煽情”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而且多愁善感的人。语文教师面对教材时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篇课文。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情感,即要备教材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 教师自己的情感,而且要找到三者的连接点。
第三,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要动之以情,并且是情动于衷,深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集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更能触发自己的情感。如我在朗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时候,就由作者笔下的母亲联想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不自然的就流了出来。这样大部分学生都流出了为情而动的眼泪。
二、教师要有高涨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引导中,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演讲,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
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然后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并且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母爱》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在这里,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三、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借以寄托情感的媒体,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体察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其常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在教学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作品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语文教学总是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时进行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连同自己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都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容,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表明自己对善恶的态度,使学生既能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以从语文中学到的观点去观察生活,以从语文中感受到的情感去体验生活。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而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缀文者”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浓缩了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和追求,甚至是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年轻的心,熟悉学生心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极富情感的语言去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文中,才能“披文以入情”。这是因为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的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
先通情然后才能达理,欲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有论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通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告诉了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渠道,那就是以情感去动人。而“莫通乎言,莫切乎声”也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种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这就是要带着情感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去从事神圣的教育教学活动。21世纪的语文教师没有理由认识不到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用真情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只有情动于衷,方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