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树与林木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大兴安岭,置身于一派参天拔地、挺直伟岸的大树之中,我们不禁要被这种壮阔的群体气势所震撼。由于争夺阳光的需要,每一棵树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竞相向上,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张力和一种群体氛围的无形压力。
  它们的竞争似乎是良性的,没听说哪棵树因竞争失败而死。竞争的结果常常是促使大家一起尽快成长,犹如一批就读于名牌学校的高才生们,竞相苦学的结果是大家一起成长。经过这番磨炼而成长起来的林木,出山之后都可成为造屋架桥的栋梁之材。
  寄趣名山大川,一些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松,以及风姿独特的崖畔孤松,展现的又是另一2种风格了,完全不是那副千篇一律的电线杆模样。它们充分地展示了一棵树处在无拘无束生长条件下全赖天成的最自然体态,舒心地蓬开,自由地伸展,那么地从容不迫,那么美,又那么和谐。摒弃了林木那种千树一面的简单范式,每一棵孤树都亮出了自己的风格,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美。世界上决没有两株一模一样的孤树。这里不存在流行款式、示范样式或是规定方式,每一棵树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成长,出落成形態各异的自然体形。
  孤树和林木也可能来自同样的种子。只不过一个落脚在大森林,另一个被鸟儿衔去,随意丢在了旷野荒郊或峭壁崖头。难道仅仅由于境遇的不同就使它们分野成如此悬殊的形体差异?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恰恰来自于它们自己的同类,取决于自己与同类之间关联的强弱。
  林木中每棵树与邻近的树之间都处在一种互为强邻的关联状态。这种近距离的强劲交侵,使它们的根系既互相穿插而又各自守住基本上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每棵树又各自顶着一方暂时属于自己(稍不留神就会被侵占)的蓝天——一孔生命的窗口。就是在这种争天夺地的较量中彼此互相对峙又互相承认,谁也不敢怠慢,谁也不能松懈,较着劲地一起成长,才形成这样一种强制自己,然而客观上又对人类十分有利的特殊体态。
  孤树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天高地阔,孑孑自立,阳光、空气、土石、水分总还不缺,它们不必为竞争一寸土地或一角天空而使自己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必为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约束自己的天然习性。周围疏隔的自然环境使它们心静如水,既犯不着算计谁,也用不着防谁。这似乎让它们的心态更加安宁,心灵也更加单纯。它们的面前只有自然,心中也只有自然。
  然而,孤树自有孤树的情怀,它绝不会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计不愁的无忧环境而让自己怠惰下去。相反,它活得很用心,而且似乎比林木还需更多费些心思。旺盛的生命力在它身上又是另一种体现:它总是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散淡气质去追随自己的最大兴致,总是力图尽善尽美地圆成自己的心愿,竭尽全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并没有谁赋予它什么使命,但它把这种追求视为自己的生命,失去追求也就失去了自我。孤树在力求深刻地领悟自己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在力图深刻地理解自己。对它来说,没有现成的楷模,没有可参照的样板,当然,更不存在哪个长者的指点。它的面前总是充满了未知,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来琢磨,一切都是由心而发。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这里重重地添上几笔,在那里又勾勒出一抹淡淡的弯曲,寻求着,发展着,叩问心声,展示个性,这是一种自由中的自觉,一种独立中的顺应,一种探索中的追求。
  孤树的独立支撑是相当艰难的。它不像林木那样可以互相依靠、互为屏护,它只能依靠自己。这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足够的自信、足够的坚强与足够的韧劲。哪怕是昏天黑地的暴雨狂风,脚下的土石都被雨水浸松了,它还必须只身抗拒住狂怒山风的摇曳,经受住对独立生存的严酷考验,多亏了它平时毫不松懈地扎下深深的根,长成粗壮的干,使它能在风雨中安若磐石。这体现了别一种的居安思危。没有强劲的生命活力,绝难成就出生命之树的千年常绿。
  孤树最能耐得住寂寞。它不像林木,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挤挨、枝叶婆娑、松涛话语,前后左右都有个照应。孤树少有近邻,有时甚至连个交谈的伴儿都没有。这养成了它的孤寂性格。孤独对它来说恰恰是一种财富,一种极其宝贵的无扰心境,使它能像一位久经风霜的哲学家一样仁立着、沉默着、观察着、思考着,颖悟着深奥的自然。
  孤树与林木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一个体现了个体的多样性,另一个呈现出整体的规范性;一个张扬了自然的天性,另一个凸现了环境的约束性;一个涉及到具象的复杂性,另一个则偏爱抽象的简单性;前者个体的分枝结构更多地服从现代分形几何学规律,后者群体的平行直线也许更加接近于经典欧几里得几何学。两者在哲学思考、自然规律、空间几何上都有明显的分野。
  孤树与林木只是一种后天的差异,上一辈的润泽并不通过种子遗传给后代。它们对于“宁有种乎”的回答是否定的。哪怕你是一株来自迎客松的嫡传名种,长在森林里也不会受到任何特殊优待。
  世上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方式也不止一种,不论是孤树还是林木都可以成为不同的材。作为一棵树苗,你若置身于大森林,你就该按照林木的规律参与竞争、赢得胜利,成为栋梁之材;你若立身为孤木,你就要按照孤木的准则去规划你的一生,顺天、得道、应时,花更多的心思,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玉成你丰富多彩的独秀英华。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当代卷)》,作家出版社〕
  [解读]詹克明的《孤树与林木》这篇散文,以准确、精练、隽永的语言,剖析了孤树与林木各自的特点。它并没有采用这类文章惯用的反衬手法,没有简单地否定哪一方,而是在肯定林木巨大用途的基础上极力赞美了孤树的自信、坚韧等品质。这实际上是看问题的两个角度而已,它分明隐喻了两种人才观、价值观。一种是成批生产出来的、实用的、为社会所认同的材料,一种是在寂寞中长大的、卓然独立于天地间、更具恒久审美价值的材料。不难读出,作者尽管也有对“林木”看不顺眼的地方,但依然给了它同“孤树”一样的赞美,恐怕这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应有的态度吧。无疑,作者在本文中也传达了一种“包容”的思想,犹如一位哲人所说:“自己活着,也让别人活着。”
  多年来,我们在各种领域里总喜欢在树起一样东西的同时立即推倒另一些并不碍事的东西,我们的民众也总是喜欢拿着一种标尺衡量事物,那么,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作为我们的洗脑剂?另外,本文还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各种人的优秀品质,面对种种恶劣的环境、条件要学会适应,而不能只知埋怨、逃避。
  显然,以物喻人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写自然,也是在写人、写社会,从对孤树、林木的具体描写、刻画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联:山东莱阳市城厢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四年前,妈妈过世三周年那天,我到八宝山骨灰堂取回了妈妈的骨灰——按照当时的规定,三年期满,骨灰堂不再负保管的责任。远在广州的父亲来信说,还是入土为安吧!  可是,哪里去买这一方土?四年前那时候还不像现在,现在倒新辟了好多处安葬骨灰的墓地。那时,只有一个别无选择的,形同乱葬岗子的普通百姓的墓地。我去那里看过,普通百姓身后的居处和他们生前的住处一样拥挤。我辈本是蓬蒿人,把妈妈安葬在这里,并不委屈。然而
期刊
今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是今年高考一大亮点。这种题型,破除了传统材料作文不必要的“猜题”(需要揣摩命题人心理,寻找最佳立意),同时给考生提供了多样选择。在这些关键词中,既有现实中国积极发展的“正能量”,也有暴露问题的“负能量”。学生可以抒发民族的自豪感,也可以直面现实问题,表现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希望这种题型成为未来高考作文新常态。  一、借助归纳,筛选概念  十二个关键词,交叉运用多重视角,涵盖政治
期刊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我国第二大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有一种苍凉、壮阔之美,古今很多的诗文直接或间接地赞美它。王
期刊
那人  车载着我们在九曲连环的山路上迂回,回望走过的路,像被抛在身后的点点灯火一样遥远。前行的远方夜色苍茫,寒意透过车窗的缝隙缕缕不绝地浸染着我的思绪,心里将我们投宿的远方思忖再三:“会不会是昏暗的灯火?”“会不会是精明世故的店主?”来时的欢快随之逐渐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司机说:“到了。”我拉了拉不安的神经,拿起包,和同伴像久羁天涯的困顿之客,一头扎进店里。老板、老板娘正站在大厅里迎接着我们,
期刊
【技法阐释】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抵都不会忘却这首《七步诗》,其作者曹植,乃三国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才子兼诗人。诗中以同根而生的豆和萁来喻同父同母的兄弟,以燃萁煮豆来指同胞骨肉相残。它所负载的思想之沉重,情感之愤激,实在撼人心魄!于是,作者于七步之内赋出此诗,立即令其兄长曹丕“闻之,潸然泪下”,放弃了翦除作者之念。那么像《七步诗》这样,借助对
期刊
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告诉我们:议论文是备受考生青睐的一种文体。它上手快,易操作,题旨相对显豁。考生只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据积累,800多字的文章一般是能比较快捷地写成的。但是这几年高考,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议论文并不多见,这与考生不善于选取最恰当的论据以及不会合理使用论据不无关系。  【技法阐释】  一、论据的选取  1. 精心选用最恰当的论据。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
期刊
《恶棍来访》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代表作,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由十三个相对较为独立的片段组成,但各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又相互存在一定的关联。小说的叙事横跨了五十年的时间,采用了顺叙和倒叙的结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看后耳目一新。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认真阅读可以发现,《恶棍来访》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情绪。  一、《恶棍来访》对焦虑感的时间跨度体现  翻开《恶棍来访》这部小说,让读者
期刊
人生是一部深奥的大书,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悟透的,所以我们要么对亲朋的窘况愤愤不平,要么对自己的不悦耿耿于怀,总是纠结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之中,忧虑重重,郁郁寡欢。其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更多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庸人自扰。一个睿智的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往往是超凡脱俗的,或者是大彻大悟的,比如:无论风狂雨骤,无论电闪雷鸣,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埃,等时间过后,无论人与物,是与非,悲与
期刊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期刊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该是那样倾斜古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