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爆发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首先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然后逐步升级演变而成的。究其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但还有一些因素对于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大影响,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如绥靖政策。
一、绥靖政策的概念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战后主要大国以牺牲别国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退让、妥协甚至勾结的政策。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保护既得利益。2、把战争祸水引向苏联。这一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当然还包括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政策。
二、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背景
1、对苏联苏维埃政权的恐惧和仇视。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两种相对立的社会制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战后,欧洲和东方都发生了革命运动,直接冲击着帝国主义的统治,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于是,英、法等国把苏联作为主要对手。他们认为德国的民族主义发展起来后可以与苏联对抗,既然要扶持,那么,满足德国的一些要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英、法等通过“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等尽力援助德国摆脱政治、经济危机,促进其经济恢复和发展,并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妥协让步以使“祸水东引”的政策。在这种仇视心理下,以至于被法西斯打出的“反共”招牌所迷惑,放心地做着“祸水东引”的美梦。张伯伦认为:“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2、经济衰退、实力不济是英法推行此政策的根本原因。
一战后,英、法虽然作为战胜国,并通过操纵国联掌握了对欧洲与世界事务的最大发言权,但是,他们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一战使英、法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他们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英国由原来美国的债权国变成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再经过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31年9月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英国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疏于军备建设。但由于恢复速度相当缓慢,军备也不能跟上,导致对世界局势的控制能力变弱,对于法西斯德国咄咄逼人的侵略,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法国与德国是世仇,一战后曾力图削弱德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对德执行强硬政策,并保持戒备状态,先后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但经过一战,法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虽然它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得到了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了殖民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但在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持续衰退,政局一直动荡混乱,国力下降,对外政策难以保持连续性和坚定性,只好追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
3、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使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一战中英、法虽为胜利国,但战争的破坏、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们留下的伤痛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英国所有家庭,人们恐惧战争,厌恶战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英国当局利用同时也推动了这种厌战畏战的思潮。法国的和平主义思潮比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大资产阶级、大官僚以及中下层群众反战群绪很严重,这种思潮对军队影响很大,甚至军事训练被认为是“不必要的事”。
4、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绥靖政策成为最可能的选择。一战后,基于自身实力的衰弱与所占利益的广大之间的矛盾,英国实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在英国统治阶级看来,维护国际现状与保护既得利益是同义语,于是,反对世界大战也便成了大英帝国霸权利益的集中表现。一战后,英国的根本利益是防止德国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一旦德国分崩离析,这种均势必然消失,而法国则可依赖它的军队和它的军事同盟,继续无可置疑地保住军事和政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获得了发展的国际空间,国力得到很大增强。
5、美国在三十年代奉行“中立”政策。究其原因,一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不参与欧洲事务,不卷入战争,甚至一战后美国历届总统竞选人都必须保证不卷入下一次战争,否则就不可能当选。二是美国希望交战国在战争中相互制约,两败俱伤,这样,美国可稳获世界霸主地位。因此,美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企图以“中立”的面目,用外交手段“不偏不依”地加以解决。对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扩张,虽然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但美国认为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所以,一度对日本采取安抚政策。美国希望通过经济制裁能够约束日本的侵略野心,并不想过分刺激日本,以免过早卷入战争。这种政策,实则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6、苏联为了不使英、法等国阴谋得逞,避免与德国交战,与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企图“祸水西指”。
三、绥靖政策的表现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英、法把持下的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殖民地。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想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墨索里尼曾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除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
3、1935年,容忍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武装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这本是对英、法的直接挑战,但英、法却退缩了,不愿与德国直接对抗,使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
4、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美采取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5、1937年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6、1938年3月,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制造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7、1939年8月,苏联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德国为发动战争免于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8、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在西线按兵不动,出现了“奇怪的战争”,以行动表示对德国进攻波兰持中立立场,坐等事态发展为德苏冲突。他们认为,他们在西线对德进攻,将会阻碍德国在东线对苏联的进攻。他们想以西线无忧的事实鼓励德国放心进攻苏联。
四、绥靖政策的后果及影响
这种为保全自己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别国为代价的做法,并未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英、法等国最终还是不能摆脱与德、意的对抗,德国并未像英、法预料的那样跟东方的苏联对抗,却于1940年4月入侵丹麦、挪威,随后对西边的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发动大规模进攻,6月,法国败降;7月—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投降。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控制了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业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的头上。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使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启示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远离我们,但吸取战争的教训对于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是重要的。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由美、苏两极格局演变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力量出现了失衡。霸权主义、局部战争不断,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消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561200贵州省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
一、绥靖政策的概念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战后主要大国以牺牲别国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退让、妥协甚至勾结的政策。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保护既得利益。2、把战争祸水引向苏联。这一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当然还包括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政策。
二、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背景
1、对苏联苏维埃政权的恐惧和仇视。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两种相对立的社会制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战后,欧洲和东方都发生了革命运动,直接冲击着帝国主义的统治,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于是,英、法等国把苏联作为主要对手。他们认为德国的民族主义发展起来后可以与苏联对抗,既然要扶持,那么,满足德国的一些要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英、法等通过“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等尽力援助德国摆脱政治、经济危机,促进其经济恢复和发展,并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妥协让步以使“祸水东引”的政策。在这种仇视心理下,以至于被法西斯打出的“反共”招牌所迷惑,放心地做着“祸水东引”的美梦。张伯伦认为:“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2、经济衰退、实力不济是英法推行此政策的根本原因。
一战后,英、法虽然作为战胜国,并通过操纵国联掌握了对欧洲与世界事务的最大发言权,但是,他们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一战使英、法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他们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英国由原来美国的债权国变成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再经过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31年9月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英国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疏于军备建设。但由于恢复速度相当缓慢,军备也不能跟上,导致对世界局势的控制能力变弱,对于法西斯德国咄咄逼人的侵略,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法国与德国是世仇,一战后曾力图削弱德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对德执行强硬政策,并保持戒备状态,先后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但经过一战,法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虽然它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得到了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了殖民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但在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持续衰退,政局一直动荡混乱,国力下降,对外政策难以保持连续性和坚定性,只好追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
3、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使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一战中英、法虽为胜利国,但战争的破坏、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们留下的伤痛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英国所有家庭,人们恐惧战争,厌恶战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英国当局利用同时也推动了这种厌战畏战的思潮。法国的和平主义思潮比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大资产阶级、大官僚以及中下层群众反战群绪很严重,这种思潮对军队影响很大,甚至军事训练被认为是“不必要的事”。
4、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绥靖政策成为最可能的选择。一战后,基于自身实力的衰弱与所占利益的广大之间的矛盾,英国实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在英国统治阶级看来,维护国际现状与保护既得利益是同义语,于是,反对世界大战也便成了大英帝国霸权利益的集中表现。一战后,英国的根本利益是防止德国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一旦德国分崩离析,这种均势必然消失,而法国则可依赖它的军队和它的军事同盟,继续无可置疑地保住军事和政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获得了发展的国际空间,国力得到很大增强。
5、美国在三十年代奉行“中立”政策。究其原因,一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不参与欧洲事务,不卷入战争,甚至一战后美国历届总统竞选人都必须保证不卷入下一次战争,否则就不可能当选。二是美国希望交战国在战争中相互制约,两败俱伤,这样,美国可稳获世界霸主地位。因此,美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企图以“中立”的面目,用外交手段“不偏不依”地加以解决。对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扩张,虽然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但美国认为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所以,一度对日本采取安抚政策。美国希望通过经济制裁能够约束日本的侵略野心,并不想过分刺激日本,以免过早卷入战争。这种政策,实则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6、苏联为了不使英、法等国阴谋得逞,避免与德国交战,与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企图“祸水西指”。
三、绥靖政策的表现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英、法把持下的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殖民地。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想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墨索里尼曾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除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
3、1935年,容忍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武装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这本是对英、法的直接挑战,但英、法却退缩了,不愿与德国直接对抗,使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
4、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美采取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5、1937年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6、1938年3月,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制造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7、1939年8月,苏联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德国为发动战争免于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8、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在西线按兵不动,出现了“奇怪的战争”,以行动表示对德国进攻波兰持中立立场,坐等事态发展为德苏冲突。他们认为,他们在西线对德进攻,将会阻碍德国在东线对苏联的进攻。他们想以西线无忧的事实鼓励德国放心进攻苏联。
四、绥靖政策的后果及影响
这种为保全自己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别国为代价的做法,并未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英、法等国最终还是不能摆脱与德、意的对抗,德国并未像英、法预料的那样跟东方的苏联对抗,却于1940年4月入侵丹麦、挪威,随后对西边的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发动大规模进攻,6月,法国败降;7月—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投降。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控制了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业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的头上。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使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启示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远离我们,但吸取战争的教训对于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是重要的。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由美、苏两极格局演变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力量出现了失衡。霸权主义、局部战争不断,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消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561200贵州省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