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难》分析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独创《说难》篇针对游说现象进行总结,对上游说需要在把握君主需求的基础上陈述自身观点,达到君主认可自身观点的效果。韩非子详谈游说过程中的“七危”和“八难”。游说的关键不在于“放”,而在于“收”。《说难》一文对后世者游说提出了三个目标,最低追求是保全自身,其次是运用技巧使得君主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最终目的是达到和君主之间“亲近不疑”的关系。体现出的“术”的智慧对后世有着不朽的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说难》;游说
  现代的宣传以一种“居高临下”姿态,通过网络、电视、广告等传播媒介,告诉大众“你还需要什么?”从而推销产品。而韩非子游说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何对上宣传——对君主的游说。诚如《说难》所道:“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对上的宣传模式需要在把握君主需求的基础上陈述自身观点,达到君主认可自身观点的效果,才有机会实施自身政策。若与君主意见不一,就容易导致南辕北辙,轻则游说失败,重则找来杀身之祸。
  法家是顺应战国时势而发展起来政治理论学派,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的要求,便一无所值。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自然是最能言善辩,所创的《说难》一文虽只有短短七段,却字字珠玑。第一、二段道出游说的困难和危险,第三、四段点明游说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游说的方法,第五、六、七段则举实例说明上述的观点。全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三部分相辅相成,既有铺陈,亦有总结。语言平实质朴,虽无华丽辞藻堆砌却仍读来酣畅淋漓。
  向君主进辞游说,关键不在于“放”,而在于“收”。“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辨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对待君主,不能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君主表达是不能只陈述“我的”观点和方法,而要懂得察言观色,分辨“君主想要的”观点和政策。
  此处的韩非子乍看自信满满,将君主意图一锤定音,认为其旨为“高名”抑或“厚禄”,后世者对此颇有微词。但实际上这一结论是韩非子深刻体悟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后得出的。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诸侯之间的成败纠葛无非由于“名利”二字作祟。同时,韩非子此处也点醒了法家后人,与时时事事皆谈“仁义道德”的儒家有着本质区别,法家应当专于为君主服务,想方设法实现现世君主的抱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继续体现着“收”的智慧。韩非子详谈了游说过程中的“七危”和“八难”。“非知之之难也,处之则难也。”正确把握君主心理是游说成功的基础,也是游说最难之处,如何选择正确的言辞和表达方式,如何迅速得到君主的信任,最终接受自己的观点,“七危”、“八难”就从反面进行了论证。总结原文,有以下两点引人深思。
  首先,不能泄露人主内心的秘密。“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已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己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上述的三种情况虽然非故意泄密,但却会因此失去君主的信任,导致进说失败,使自己进入危险的境地。
  其次,向君主进言要拿捏好分寸,做到交浅而言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进说者要根据君主对自己的信任情况而给予对方适当的建议,否则无论成功失败都对自己有害无益。
  “七危”讲的许多危险的情况,劝诫游说者要懂得避开这些雷区,保全住自己,才能有机会向君主言说自己的观点。“八难”在“七危”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游说的技巧,使自己的说辞以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被君主采纳。
  《说难》第二部分是针对上述“说之难”,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教导人臣在进说时需要掌握的要领。主旨为如何粉饰“进说人主自夸之事,掩盖其所耻之事。”“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通过言语说辞的粉饰,迎合君主的喜好,最终得到君主的信任。韩非子始终把信任看作是游说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许多正确的建议就是因为不信任而被君主忽视。“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妻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他举了智子疑邻的例子来说明信任的重要性。“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说难》一文对后世者游说提出了三个目标。最低追求是保全自身,其次是运用技巧使得君主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最终目的是达到和君主之间“亲近不疑”的关系。这一套理论主张很有诱惑力,后世也一直将其奉为向君主陈词进说的经典,但是这一套进说方式显得太过于迎合谄媚,全然为讨好君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君主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主张。若是韩非子讲述游说君主时的雷区禁区外,强调不可谄媚的一些原则性问题,那就更显名正言顺。同时结合《难言》、《和氏》、《问田》诸篇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韩非子是希望君主圣贤的,但却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完全由个人情欲支配,全无任何政治信念的君主时,法术之士究竟该如何作为,此处既是说难之处,也是游说的智慧之处。
  最后一句总结了进说之根本要领:“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甚深,游说目的在于引导君主而非指责君主,非忤逆其意愿,而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实现自我主张。韩非子一生推崇的中央集权,也给其游说增加了难度。韩非子最终命运“终死于秦,不能白脱”,也令人惋惜。游说对象对于名利态度的复杂性,决定着游说者与其打交道时的难度。何况游说对象本人乃是手握重权的君主,处于生杀予夺的绝对优势地位,使游说者时刻面临一言不合即遭灭顶之灾的危险。诸如商鞅车裂、吴起肢解等法术之士的历史教训,“伴君如伴虎”的现实,都告诫游说者要认真对待。
  总之,《说难》篇对君主的心理揣摩,人臣的游说方式,都分析得十分透彻,虽然只有短短一千五百多字,但其中之“术”对于后世有着不朽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晚清以来,社会转型。李伯元寄身上海主动放弃科举之路,在文化市场中办报卖文为生,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李伯元以游戏之笔写戏谑之文满足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需要,追求商业价值重视报刊的经营策略,探索出了一条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编辑思想;小说刊载;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中的身份转变  晚清以来,社会转型,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总体成绩的好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翻转课堂是在近些年逐渐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有
期刊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在许三观的中文版自序中提及“作者对长度的迷恋”,延续了《活着》的风格,作者把人生的长度在本书里用平淡无奇的对白形式娓娓道来,与揭示了人生哲学至高点为活着不同,《许》更多的展现了作者“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态度。  11次卖血,2个中心人物,在新中国伊始的蒙昧年代里,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中职写作教学生活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实践  引言  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在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上,同其他类型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需要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因此,中职院校对
期刊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习惯;扩大阅读;终生受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期刊
摘要:同为俄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两人的作品一直被人比较讨论。文章主要从人性视角下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其观察人性的视角以及小说中道德观作为人性表征的具体倾向。  关键词:人性描写;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同为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并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双峰”。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坚持以文学作
期刊
摘要:梭罗隐居两年所著的《瓦尔登湖》批判了工业时代的人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导致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自然,追寻心灵本真的命题。一方面,从梭罗对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描写及瓦尔登湖生态环境的刻画,与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比,显现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深入自然的程度的递进,对现世的反省与对生命本源的追溯更值得注意,这种精神的收获可以转化成生活的智慧,有较大的现世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上海往事》以“上海”为名,主体部分(高潮和结局)却在水乡小镇和一座孤岛上展开,并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大量描写,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饱含乡土元素。本文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设置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海往事》中的城乡关系,提出“乡土‘永远’是城市的精神故乡”。  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城乡关系;精神故鄉  一、“想象”——城市与乡村的
期刊
摘要: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意图为“讽喻说”提供更多参考材料,同时对“爱情说”的部分观点进行反驳。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思想;讽喻说;爱情说  《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但关于其主题思想的争论在学术界从未止息。综其要者,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三种。本文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
期刊
摘要: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一方面是对于故乡童年的回忆;另一方面是战争形态下的国民性书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叙事主线,在内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精神内核,饱含着作家内心对于人性的无力和体味人生百态后日渐生出的同情。  关键词:香港创作;人物分析;悲悯视角  香港作为萧红创作转型的一个基地,在萧红创作生涯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香港的稳定和它的自由的政治环境以及文坛的包容,让萧红可以充分展现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