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计算机普及始于95年前后。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更谈不上有电子阅览室了,只有少数学者使用计算机。而现今社会计算机非常普遍,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电子阅览室,那么怎样使刚刚步入高校的广大同学更容易、更有效、更快地使用电子阅览室,就成为了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当前最紧要的任务。
现在,一方面要求我们众多新进入大学的同学快速会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同学学不会计算机或者学的慢,这就形成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找出方法,加以解决。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学习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DOS命令等等,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我个人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的内容。不要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应用到电子阅览室学生的基础教育是不对的,电子阅览室的同学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要开发,要求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个问题不现实,况且他们是刚刚步入高校,对专业课程还没接触,这样将不利于对使用阅览室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学生在以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要把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分成两部分:(1)计算机专业学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占整个队伍很少的比例,大概11%左右,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2)从非计算机专业学校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一大部分,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这部分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同学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也就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2)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员。例如学设计的同学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详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也是社会上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也用于区别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同学的80%以上,甚至更多。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教育,无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都用一种教材,反之则会效果不佳。
首先应该从应用入手。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那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习二进制原理呢?对大多数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要多为初学者着想,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计算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自己的奉献。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以前在学校讲授理论课程时先提出概念;再解释概念;最后举例说明。我认为太繁琐,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最有效最快的方法就是:(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传统教育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其次,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电脑“帮助”菜单里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初学者根本看不懂。
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图书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工作,希望所有从事图书馆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工作者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现在,一方面要求我们众多新进入大学的同学快速会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同学学不会计算机或者学的慢,这就形成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找出方法,加以解决。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学习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DOS命令等等,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我个人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的内容。不要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应用到电子阅览室学生的基础教育是不对的,电子阅览室的同学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要开发,要求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个问题不现实,况且他们是刚刚步入高校,对专业课程还没接触,这样将不利于对使用阅览室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学生在以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要把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分成两部分:(1)计算机专业学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占整个队伍很少的比例,大概11%左右,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2)从非计算机专业学校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一大部分,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这部分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同学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也就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2)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员。例如学设计的同学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详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也是社会上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也用于区别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同学的80%以上,甚至更多。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教育,无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都用一种教材,反之则会效果不佳。
首先应该从应用入手。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那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习二进制原理呢?对大多数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要多为初学者着想,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计算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自己的奉献。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以前在学校讲授理论课程时先提出概念;再解释概念;最后举例说明。我认为太繁琐,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最有效最快的方法就是:(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传统教育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其次,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电脑“帮助”菜单里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初学者根本看不懂。
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图书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工作,希望所有从事图书馆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工作者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