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即将告别的小菜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块地位于一长片波涛般起起伏伏的菜地的中间,和我们住的屋子仅隔着一条小区干道。
  远远望去,这路道和长片的菜地似乎是两条紧紧相依的不同景象的小河:一条已经是冬天干白僵硬的河床,枯燥冷漠得让人恹恹欲睡。另一条则像流淌在春天里的花溪,荡漾着斑斓的光彩和热闹的生机。
  我们的小菜地大约有五十平方米,分成了三绺,由大姑妈按季代种些家乡常见的农家菜。地是10多年前拆迁过来时母亲开垦的。
  走到它身边,我眼前常常会浮现出她当年弯腰劳动的情形。虽然有腰椎病,她仍讲究做事姿势和动作的像样、当行,经常使出十分的力气,因此容易出汗,把外套挂在立着的大锹柄或菜架子上。她几乎不麻烦我们,只有偶尔需要挑重担的时候,才喊我过去帮忙,平时我连地里种了些什么菜都没有清晰的印象。除了这块地,母亲还骑着三轮车到远处的河岸边,开辟了一亩多地种粮种菜。
  那时,我们常常回来批评她的陋习,搞不懂她为什么这么想种地!
  2010年“五一”节前,母亲突然生了重病。住院前一天,她还坚持把每块地上的事情一一安排好,希望自己以后能再种。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那个上午,她把铁锹、水桶等用具斜放在三轮车上,倔强地慢慢骑出去的样子。
  那时,考虑我们既不在行,又想把地一起丢给别人家的态度,住得不远的大姑妈主动把种小菜地的任务接了过来。这一接就是六年多。母亲离开我们后,大姑妈还帮我们在屋子墙根处加种了点菜。每天干过活,她总是把成熟了的瓜菜摘了放在院子里或厨房窗子下。
  就像过去对母亲一样,这几年我们也习惯了依赖大姑妈,除了偶尔摘点菜、拎点水,几乎不去帮忙。当然我们非常感激她,只要有空我都主动和她聊上几句。大姑妈是非常在行而健谈的人,一说起种地种菜就经验和故事不断。我却只记得“浇水有菜吃”这一句,意思是天经常下雨会使菜生病、烂根,不如人按时浇水能适应其需要。对应的是今年春夏之间雨水不断、蔬菜坏了不少的情况,让她着急了好久。
  有一天,大姑妈在院子里清洗用具,我恰好看到晚清名臣周馥的《负暄闲语》一书中“物有所宜,如菜初生宜浇清水,稍长可以淡粪溉之,迨壮始加浓粪——养蔬宜肥,不可过肥,过肥则脆,遇久雨久晒皆死”等等有关农事常识的句子,便跑出去用白话告诉大姑妈。她听到古人有这样精辟的种菜总结,笑得眼睛发亮,又举了自己种菜中的事例予以证实。虽是些纸上谈兵,却既能让我和大姑妈多聊聊,让她高兴高兴,又多少使我觉得种菜还真是有些学问和乐趣的事。
  大约十天前,大姑妈肩部做了个小手术,我诚恳、坚决地劝她安心休息,这段时间由我来照管菜地。
  当天傍晚,妻子帮助我把院子里的两只塑料大桶装满井水。好几年不挑了,我缓慢地直起身来。担子压上肩,我的心头忽然冒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新鲜厚实的责任感。
  小小的菜地里,长着一列列茄子、韭菜、山芋、搭架子的豆角和黄瓜,以及小方块的青菜秧子、蒙着纱的萝卜秧子。经过一整天火辣辣的阳光的暴晒,挤挤挨挨的小青菜都仰着嫩嫩的小脸在焦急地张望着,它们和有点萎靡的韭菜下面的土表都已经干得发白,等待着水的滋润与解救;一个个紫色的小茄子,就像《世界知识》画报上非洲孩子们的大眼睛始终盯着你,下面的土已经干裂出一张张小嘴,一小料子水泼上去立刻就没了踪影。有两小块菜还要小心爬过一米高的大管子去浇,真是很费力。连同屋子墙根处的辣椒等,需要忙上一个多小时。
  我深深体会着大姑妈平时劳动的辛苦和困难——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我真是疏忽和懒惰了,但每天她总是忙得乐呵呵的,除了感情上想帮助我们,似乎对劳动有说不尽的喜爱!
  第二天,第三天,按大姑妈说的,我又给萝卜秧子上施点淡肥,小青菜上喷了些药水。在我的照料下,茄子、黄瓜、辣椒一样样长大了,青菜、韭菜长高了——我左瞧瞧、右看看,很有成就感。摘了一小袋茄子、黄瓜,再按照大姑妈说的留下开花处掐豆角,在茎上分叉的上方剪苋菜——满心欢喜地将菜放在桶里带回家。这几天做出来的菜也似乎分外好吃。
  熟悉了土地和菜的脾性,人勤劳些,每天都可以看到活泼泼、热旺旺的生命的成长和成熟,连生活也显得新鲜、充实和丰满。这真是神奇而富于创造的土地!
  我不由想起电影《飘》的开头,在漫天飞舞的烟霞里,斯嘉丽的父亲向女儿深情告诫:“要知道,土地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为它去工作、去战斗、去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我以前并不欣赏这段话,甚至觉得有些顽固和矫情,现在想起来却有些触动,感到奥哈拉说得实在、深刻。
  不料上周五晚上到家,邻居们说园区来人量过那一长片菜地了,没几天就要收回。我听了有点发蒙。大姑妈知道了不放心,打电话让我们分批收拾,保管好用具。
  星期六上午,我和妻子頂着烈日拆除了一个个架子。看着旁边幼小的青菜和萝卜秧子,还有大眼睛的茄子,我心里竟感到了阵阵的失落,这浸透了长辈们多少汗水的小菜地!要是放在以前,我真是很无所谓,甚至以为早点收掉更好。
  年轻时其实家里曾有许多田和大块的菜地,当时父母健在,我也跟着干过拔秧、挑把、打稻、浇菜等农活,但一直是配角、副工,做事从没有往心里去,所以一直不知道种地的方法和乐趣,更不理解老一代人对于田地的那份感情。然而这短短一周多负责的劳作,竟令我忽然间感受到了土地的魅力;这一夜与小菜地的即将的告别,竟使我深深理解了长辈们对于土地和劳动的痴情般的热爱!
  许多事,只有自己担起责任,把心真正投进去,你才能潜到某些感情的深处,才能悟出原来无法明白的道理。
其他文献
一个风雪严寒的夜晚,山脚边上的一处砖瓦平房里,寒气袭人。虽然书桌下摇摆着一个电动火扇,仍不能抵御寒气,双脚冻得阵阵麻木。  “咚咚、咚咚……”几声很有节奏且不失礼节的敲门声,中断了我的写作思路。谁在这么冷的夜晚登门?莫非是乡村好友置办喜事需要书写对联?莫非是遇到官司者需拟写诉状?莫非有人遇到急难而登门诉求?莫非……啊,我猛然想起,我的手机已关闭三天三夜了。  又是几下紧促的敲击声:“本楚,开门哪!
期刊
怀念的胶片,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把自己所有的故事看透。  在柳堡,天井里果然有一口自言自语的井。和苔藓一样光滑的声音,飘荡在浅蓝色的空气中,打水的桶里盛满银子似的月光。允许有一种笑声抚摸着桂花,镂空的木窗泄漏爱的余韵。  或者倚门听雨。屋后的小河渐涨,一直流向春风浩荡的远方。檐下精致的雨滴,如座钟的脚步宁静。此刻的二胡和箫管,一定是湿漉漉的,如泪水溅落于新叠的纸船。  一个少女正在掌灯,一个老者在
期刊
又一个脂粉气十足的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  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南通石臼湖,北连秦淮河,全长7.5公里。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无独有偶,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似乎总是在统治者的意志下从事这样惨无人道的驚天之举,传之后世,成为奇观——从埃及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乃至这条近万名民工以生命为代价在胭脂岗开凿出的这条“石缝中的运河”。  600多年
期刊
一  没有预感,没有防备,如我一扭头荒草突然就长出来一样,丁酉清明前两天,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在姐家的院子里,夺走了62岁的姐姐的心跳。  惊闻噩耗,正在先生家坟院祭奠的我,雷击般一下子失去知觉……醒来后仍旧很是恍惚,看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看草木相互挤挨起伏,看我清瘦而秀美的姐姐着蓝色上衣在乡间小路上款款行走……  姐姐!眼泪随着这一声哭喊汹涌奔泻。我气喘吁吁跑到一棵树下,对着手机向那个给我传递
期刊
寄伯去世好多年了,有时还会梦到他。  我还在襁褓时,有高人指点,说把我过继给男孩子多的人家才好,于是我妈四处打听,后来找到寄伯家。  当时,寄伯已有三个儿子,他第一眼看到我,就笑呵呵地答应了。这也许是我和寄伯有缘。他给我取名:林珏。这样,出生几个月的我就给他做过房女儿。  后来,寄伯又生了四个儿子。对我这个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一样,阿囡阿囡唤我,从没对我说过一句重点的话。  那个时代,农村人孩子生
期刊
外婆年少就喜欢上了佛经,捧上一本经卷便可足不出户,待在闺阁中,并誓与佛经、青灯相伴到老。那时的外婆该是怎样的女子呢?她该是像一株初生木棉一样安静柔和地生长,却又浮动着薄荷清浅的香味吧,或许她还有着如莲的心思:一盏青灯一卷经书,罗衫飘飘临窗读。  除了习读经文,外婆也捣鼓草药。外婆到底研读了佛经外的多少医书呢?在我的印象里,经外婆手拂过,百草皆为药,她的室前一串串挂着,门里一堆堆码着,到处堆放着草药
期刊
清明节前,在母亲的坟前燃起一堆冥钱,恍惚中,许多年淡忘了的往事又涌上心头,似乎有好多话要对母亲说。  母亲出生在苏北灌南百禄大姓王家,上世纪60年代随父亲去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牧场的土坯房里,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兄弟三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身上穿戴的衣裤鞋帽都要母亲手工完成。兄弟间依次相差两岁,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邋旧;正三年、反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这般,母亲就更忙了,何况三个半大小
期刊
老家并没有山,所谓南山,不过是小村东南几里外的一处土坡漫冈。南山处有我家的园田地,一条毛毛道从近二分之一处斜穿而过。毛道往南不远,有一处并不很深的凹陷洼地,我家的几垄田搭着洼地边沿擦过。  那时候种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谷雨前后,种玉米和栽土豆这样的大田是要抢时间的,而大田抢种一结束,母亲会适时从房梁下墙垛间,翻出一包儿又一包儿的豆角籽。我太熟悉那些花花溜溜、各式各样的豆子了:挤豆、泡豆、油豆、
期刊
哥哥比我大一岁半,上学时比我高两级,可无论在学识还是阅历和魄力上都让我徘徊在不可逆转的差距中。他聪明好学、情趣广泛,从童年起他就始终站在我的前面,是我无法超越的偶像。  哥哥喜欢K歌,他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去卡拉OK,我一定会为哥哥点上《三国演义》的片尾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还有《雍正王朝》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胡雪岩》中的《情怨》。这都是他最喜欢唱的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其实,这几首也是我喜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他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2010年金秋时节举办的“全国百名作家看白茶”中国散文年会笔会福鼎现场,我与他有了一面之缘。  他,就是著名诗人汪国真。  那天清晨,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汪国真去世的消息,在评论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同样的信息一个一个跳出来,我再一个一个地搜索质疑,直到从权威媒体看到同样的新闻,我才敢确认汪先生是真的走了。  读汪国真的诗,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