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看世界(一)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芬兰
  芬兰是俄罗斯北部近邻,欧洲边境国家,曾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归属沙俄。现如今圣彼得堡居民常去赫尔辛基度假,彼得罗扎沃茨克中小学生学芬兰语,芬兰人是俄罗斯传统电影中的主人公,而俄罗斯侨民更希望拥有芬兰国籍。
  两个国家貌似有很多共同点,事实上,只是气候同样寒冷,居民都喜欢到郊外度假罢了。芬兰人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会用俄语说“你好”“再见”“谢谢”,赫尔辛基超市里售卖俄罗斯炼乳,酒吧里有俄罗斯人爱吃的黑面包和香肠。
  在其他方面,芬兰和俄罗斯可谓天差地别,两年前从莫斯科移民到赫尔辛基的玛丽娅·斯米尔诺娃向我们讲述了她眼中独特的芬兰文化及其社会生活。
  民族气质
  尽管芬兰跟俄罗斯地理位置接近,历史渊源相同,但芬兰人的民族气质却与俄罗斯人大相径庭。芬兰人算不上慷慨热情,不喜欢与人交际,并非由于他们天生冷漠,而是多年来养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
  芬兰人不会刚一见面就敞开心扉,不会滔滔不绝地探讨人类命运,不会为了一位刚刚经历失恋打击、急需抚慰的朋友牺牲自己的时间安排。跟芬兰人交往多年之后,你还是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太过谦逊有礼,掩藏了真实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跟当地居民建立起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比较困难。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芬兰人又很有礼貌:邮局业务员不会因为你站错了队伍就大发雷霆,邻居也不会像莫斯科人那样,对你的外表品头论足。芬兰人最突出的民族特点是责任心很强: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周围环境、家庭以及整个国家都很负责。芬兰人明白,如果随手把口香糖包装纸扔到草坪上,其他人也会仿而效之,那么国家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垃圾场。
  教育
  芬兰的教育体系卓有成效,世界公认。俄罗斯学校致力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大量考试和家庭作业为成年之后的人生做准备,不让学生有时间在大街上闲逛。芬兰人则认为,孩子不应该点灯熬油地做功课,保证未来生活幸福平安的唯一途径是,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
  芬兰教师就像辅导员一样,只负责引导学生,决不会妄加评判,如“伊万诺夫表现不错,彼得罗夫无可救药”等。班级不分快慢班,学校不为指标竞争,教师可以在教育部的总体框架下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投诉意见:教师是成年人,但不可能总是对的。芬兰不崇拜高等教育。2015年只有30%的中学毕业生报考大学,上技校并不丢脸,正相反,很多年轻人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不愿意在大学里浪费5-6年光阴,家长也不会用将来只能当保安这样的话来恐吓孩子,在芬兰人的世界观里,保安跟工程师或程序员是同样受人尊敬的职业。
  性别观念
  芬兰是世界上最先有女性获得选举权并可以谋求高层领导职务的国家之一,到2007年,芬兰议会里已经有40%的女议员,而在今天的俄罗斯杜马,女性不到15%,俄罗斯妇女暂时还不可能被推选担任俄罗斯总统,而塔丽娅·哈洛宁却当了12年芬兰总统。
  芬兰人不会拿女性的思维方式开玩笑,不要求女人尽快结婚生子,芬兰男人也不会在跟女伴争论的时候,大手一挥,说:“你一个女人懂什么!”芬兰的社交礼仪跟俄罗斯不同:男人不会撑住房门请女士先行,不会在公交车上为女人让座,不会为她们递上大衣,见面时不亲吻女人的脸,而是跟她们握手。芬兰社会避免性别歧视的努力也表现在相反的方面,比如芬兰男人完全有可能在商场卖化妆品或穿裙子上街——只要这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点——也可能在家带孩子,任凭妻子在职场打拼,没人认为他“吃软饭”或是“妻管严”。
  约会和性关系
  俄罗斯男孩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你得当个征服者,女孩则被教导说,她的力量在于以柔克刚,保持贞操,因此在最初相识的几个月,男孩总想尽快拉女孩上床,女孩则竭力推迟亲密时刻,免得被人当成“妓女”和“荡妇”。
  芬兰人寻找性伴的暗示很直接。在夜店,你可以开门见山地对意中人说:“怎么样,到你家还是我家?”对方也会客客气气地直接说行还是不行。如果一夜情的邀约是女孩提出来的,也不必担心日后有损名声:芬兰人不将这一条作为衡量女人的标准。芬兰男人不在大街上跟人搭讪,女人穿超短裙和高跟鞋不会招致挑逗。约会时,如果并非事先说妥,则各付各的帐。男人带着礼物去见女友,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难道他认为未来的伴侣没能力给自己买一束花或者毛绒熊吗?
  犯罪率
  芬兰人的生活平静无虞,犯罪报告里只记载着又一个可怜人开车撞上驼鹿的内容,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却也不无根据。根据全球和平指数,芬兰一直是世界上安全水平最高的20个国家之一,俄罗斯正相反,多年來始终排在安全环境最差的20个国家里,位于北朝鲜和刚果之间。这并不是说,芬兰没有犯罪,他们的家暴问题也很突出。
  芬兰的街头犯罪率很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完全没必要按紧挎包,或者在快到楼门口听见背后有声音时加快脚步,如果不小心把手机或笔记本落在公交车上,被返还的概率是99%。警察也很尽职,会全力侦破诸如自行车或滑板车被盗一类的小案件。
  饮食习惯
  芬兰人的主要食物是鱼、蘑菇、浆果和野味,在一般的超市都能买到熊肉或鹿肉罐头,这一点不足为怪,因为芬兰北部居民自古以来就以打猎和捕鱼为生。然而要想买一只白条鸡,有时得跑好几个商店。猪肉按部位切块出售,但要找到一块品相不错、价格亲民的牛肉得在城里转悠老半天。
  芬兰人通常喝酒精含量较低的饮品:啤酒、果汁、鸡尾酒,当然还有咖啡,非常多的咖啡。芬兰是当今世界咖啡饮用量最多的国家:人均每年9.6-12.1公斤,显然,这跟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10月到3月日照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
其他文献
一撮辣椒面或肉桂粉就能为一道菜增色不少,在这点上,非洲人和欧洲人意见一致。而印度人不以“撮”计量香料,而以“勺”。对于他们来说,香料不只是为菜肴添香,更为生活增味。卡里宝里香料市场的空气中混合着浓郁的香料粉末味儿,我们被呛得直流眼泪,咽喉也撕裂般的疼痛,头发、衣服上也都是粉末。帕德马,我的这位德里朋友,一大早趁着气温还没到炙热不堪的时候,带我们来到了这里。这是亚洲最大的香料市场。铝制的钵子和敞着的
2016年,湄公河从老挝到中国的新航線正式开通。作者乘游轮经过14天航行,从老挝来到中国云南景洪。河道急流、红辣椒,每一种经历都让作者难忘。我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向前走,4公里外有一个港口,港口隶属老挝政府,停泊在港口上的一艘游轮圆头圆尾,开放式双层甲板贯通全船,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中十分醒目。在接下来的14天,我将乘坐这艘“潘多占芭”号游轮在湄公河逆流而上,一路向北,从泰国、老挝和缅甸河段到达中国云南
我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工作时,深深感受到以色列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其中一部分犹太人更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情结。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以色列-中国友谊协会”的社会团体,致力于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工作。这些犹太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以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呢?原来,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也是中国人。”犹太难民在中国被视为兄弟姐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规模
去年十月中旬,看《老友记》看到莫妮卡和钱德勒计划去佛尔蒙特度假,突然想到此时东北红叶应当正浓,不如去看看秋色,顺便访友。于是我们定了佛尔蒙特州的小城伯灵顿作为目标,收拾好行李,出发了。航班经停纽瓦克机场,路过纽约附近正是下午。舷窗外,阳光照耀,黄绿斑驳的树丛中偶尔露出一角屋顶,一片院落,一方泳池。这片住宅区跟湾区有些类似,却多了些规划,少了点野趣。再次路过纽约附近的另一块区域,俯瞰下去,尽是灯火璀
约翰·华生于1920年代做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他有意识地给儿童灌输对有绒毛的动物的恐惧感,以便证明所有行为、态度都是可以被人为策划的。在今天看来,他的实验是极其荒谬的。小阿尔伯特最初和小白鼠一起玩耍,然而几天后,每当小白鼠出现在他眼前时,他都会大哭。根据这次实验改编的电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除此之外,还有一张与此实验相关的著名的照片。照片中,脸蛋肉乎乎的小阿尔伯特与长毛兔待在一起,背后是一只挥动锤子
所有人都会犯错。哪些错误值得我们重视?要知道,即使我们做错了,也不会被判“无期徒刑”。错误可以向我们传达一些信息:哪些事情是我们擅长的?我们的不足是什么?向哪方面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职业生涯中,我投篮失误9000次,输掉了300场比赛。曾经有26次机会,我本应该投篮命中,让我们队赢得比赛,或者逆转不利局势,但我都失误了。我一次次地错失了机会,但这也是我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双方爱情的果实,然而这个本该为家庭锦上添花的小生命也可能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和婚姻破碎的催化剂。下班刚回到家,他就闻到一股硝烟味。他还从没见过自己的妻子这个样子。“别碰我。”在他想轻抚她的肩膀以示安慰时,她大吼道:“干点有用的!把莉莉从浴缸抱出来!”莉莉是他们5岁的女儿。他几乎是踉跄着爬上楼梯,看到满脸泪光的女儿站在那里,哭得直抽抽地说:“妈妈不是我的朋友了。”一个死死
进化可不管道德,它要求生物做出最精明的选择——一切要对自己的生存有利。某些寄生虫的能力着实让人震惊:让宿主成为奴隶,为自己的繁殖服务。美国自然科学作者凯瑟琳·麦考利夫在新书中介绍了这一奇特领域的研究。以下是来自神经系统寄生虫学科中的6篇小故事。被吐出来的宝宝们对于寄生虫来说,占领人类的大脑似乎比控制蜘蛛、蜗牛或其它昆虫更难,所以麦地那龙线虫采用了另一种策略:它的幼虫穿透人的肠壁,然后在人体中穿行—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走过的艺术历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自古至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可能不刻上时代的烙印,艺术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表明,在同一时代生活的人,对客观社会环境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死亡是相当遥远的事情,而一旦迈入四五十岁的行列,“死”就仿佛突然近在眼前了。  将骨灰撒在非洲海洋  A先生的父亲3年前去世了。回忆父亲的葬礼,A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坟墓内部黑暗而肮脏的景象,我觉得人被埋葬在这种地方太可怜了。”  按照A先生的家族传统,人去世后不设骨灰盒,遗骨直接埋入坟墓。当父亲的骨灰被混入祖上的遗骨堆时,已无法分辨出谁是谁了。A的父亲是一名建设咨询师,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