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芬兰
芬兰是俄罗斯北部近邻,欧洲边境国家,曾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归属沙俄。现如今圣彼得堡居民常去赫尔辛基度假,彼得罗扎沃茨克中小学生学芬兰语,芬兰人是俄罗斯传统电影中的主人公,而俄罗斯侨民更希望拥有芬兰国籍。
两个国家貌似有很多共同点,事实上,只是气候同样寒冷,居民都喜欢到郊外度假罢了。芬兰人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会用俄语说“你好”“再见”“谢谢”,赫尔辛基超市里售卖俄罗斯炼乳,酒吧里有俄罗斯人爱吃的黑面包和香肠。
在其他方面,芬兰和俄罗斯可谓天差地别,两年前从莫斯科移民到赫尔辛基的玛丽娅·斯米尔诺娃向我们讲述了她眼中独特的芬兰文化及其社会生活。
民族气质
尽管芬兰跟俄罗斯地理位置接近,历史渊源相同,但芬兰人的民族气质却与俄罗斯人大相径庭。芬兰人算不上慷慨热情,不喜欢与人交际,并非由于他们天生冷漠,而是多年来养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
芬兰人不会刚一见面就敞开心扉,不会滔滔不绝地探讨人类命运,不会为了一位刚刚经历失恋打击、急需抚慰的朋友牺牲自己的时间安排。跟芬兰人交往多年之后,你还是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太过谦逊有礼,掩藏了真实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跟当地居民建立起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比较困难。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芬兰人又很有礼貌:邮局业务员不会因为你站错了队伍就大发雷霆,邻居也不会像莫斯科人那样,对你的外表品头论足。芬兰人最突出的民族特点是责任心很强: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周围环境、家庭以及整个国家都很负责。芬兰人明白,如果随手把口香糖包装纸扔到草坪上,其他人也会仿而效之,那么国家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垃圾场。
教育
芬兰的教育体系卓有成效,世界公认。俄罗斯学校致力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大量考试和家庭作业为成年之后的人生做准备,不让学生有时间在大街上闲逛。芬兰人则认为,孩子不应该点灯熬油地做功课,保证未来生活幸福平安的唯一途径是,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
芬兰教师就像辅导员一样,只负责引导学生,决不会妄加评判,如“伊万诺夫表现不错,彼得罗夫无可救药”等。班级不分快慢班,学校不为指标竞争,教师可以在教育部的总体框架下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投诉意见:教师是成年人,但不可能总是对的。芬兰不崇拜高等教育。2015年只有30%的中学毕业生报考大学,上技校并不丢脸,正相反,很多年轻人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不愿意在大学里浪费5-6年光阴,家长也不会用将来只能当保安这样的话来恐吓孩子,在芬兰人的世界观里,保安跟工程师或程序员是同样受人尊敬的职业。
性别观念
芬兰是世界上最先有女性获得选举权并可以谋求高层领导职务的国家之一,到2007年,芬兰议会里已经有40%的女议员,而在今天的俄罗斯杜马,女性不到15%,俄罗斯妇女暂时还不可能被推选担任俄罗斯总统,而塔丽娅·哈洛宁却当了12年芬兰总统。
芬兰人不会拿女性的思维方式开玩笑,不要求女人尽快结婚生子,芬兰男人也不会在跟女伴争论的时候,大手一挥,说:“你一个女人懂什么!”芬兰的社交礼仪跟俄罗斯不同:男人不会撑住房门请女士先行,不会在公交车上为女人让座,不会为她们递上大衣,见面时不亲吻女人的脸,而是跟她们握手。芬兰社会避免性别歧视的努力也表现在相反的方面,比如芬兰男人完全有可能在商场卖化妆品或穿裙子上街——只要这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点——也可能在家带孩子,任凭妻子在职场打拼,没人认为他“吃软饭”或是“妻管严”。
约会和性关系
俄罗斯男孩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你得当个征服者,女孩则被教导说,她的力量在于以柔克刚,保持贞操,因此在最初相识的几个月,男孩总想尽快拉女孩上床,女孩则竭力推迟亲密时刻,免得被人当成“妓女”和“荡妇”。
芬兰人寻找性伴的暗示很直接。在夜店,你可以开门见山地对意中人说:“怎么样,到你家还是我家?”对方也会客客气气地直接说行还是不行。如果一夜情的邀约是女孩提出来的,也不必担心日后有损名声:芬兰人不将这一条作为衡量女人的标准。芬兰男人不在大街上跟人搭讪,女人穿超短裙和高跟鞋不会招致挑逗。约会时,如果并非事先说妥,则各付各的帐。男人带着礼物去见女友,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难道他认为未来的伴侣没能力给自己买一束花或者毛绒熊吗?
犯罪率
芬兰人的生活平静无虞,犯罪报告里只记载着又一个可怜人开车撞上驼鹿的内容,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却也不无根据。根据全球和平指数,芬兰一直是世界上安全水平最高的20个国家之一,俄罗斯正相反,多年來始终排在安全环境最差的20个国家里,位于北朝鲜和刚果之间。这并不是说,芬兰没有犯罪,他们的家暴问题也很突出。
芬兰的街头犯罪率很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完全没必要按紧挎包,或者在快到楼门口听见背后有声音时加快脚步,如果不小心把手机或笔记本落在公交车上,被返还的概率是99%。警察也很尽职,会全力侦破诸如自行车或滑板车被盗一类的小案件。
饮食习惯
芬兰人的主要食物是鱼、蘑菇、浆果和野味,在一般的超市都能买到熊肉或鹿肉罐头,这一点不足为怪,因为芬兰北部居民自古以来就以打猎和捕鱼为生。然而要想买一只白条鸡,有时得跑好几个商店。猪肉按部位切块出售,但要找到一块品相不错、价格亲民的牛肉得在城里转悠老半天。
芬兰人通常喝酒精含量较低的饮品:啤酒、果汁、鸡尾酒,当然还有咖啡,非常多的咖啡。芬兰是当今世界咖啡饮用量最多的国家:人均每年9.6-12.1公斤,显然,这跟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10月到3月日照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
芬兰是俄罗斯北部近邻,欧洲边境国家,曾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归属沙俄。现如今圣彼得堡居民常去赫尔辛基度假,彼得罗扎沃茨克中小学生学芬兰语,芬兰人是俄罗斯传统电影中的主人公,而俄罗斯侨民更希望拥有芬兰国籍。

两个国家貌似有很多共同点,事实上,只是气候同样寒冷,居民都喜欢到郊外度假罢了。芬兰人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会用俄语说“你好”“再见”“谢谢”,赫尔辛基超市里售卖俄罗斯炼乳,酒吧里有俄罗斯人爱吃的黑面包和香肠。
在其他方面,芬兰和俄罗斯可谓天差地别,两年前从莫斯科移民到赫尔辛基的玛丽娅·斯米尔诺娃向我们讲述了她眼中独特的芬兰文化及其社会生活。
民族气质
尽管芬兰跟俄罗斯地理位置接近,历史渊源相同,但芬兰人的民族气质却与俄罗斯人大相径庭。芬兰人算不上慷慨热情,不喜欢与人交际,并非由于他们天生冷漠,而是多年来养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
芬兰人不会刚一见面就敞开心扉,不会滔滔不绝地探讨人类命运,不会为了一位刚刚经历失恋打击、急需抚慰的朋友牺牲自己的时间安排。跟芬兰人交往多年之后,你还是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太过谦逊有礼,掩藏了真实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跟当地居民建立起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比较困难。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芬兰人又很有礼貌:邮局业务员不会因为你站错了队伍就大发雷霆,邻居也不会像莫斯科人那样,对你的外表品头论足。芬兰人最突出的民族特点是责任心很强: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周围环境、家庭以及整个国家都很负责。芬兰人明白,如果随手把口香糖包装纸扔到草坪上,其他人也会仿而效之,那么国家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垃圾场。
教育
芬兰的教育体系卓有成效,世界公认。俄罗斯学校致力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大量考试和家庭作业为成年之后的人生做准备,不让学生有时间在大街上闲逛。芬兰人则认为,孩子不应该点灯熬油地做功课,保证未来生活幸福平安的唯一途径是,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
芬兰教师就像辅导员一样,只负责引导学生,决不会妄加评判,如“伊万诺夫表现不错,彼得罗夫无可救药”等。班级不分快慢班,学校不为指标竞争,教师可以在教育部的总体框架下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投诉意见:教师是成年人,但不可能总是对的。芬兰不崇拜高等教育。2015年只有30%的中学毕业生报考大学,上技校并不丢脸,正相反,很多年轻人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不愿意在大学里浪费5-6年光阴,家长也不会用将来只能当保安这样的话来恐吓孩子,在芬兰人的世界观里,保安跟工程师或程序员是同样受人尊敬的职业。
性别观念
芬兰是世界上最先有女性获得选举权并可以谋求高层领导职务的国家之一,到2007年,芬兰议会里已经有40%的女议员,而在今天的俄罗斯杜马,女性不到15%,俄罗斯妇女暂时还不可能被推选担任俄罗斯总统,而塔丽娅·哈洛宁却当了12年芬兰总统。

芬兰人不会拿女性的思维方式开玩笑,不要求女人尽快结婚生子,芬兰男人也不会在跟女伴争论的时候,大手一挥,说:“你一个女人懂什么!”芬兰的社交礼仪跟俄罗斯不同:男人不会撑住房门请女士先行,不会在公交车上为女人让座,不会为她们递上大衣,见面时不亲吻女人的脸,而是跟她们握手。芬兰社会避免性别歧视的努力也表现在相反的方面,比如芬兰男人完全有可能在商场卖化妆品或穿裙子上街——只要这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点——也可能在家带孩子,任凭妻子在职场打拼,没人认为他“吃软饭”或是“妻管严”。
约会和性关系
俄罗斯男孩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你得当个征服者,女孩则被教导说,她的力量在于以柔克刚,保持贞操,因此在最初相识的几个月,男孩总想尽快拉女孩上床,女孩则竭力推迟亲密时刻,免得被人当成“妓女”和“荡妇”。
芬兰人寻找性伴的暗示很直接。在夜店,你可以开门见山地对意中人说:“怎么样,到你家还是我家?”对方也会客客气气地直接说行还是不行。如果一夜情的邀约是女孩提出来的,也不必担心日后有损名声:芬兰人不将这一条作为衡量女人的标准。芬兰男人不在大街上跟人搭讪,女人穿超短裙和高跟鞋不会招致挑逗。约会时,如果并非事先说妥,则各付各的帐。男人带着礼物去见女友,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难道他认为未来的伴侣没能力给自己买一束花或者毛绒熊吗?
犯罪率
芬兰人的生活平静无虞,犯罪报告里只记载着又一个可怜人开车撞上驼鹿的内容,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却也不无根据。根据全球和平指数,芬兰一直是世界上安全水平最高的20个国家之一,俄罗斯正相反,多年來始终排在安全环境最差的20个国家里,位于北朝鲜和刚果之间。这并不是说,芬兰没有犯罪,他们的家暴问题也很突出。
芬兰的街头犯罪率很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完全没必要按紧挎包,或者在快到楼门口听见背后有声音时加快脚步,如果不小心把手机或笔记本落在公交车上,被返还的概率是99%。警察也很尽职,会全力侦破诸如自行车或滑板车被盗一类的小案件。
饮食习惯
芬兰人的主要食物是鱼、蘑菇、浆果和野味,在一般的超市都能买到熊肉或鹿肉罐头,这一点不足为怪,因为芬兰北部居民自古以来就以打猎和捕鱼为生。然而要想买一只白条鸡,有时得跑好几个商店。猪肉按部位切块出售,但要找到一块品相不错、价格亲民的牛肉得在城里转悠老半天。
芬兰人通常喝酒精含量较低的饮品:啤酒、果汁、鸡尾酒,当然还有咖啡,非常多的咖啡。芬兰是当今世界咖啡饮用量最多的国家:人均每年9.6-12.1公斤,显然,这跟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10月到3月日照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