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现阶段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95-0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 紧紧围绕 “以人为本” 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坚持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来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活动之中。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落实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仅仅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更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汇集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2 坚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全面发展和作用的系统。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发展,是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科學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讲:一是社会全面发展,是国富民强的基石。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向前发展,不断进步。要坚持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协调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永恒的,发展是无限的,发展地进程应该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因为,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我们推进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无限发展的保证。不可否认,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对大自然造成了一些破坏,甚至是很大的破坏,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但人类却不能因此而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要在保护中继续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不能因为开发而不保护,更不能因为保护而不开发。树立和落实年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地辩证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BT(3+2*2][STFZ][WTFZ]3 坚持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以统揽全局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关系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全面把握矛盾,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是因为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持科学的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要把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既要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有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强调“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要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要求我们以统揽全局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要明确和抓住发展问题上的重点,从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看,发展是重点;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看,经济建设是重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方向看,农村是重点;从整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看,当前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是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论清楚地表明,科学发展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是面向全局和坚持重点相结合的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客观要求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统筹兼顾”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潘宗白,理论宝库的传承与开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汪清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荣开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M],《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0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95-0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 紧紧围绕 “以人为本” 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坚持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来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活动之中。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落实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仅仅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更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汇集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2 坚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全面发展和作用的系统。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发展,是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科學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讲:一是社会全面发展,是国富民强的基石。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向前发展,不断进步。要坚持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协调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永恒的,发展是无限的,发展地进程应该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因为,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我们推进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无限发展的保证。不可否认,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对大自然造成了一些破坏,甚至是很大的破坏,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但人类却不能因此而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要在保护中继续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不能因为开发而不保护,更不能因为保护而不开发。树立和落实年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地辩证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BT(3+2*2][STFZ][WTFZ]3 坚持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以统揽全局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关系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全面把握矛盾,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是因为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持科学的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要把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既要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有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强调“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要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要求我们以统揽全局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要明确和抓住发展问题上的重点,从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看,发展是重点;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看,经济建设是重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方向看,农村是重点;从整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看,当前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是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论清楚地表明,科学发展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是面向全局和坚持重点相结合的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客观要求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统筹兼顾”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潘宗白,理论宝库的传承与开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汪清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荣开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M],《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