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课程的有效方法, 更是基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的首选阵地,也是学生感悟和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渠道。为了探索解决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归纳与总结,力图找到增强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思路和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指数函数
情境2:老师拿出一张报纸,问同学们:将这张报纸对折50次;把它当作楼梯,你可以沿着此梯从地球爬上月球,你相信吗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尺高,有的说一米高,两米高……我让学生再往上猜,大胆的学生已经猜到几十米高,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一张报纸对折,当我道出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84400千米。并告诉同学们若将报纸对折50次的叠厚作楼梯,你可以沿此楼梯从从地球爬上月球来回走至少3趟。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 。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打破认知平衡。 因此,课堂教学上应努力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式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提高探究效率
现代课程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探究,可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如果你相信学生,就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你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案例(二):圆锥曲线椭圆
1、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于是,我让学生动手实验:
(1)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圆)。
(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绳长大于两定点的距离时,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椭圆)
(3)当绳长等于两定点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吗?绳长能小于两定点的距离吗? (通过演示学生豁然开朗,提出(2)中的“定长’’要满足大于两定点的长才行,否则轨迹将会成为线段或不存在)。
2、让同学们合作交流,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群体参与、互助交流、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三、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提高数学探究的能力
高中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都反映了相关数学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三):抛物線的几何性质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69页例题4: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1、尝试解决: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
推出本题的解法并不难,学习程度中上等的学生大都用方法二,学习中下学生大都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2、问题探究: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在方法2的基础上,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实现不解方程就能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2):将上题变为: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问题(3):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AB|=?,此时|AB|叫抛物线的通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径的几何意义。
问题(4)过焦点F的相交线段AB中,通径是最短的线段吗?
问题(5):当直线不过焦点时,又该如何求|AB|呢? (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
3、理性归纳:
(1)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2)得到了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长的一般公式.(与焦点无关)
(3)为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4、拓展延伸:
问题(1):在本题的基础上提出:以AB为直径的圆和准线有何关系?
问题(2):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线于A、B两点,通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的准线于点D,试判断直线DB与x轴的位置关系(70页的例5).
设计意图:对典型例题习题通过类比、引申、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探求“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学科严谨、求实、继承、创新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得到动力,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究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长期的、日集月累的教学行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1] 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10)
[2] 李群,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及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2008(1 )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指数函数
情境2:老师拿出一张报纸,问同学们:将这张报纸对折50次;把它当作楼梯,你可以沿着此梯从地球爬上月球,你相信吗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尺高,有的说一米高,两米高……我让学生再往上猜,大胆的学生已经猜到几十米高,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一张报纸对折,当我道出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84400千米。并告诉同学们若将报纸对折50次的叠厚作楼梯,你可以沿此楼梯从从地球爬上月球来回走至少3趟。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 。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打破认知平衡。 因此,课堂教学上应努力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式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提高探究效率
现代课程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探究,可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如果你相信学生,就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你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案例(二):圆锥曲线椭圆
1、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于是,我让学生动手实验:
(1)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圆)。
(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绳长大于两定点的距离时,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椭圆)
(3)当绳长等于两定点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吗?绳长能小于两定点的距离吗? (通过演示学生豁然开朗,提出(2)中的“定长’’要满足大于两定点的长才行,否则轨迹将会成为线段或不存在)。
2、让同学们合作交流,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群体参与、互助交流、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三、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提高数学探究的能力
高中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都反映了相关数学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三):抛物線的几何性质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69页例题4: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1、尝试解决: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
推出本题的解法并不难,学习程度中上等的学生大都用方法二,学习中下学生大都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2、问题探究: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在方法2的基础上,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实现不解方程就能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2):将上题变为: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问题(3):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AB|=?,此时|AB|叫抛物线的通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径的几何意义。
问题(4)过焦点F的相交线段AB中,通径是最短的线段吗?
问题(5):当直线不过焦点时,又该如何求|AB|呢? (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
3、理性归纳:
(1)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2)得到了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长的一般公式.(与焦点无关)
(3)为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4、拓展延伸:
问题(1):在本题的基础上提出:以AB为直径的圆和准线有何关系?
问题(2):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线于A、B两点,通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的准线于点D,试判断直线DB与x轴的位置关系(70页的例5).
设计意图:对典型例题习题通过类比、引申、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探求“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学科严谨、求实、继承、创新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得到动力,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究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长期的、日集月累的教学行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1] 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10)
[2] 李群,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及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