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也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
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实际活动课程。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整合,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言之,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应明确它:强调“整合”,突出“学科”,注重“实践”,提倡“开放”,关注“过程”。
强调“整合”。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和手段的多维整合。且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根据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带有“整合”性质的语文学习。另外,这一特征也是完整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人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并不能单纯表现为知识传递与能力建构,即不是追求片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追求包括知性、感性和社会性的在内的“全人”发展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个性品质的整体发展。毫无疑问,语文实践活动是顺利达成这一目标的极为有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突出“学科”。语文实践活动尽管注重“整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且注重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但它首先应姓“语”,即不管我们学习活动中涉及到哪个领域,哪个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如“雨的诉说”一文,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雨的聆听、感悟上,而不应详细讲解雨的形成原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习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写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所以若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实践活动”是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發展的。
注重“实践”。重视语文实践是新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它是对传统语文学习只重视教科书学习的否定与超越。它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多渠道发展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中体验生活和发展个性,而作为新语文课程理念形成标志的“语文实践活动”自然也是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它又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因此它又注重第一、语文实践的生活性,语文实践活动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并根据实践情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去体验。以“黄河,母亲河”为题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一味依照课本。如对德阳地区的学生而言,黄河离他们的生活远了些,教师完全就可以让学生由探索黄河引申为探寻绵远河的活动,调查有关绵远河的人文历史、文化传说,为绵远河创设公益广告等。从而让语文学习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既然“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有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第三、语文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更要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活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如以“小读者和大作家”为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读大作家的作品,体会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让学生给健在的作家写信,或邀请一些作家来参加一些活动,等等,在情感上进行直接交流。第四、语文实践的合作性,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很难想象在没有交际和交流中却学会了某种语言。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实践活动,如一起办板报、手抄报,一起组织诗歌写作及朗诵会,等等。无论是注重语文实践的生活性、注重语文实践的自主性,还是注重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语文实践的合作性都是在围绕实践展开。
倡导“开放”。现有的学科课程在开放和严密之间,更多的是注重后是后者。为了确保课程学习取得成效,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是要求和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在某些程度上忽略了求异思维的锻炼,“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正是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开放的环境。第一、学习内容的开放,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内容的选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决定。第二、学习资源的开放,学习的实施大量依赖材料、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像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渠道所获得的资料。第三、组织形式的开放,可单人也可小组,甚至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第四、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地点有由校园扩展到社会。第五、学习结果的开放,学习活动结果表现形式可具多样性,如诗歌、小品表演、调查报告等等。又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途径的不同,学习得出的结论也可具多样性。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是突破了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赋予了师生们一个开放的、不断延伸的时空。
关注“过程”。“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展开,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语文知识,其评价标准更在于过程上。加上“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又一个项目,一个又一个专题进行的,这样一个个语文实践活动实践的推进过程就要求按多样性的发展历程,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如为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可以“走进四季”为题开展活动,让学生为课文内容画插图,配语句,搜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精彩文段、古诗名句等,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选择不同的活动主题、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整合”,突出“学科”,注重“实践”,提倡“开放”,关注“过程”。这不仅适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大语文”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实际活动课程。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整合,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言之,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应明确它:强调“整合”,突出“学科”,注重“实践”,提倡“开放”,关注“过程”。
强调“整合”。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和手段的多维整合。且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根据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带有“整合”性质的语文学习。另外,这一特征也是完整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人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并不能单纯表现为知识传递与能力建构,即不是追求片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追求包括知性、感性和社会性的在内的“全人”发展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个性品质的整体发展。毫无疑问,语文实践活动是顺利达成这一目标的极为有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突出“学科”。语文实践活动尽管注重“整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且注重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但它首先应姓“语”,即不管我们学习活动中涉及到哪个领域,哪个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如“雨的诉说”一文,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雨的聆听、感悟上,而不应详细讲解雨的形成原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习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写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所以若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实践活动”是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發展的。
注重“实践”。重视语文实践是新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它是对传统语文学习只重视教科书学习的否定与超越。它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多渠道发展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中体验生活和发展个性,而作为新语文课程理念形成标志的“语文实践活动”自然也是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它又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因此它又注重第一、语文实践的生活性,语文实践活动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并根据实践情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去体验。以“黄河,母亲河”为题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一味依照课本。如对德阳地区的学生而言,黄河离他们的生活远了些,教师完全就可以让学生由探索黄河引申为探寻绵远河的活动,调查有关绵远河的人文历史、文化传说,为绵远河创设公益广告等。从而让语文学习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既然“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有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第三、语文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更要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活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如以“小读者和大作家”为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读大作家的作品,体会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让学生给健在的作家写信,或邀请一些作家来参加一些活动,等等,在情感上进行直接交流。第四、语文实践的合作性,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很难想象在没有交际和交流中却学会了某种语言。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实践活动,如一起办板报、手抄报,一起组织诗歌写作及朗诵会,等等。无论是注重语文实践的生活性、注重语文实践的自主性,还是注重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语文实践的合作性都是在围绕实践展开。
倡导“开放”。现有的学科课程在开放和严密之间,更多的是注重后是后者。为了确保课程学习取得成效,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是要求和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在某些程度上忽略了求异思维的锻炼,“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正是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开放的环境。第一、学习内容的开放,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内容的选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决定。第二、学习资源的开放,学习的实施大量依赖材料、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像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渠道所获得的资料。第三、组织形式的开放,可单人也可小组,甚至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第四、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地点有由校园扩展到社会。第五、学习结果的开放,学习活动结果表现形式可具多样性,如诗歌、小品表演、调查报告等等。又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途径的不同,学习得出的结论也可具多样性。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是突破了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赋予了师生们一个开放的、不断延伸的时空。
关注“过程”。“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展开,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语文知识,其评价标准更在于过程上。加上“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又一个项目,一个又一个专题进行的,这样一个个语文实践活动实践的推进过程就要求按多样性的发展历程,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如为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可以“走进四季”为题开展活动,让学生为课文内容画插图,配语句,搜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精彩文段、古诗名句等,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选择不同的活动主题、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整合”,突出“学科”,注重“实践”,提倡“开放”,关注“过程”。这不仅适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大语文”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