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语文”词语教学的入口:诗意审美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所谓‘诗教’,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靶心”应该是语言。一般字、词,在字典和《辞海》中是无所谓高低优劣的,但到了作品中,却会发出“精妙的光彩、声响和芳香”,如美学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字词是活蹦乱跳、会哭会笑的活娃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如果从诗意审美的角度激活词语,那一定会积淀学生的语感,这是学生在“诗教语文”中学习的入口与突破口,更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品词,感受音乐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不是枯燥无味的,优美的语言本身具有音乐美,哪怕是一个字,它也会唱,也会跳,包含着千言万语。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汉语的语音最具有音乐美。文学与音乐的渊源由来已久,《诗经》既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音乐史上无可替代的巨作。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能让学生的思维超越时空。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词中感受词语蕴含的音乐美感,促进学生诗意地欣赏词语。
  先说儿化音,儿化音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别词义、词性的功能。如“一点”指时间,“一点儿”指少量。《珍珠鸟》中作者将珍珠鸟取名为“雪儿”,读起来轻快,让我们听起来格外亲切温暖,这是语言独特的魅力。再说叠音词,有“绿油油”“飘飘悠悠”“喋喋不休”等各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一旦用上叠音词,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更加促节。又如一些拟声描摹的词语,“沙沙”的雨声、“哗哗”的雨声、“滴答”的雨声、“噼啪”的雨声,就是对雨中情景进行音乐描绘。声音不同,表达的情景不同,心情也就不同。有些词语本身含有修辞手法,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需要用心体会。比如“如花似玉”(比喻),“花枝招展” (拟人),“怒发冲冠”(夸张)。还有一些词语朗读起来声音高低转折,音调铿锵有韵,使汉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形成了音乐性极强的表现风格。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是非曲直”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所以,我们指导儿童阅读,不仅仅是让他们知道些什么,而且还要让他们透过词语,看到不一般的人文情志。通过词语独特的声音、形式、节奏,让学生感受到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让他们像欣赏音乐剧一样品读词语。
  二、悟词,想象意象美
  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某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物象。意象包含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文学世界里,意象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主要有象征、比兴、比喻、比拟、双关等,使得作品与情景妙合。词语也是流动着的“意象”,有着不确定性,正因为这种流动性,在细读词语时,就能体会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解读无穷无尽的意义空白。
  以“月”为例,月亮是一个古老的“图腾”,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形象。在读者眼里,“月光如水”展示着自然的、柔美的女性。“月圆月缺”告诉我们月亮是流逝的、有生命的。“月上柳梢”是缠绕的,“晓风残月”是悲凉的,“月照高楼”是孤寂的……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更是充满了童话色彩,是送“我”回家的“月亮婆婆”,是“大眼睛”……再说“山”,在先民的意识中,山是神圣的。面对高大巍峨的山峰,人们不得不以仰视的角度来观望,进而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人又认为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如“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时”;山可以指怀念,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可以指道德,如“高山景行”;山可以指永恒,如“海誓山盟”;山可以指隐逸,如“山林之士”……还可以说“水”,水可以表示时间,“似水流年”;水可以表示愁苦,“愁山闷海”;水可以表示思念,“望穿秋水”;水还可以表示美好,“流水桃花”……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想象词语蕴含的意象美,在学生的心中种下“诗教语文”的种子,让学生在想象词语意向的同时,悄悄地培养他们通过意象进行诗意表达的能力与素养,这更是“诗教语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三、鉴词,积淀古典美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应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抓住合适的词语,带领学生充分领略词语的古典美。
  有些词语来源于古诗词,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不拘一格”……有些词语来源于文言文,如“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以上词语,无论是词语本身还是出处,都是脍炙人口的,学生经常背诵,就能耳熟能详。而有些词语就不如上面词语来得直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挖掘。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接触到“傲然”这个词,教师在学生交流完毕之后,补充《晏子春秋·谏下十五》:“(齐景公)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傲然。”朗读时,学生在头脑里形成傲然的画面,想象傲然的神态,甚至细致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化抽象为形象,当然读得更通透。
  找寻词语的源头,把词语教学放进最初的语境中理解并进行鉴赏,在古典诗词中孕育学生的一颗“诗”心,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四、析词,体会思维美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地、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和思维,将词语教学上得更为扎实有效、机智灵动。
  如《四季之美》一文中出现了“心旷神怡”一词。学生大概明白该词的含义,表示人物心情愉快。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将该词和“兴高采烈”进行对比,学生通过朗读,思维碰撞后得到了启发。“心旷神怡”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多表示心情非常美好,是一种静静的享受。而“兴高采烈”出自南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一般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学生通过对比,深层次地认识到这两个词语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打开学生思维的状态下,教师再让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语拓展说话,真正理解和运用学过的词语。用语言教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这就是词语所体现的思维美。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预设一两处语言运用的点,让学生品味、揣摩,体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感受,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是最基础的,美育包含一切。语文课上,应在学生和语言的接触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文字,尤其是单个的方块字,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心与作品合为一体,这就是我们“诗教语文“追求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儿童诗,了解儿童诗的表达形式。  2.初步感受儿童诗的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想象力,学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点评:教学目标的设立合理。一是定位较准确。“初步认识”“了解”“初步感受”“学着”等关键词将目标定位在“启蒙”。指导孩子们读诗、赏诗、写诗,引导孩子们在习作起步阶段,学会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思考、想象,学着用诗歌的思维视角记录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积累“五彩斑斓、炽热”等词语。  2.通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和过渡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感受彩色的非洲热情的活力。  3.领悟文章例举丰富、想象生动等表达特点,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件;  2.预习单;  3.便利贴。  【教学过程】  一、借助预习,检查自学效果  1.谈话引入:今天我
适用年级:三年级  绘本名称:  《我妈妈》《大卫,不可以》《朱家故事》《妈妈的红沙发》  教学目标:  1.参加讨论,能听清他人的讲述话语。  2.参加讨论能主动发言,能用普通话讲清自己的意思。  3.能理解读物内容,围绕问题言之有物地表达。  4.由故事中的不同妈妈,了解每个妈妈都了不起,培养敬爱妈  妈的情感和与妈妈一起做家务的意识。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立突出让学生主动学习。一是“讨
文本解读  《走月亮》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走月亮”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指在有月亮的晚上散步、游玩、嬉戏。作者吴然以优美的语言、欢快幸福的笔调,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我们读着读着,仿佛进入了如诗如梦的画卷中:明亮而又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庄稼地和菜地……“走”就像一根彩线,牵引着读者的目光,感受神奇、美丽、丰富的内蕴,受到美的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分辨清楚事情的起因、經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铺“面”,激活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板书:麻雀)  师:《麻雀》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屠格涅夫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才华横溢,是“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之一,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春天用暖阳的温度使冰雪融化,让万物复苏;鸡妈妈用身体的温度将蛋孵化成小鸡,让它获得新的生命。我常常思考:语文的温度又是什么呢?  課堂上,我领着学生们读古诗,当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他们读懂了诗人的心境,感受到了唐诗的意境深远;我领着学生们一起品读课文,当读到《去年的树》时,他们读懂了友情和诺言的可贵,体会到了童话的色彩;我领着学生们一起读名著,当读到《老人与海》时,他们读懂了
评析/马建明  【设计思路】  本节课来源于生活识字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三个联系:一是识字与游戏的联系。猜谜是学生最喜欢的识字方法之一,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姓名编成名字画、名字谜,让他们猜、认,这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识字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即识字,学生的姓名是很好的识字资源。教学中通过多种策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分享自己的名,不知不
作文难写、难教的原因很多,但写作教学的目的异化是一个关键的原因。张志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受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有脱离应用实际的毛病。1982年,他在《写作教学要重视实践性》一文中指出,当下写作教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对写作教学的实用性重视不够”。1984年,他在《人民教育》上又发表了题为“学作文是为了用”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作教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回顾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拓展学习资料,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读写结合,感受不同寻常的“第一次”。  3.反复诵读,积累一组古代名人名家提倡勤俭节约的名句。合作学习,了解
一、源于一个天真的问题  “老师,我妈妈说我是从胳肢窝里生出来的,是真的吗?”二年级的小王好奇地问我。我当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  虽然这件小事过去了,但是我想学生问的问题,我们小时候也同样困惑过。“天是怎么来的?”“山是怎么有的?”“鸟又是从哪儿飞来的?”……于是,我萌发了开发“神话微课程”来和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想法。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属于爱看童话的年龄。五、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