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统编本四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走月亮》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走月亮”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指在有月亮的晚上散步、游玩、嬉戏。作者吴然以优美的语言、欢快幸福的笔调,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我们读着读着,仿佛进入了如诗如梦的画卷中:明亮而又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庄稼地和菜地……“走”就像一根彩线,牵引着读者的目光,感受神奇、美丽、丰富的内蕴,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走月亮》看似文笔随意,似乎当年的阿妈带着“我”走到哪儿,现在的“我”就写到哪儿,实则形散神聚,那一溪一岸,那流水月光,无不充盈着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以及作者对母亲的依恋怀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精妙别致,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想象画面,丰富月光下的景象之美。要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我”在走月亮时的无限乐趣,感受“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品词析句,揣摩“流着”“抱着”等词语的独特表达,了解反复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感受月光下的景象之美,体会“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无限乐趣,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充分地、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和作者走月亮时的无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2.这节课,我们跟作者吴然一起走月亮。(板书课题,指导朗读。)静静地走,走得再慢一些。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章几次写到了走月亮,动笔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4.生交流,师出示: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了解“反复”的表达方法。
  (2)读读这4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内容相同、标点不同。)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每一句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你能试着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吗?(第一处是对和阿妈走月亮的期待;二、三处省略号是省略了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第四处是和阿妈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
  (3)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两句省略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相机板书: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开头是作者对走月亮的期待。
  二、期待“走月亮”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份期待?
  2.交流: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1)两个“升起来了”,从中感受到期待、兴奋之情。练读。
  (2)配图简介:洱海是作者吴然的家乡,它在美丽的云南,西面是巍峨的点苍山。瞧,它的形状像耳朵,因此当地人给它取名叫“洱海”。
  3.交流: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1)“那样明亮,那样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明亮”“柔和”的?
  ①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
  道和小路。
  ②能不能这样写?出示“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生讨论交流)
  预设:不能。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的;“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与课文第3自然段紧密衔接;课文“也照亮了,照亮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东西?(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更柔和,更浪漫。)
  4.就在这样的静谧美好之中,“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开心,多么令人期待!(生配乐朗读)
  三、体验“走月亮”
  学习第4、5自然段: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静静
  听,边听边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2.交流: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说说想象的画面。
  (2)明明是“闻到香味”“映着月光”,怎么是“流着”“流着”?
  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细细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山草、野花的清香也就随着溪水流动,空气中飘散着芬芳。波光粼粼,月影闪闪,这景象真是美丽又奇妙。
  3.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交流:灰白色的鹅卵石……都抱着一个月亮!)
  (1)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神奇!
  (2)“抱着”还能换成什么?读一读,比一比。
  “映着”“捧着”“藏着”……“抱着”有温暖、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妈妈的怀抱。
  4. 是啊,作者也想到了自己的阿妈——引读“哦,阿妈……”,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5.师生情境对话(预设):
  生:哦,阿妈。
  师:(亲热回应)哎——
  生: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
  師:宝贝,那你呢?
  生: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师:玩得好开心!(对另一生)宝贝,你又在忙什么?
  生:而我,用鹅卵石打水漂,
  瞧,漂得可远呢!
  师:真是个调皮的孩子。(对另一生)宝贝,你呢?
  生:而我,躺在溪边的青草地上,欣赏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
  6.小溪留下了“我”和阿妈多少快乐的回忆。(生配乐读第4自然段,试着背一背。)
  学习第6、7自然段:
  1.过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我”和阿妈又来到了村道。细读第6自然段,你想到了怎样的景,又从中品味出怎样的情?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桌交流。
  2.想象画面,谈“所见”。
  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词句,如“泼剌”“很满意地响着”“镀亮的银毯”“一塘新谷”,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来感受秋夜虫鸣鱼跃、果园甜香四溢、庄稼大丰收的景象。
  3.体会情感,说“所想”。
  (1)“我”在地里做些什么?(出示: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我在豆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2)想象:“我”还会在地里做些什么?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练习说话。(出示)
  秋天,我们……;冬天,我们……
  (3)作者的回忆里除了阿妈,
  还有什么?阿爸经常不在家,陪伴“我”长大的是阿妈。“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爱。
  4.配乐读第6、7自然段。
  5.齐读第6、7自然段,说说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儿,“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经历……)
  四、回味“走月亮”
  1.齐读第8自然段,交流体会。
  2.补充: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阿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阿妈。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3.是的,充满了对家乡、对阿妈的思念、怀念,所以文中反复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出示4句话,生深情朗读。)
  作业设计
  吳然的作品语言独特,充满诗意,是学生朗读、积累的极佳范例,所以作业设计以朗诵、摘抄来培养、积淀语感,通过仿写来唤起童年回忆,习得语言经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的句子,背诵第4自然段。
  2.以“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为开头,写一写“我”在自家地里还会做些什么有趣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亭
  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认识“婴、毅”等8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细读文本,体会父亲顽强坚毅的精神,勤劳朴实、执着自信的品质。【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我走进了四(7)班。学生各个端坐,俨然胸有成竹的样子,仰着小脸期盼地看着我。我没有忙着开始上课,首先调查了一下字词预习的情况。因为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我出示需要认识的8个字“婴
作为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而童声合唱,一直以其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改变学生活泼有余、儒雅不足、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弘扬“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走好学校合唱特色之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城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教学。而当务之急便是开发、编辑年级校本合唱教材。“合唱
一、写作主题课程的核心意蕴  统编本教材的习作编排,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强调内容趋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趋向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单一的教材趋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等。  单元整体架构下的统编本教材教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写作能力不是孤立的,真正的写作滋养来自于日常语文学习的累积和渐进。以这样的观点来设计写作活动就绝不会限于单元作文,而是需要将写
一、遇见夏目漱石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总能从阅读中得到慰藉,不断遇见新的自己。  小学的时候我是小飞侠,在梦幻岛上冒险。我的童年很快乐。  中学时发现成不了神仙,于是我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剑客,用浩荡的“内力”和奇异的“功法”,掩盖了矮小瘦弱、手足无力的事实。  进了师范学校,班里只有六个男生,仍发现自己不英武。总得显示自己的存在,尤其是和一群美丽的女孩子在一起。于是便更爱看书了,并且满口拽文,故作
【教学目标】  1.熟读儿歌,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  2.认识一些常见的姓,并学会用多种方法介绍姓。  3.正确认读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会写3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书写3个生字。  2.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一些常见的姓并学会用多种方法介绍。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耳朵竖起来  1.播放《百家姓》歌曲(一小段),学
教学目标:  1.由课文题目联想开去,提出学习问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2.能根据课文中的三组关键词对比联想,根据人物动作“衔”丰富联想,感受精卫填海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的画面,体会精卫坚忍执着的形象。  3.能结合神话文体“神奇”的特点和《山海经》资料,产生阅读联想,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及背后蕴藏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联想,理解文意,讲述故事  《精卫填海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是学生从看图说话写话过渡到自主选材、独立习作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有“无从下笔”的困顿。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经历无认识,没有从凝视的角度看世界,没有从凝视的视角炼语言。近日重新阅读了贾志敏老师关于素描作文的几个课例,可以找到突破这一困境的钥匙:凝视。也就是说,在习作课上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从外到内的细致观察和情感体察,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儿童诗,了解儿童诗的表达形式。  2.初步感受儿童诗的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想象力,学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点评:教学目标的设立合理。一是定位较准确。“初步认识”“了解”“初步感受”“学着”等关键词将目标定位在“启蒙”。指导孩子们读诗、赏诗、写诗,引导孩子们在习作起步阶段,学会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思考、想象,学着用诗歌的思维视角记录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积累“五彩斑斓、炽热”等词语。  2.通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和过渡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感受彩色的非洲热情的活力。  3.领悟文章例举丰富、想象生动等表达特点,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件;  2.预习单;  3.便利贴。  【教学过程】  一、借助预习,检查自学效果  1.谈话引入:今天我
适用年级:三年级  绘本名称:  《我妈妈》《大卫,不可以》《朱家故事》《妈妈的红沙发》  教学目标:  1.参加讨论,能听清他人的讲述话语。  2.参加讨论能主动发言,能用普通话讲清自己的意思。  3.能理解读物内容,围绕问题言之有物地表达。  4.由故事中的不同妈妈,了解每个妈妈都了不起,培养敬爱妈  妈的情感和与妈妈一起做家务的意识。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立突出让学生主动学习。一是“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