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学生作文“大话、空话、假话”的弊病很多,许多学生抛弃了真情实感,这与《课标》要求作文做到的“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脱轨了。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反映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出具体而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素材。
关键词:作文;教学;贴近;生活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出具体而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素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作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虽然作文体裁上有所变化,但都离不开中学生生活和熟悉的题材。这一点反映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方向——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平时的作文教学发现,许多学生抛弃了真情实感,作文充满了“大话、空话、假话”,即使是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避免不了编造的弊病,而且,作文的选材大都雷同:写做好事,都是写半路上遇到一位行走不便的老爷爷(婆婆),送他(她)回家,受到表扬;在客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写同学,都是开始时十分要好,后来因一点小事闹矛盾,结局是大家重归于好;或者是哪个同学转学了,很挂念他(她)。写一次劳动,都是老师布置(开头),同学们积极劳动,轻伤不下火线(中间),完成任务,收工(结尾)。甚至许多学生编造自己是孤儿,或者生活在单亲家庭,以编悲惨故事来博取同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获取素材,等到作文时,只能凭个人的思想“想当然”来瞎编滥造,或者依照常见的模式来编造故事情节,作文勉强凑合,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贫乏,缺乏真实感、生动感。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呢?我认为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征入手。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们要站在这个树或火焰面前,直到我们觉得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这就是要求精密观察,掌握事物特征。而且,观察中看到许多材料,不可能也不必要全写进作文里,要写的只是典型的、带特征性的东西。例如写观察日出,学生常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等现成的词语,就没有认识到山区和沿海的日出,春夏秋冬的日出,晴天和风雾阴天的日出大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情景,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观察过程需精密,写出典型的带特征性的东西。其次是指导学生观察熟悉的、理解的人或事。熟悉和理解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在生活中朝夕接触的,并对这件事观察很清楚,体验很深刻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触面较窄,只能限定在自己本人、学校、家庭、自然界四个方面。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这四方面把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材料找出来。写自己,可以写个人身体、性格、爱好、特长、志愿、理想、经历;写学校生活,可以写学习、老师、同学、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校园、校风等;写家庭,可以写家庭成员、娱乐、居住环境;写自然界,可以写田野山川、河流大海、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上面的内容都是中学生最熟悉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直接观察。这方法的好处是:①直观、印象深刻;②可以观察到别人没有反映过的事物。
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是解决选材难的前提
每凡作文,许多学生拿起笔来就皱起眉头:“生活太平凡,太单调。”“没有材料。”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视线投向生活中去。诚然,农村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见识少,知识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写作。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充满泥土芬芳的山山水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挖掘美,获取写作素材,是解决选材难的有效办法。所以,学生应该把身心扑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至于观察生活的过程应观察老师、同学、父母、亲朋好友等熟悉的人物,这些人物是学生习作的最佳人选;运动会、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宣誓等都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机会;一个市场、一座新建筑、一个十字路口、一户农家等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好素材;对大自然的观察应尽可能抓住春夏秋冬、阴晴圆缺的季节和气候变化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观察春天,春和景明,百花盛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春天来临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和昆虫鸟雀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的特征。所以,眼睛是观察生活的窗户,学生们能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对所接触的人、事、景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下笔时就会思绪绵绵,许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涌入笔端,写出来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文字清新活泼,选材新颖独到。
四、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中学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有事可叙、有物可状、有情可抒、有理可说,也即是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因为,越是学生观察过、体验过的事物,就越能够让学生写出所思所感,这是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是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例如中考作文《放学路上》,放学回家途中,是每一个考生十分熟悉,日日所经历的,可写的空间却十分广阔,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使是一群人在放学路上遇到同一件事件,但具体情况和个人感受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作文的命题,首先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题目应该限而不死,既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又能避免了写作上内容的雷同。反之,假如命题脱离了实际,对农村学生要求他写以城市为题材的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要求他们写涉及社会形势、透视社会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样,学生只好硬凑文章,敷衍成篇,只求完成任务了事。长久下去徒增学生厌倦心理,无益而有害。因此,我们在作文的命题上应该服从符合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个原则。
观察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使作文充满真情实感的途径,而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则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捷径,可以说:作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谢仲卿、谢慧.《春天的风采·岭南春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关键词:作文;教学;贴近;生活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出具体而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素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作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虽然作文体裁上有所变化,但都离不开中学生生活和熟悉的题材。这一点反映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方向——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平时的作文教学发现,许多学生抛弃了真情实感,作文充满了“大话、空话、假话”,即使是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避免不了编造的弊病,而且,作文的选材大都雷同:写做好事,都是写半路上遇到一位行走不便的老爷爷(婆婆),送他(她)回家,受到表扬;在客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写同学,都是开始时十分要好,后来因一点小事闹矛盾,结局是大家重归于好;或者是哪个同学转学了,很挂念他(她)。写一次劳动,都是老师布置(开头),同学们积极劳动,轻伤不下火线(中间),完成任务,收工(结尾)。甚至许多学生编造自己是孤儿,或者生活在单亲家庭,以编悲惨故事来博取同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获取素材,等到作文时,只能凭个人的思想“想当然”来瞎编滥造,或者依照常见的模式来编造故事情节,作文勉强凑合,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贫乏,缺乏真实感、生动感。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呢?我认为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征入手。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们要站在这个树或火焰面前,直到我们觉得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这就是要求精密观察,掌握事物特征。而且,观察中看到许多材料,不可能也不必要全写进作文里,要写的只是典型的、带特征性的东西。例如写观察日出,学生常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等现成的词语,就没有认识到山区和沿海的日出,春夏秋冬的日出,晴天和风雾阴天的日出大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情景,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观察过程需精密,写出典型的带特征性的东西。其次是指导学生观察熟悉的、理解的人或事。熟悉和理解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在生活中朝夕接触的,并对这件事观察很清楚,体验很深刻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触面较窄,只能限定在自己本人、学校、家庭、自然界四个方面。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这四方面把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材料找出来。写自己,可以写个人身体、性格、爱好、特长、志愿、理想、经历;写学校生活,可以写学习、老师、同学、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校园、校风等;写家庭,可以写家庭成员、娱乐、居住环境;写自然界,可以写田野山川、河流大海、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上面的内容都是中学生最熟悉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直接观察。这方法的好处是:①直观、印象深刻;②可以观察到别人没有反映过的事物。
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是解决选材难的前提
每凡作文,许多学生拿起笔来就皱起眉头:“生活太平凡,太单调。”“没有材料。”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视线投向生活中去。诚然,农村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见识少,知识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写作。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充满泥土芬芳的山山水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挖掘美,获取写作素材,是解决选材难的有效办法。所以,学生应该把身心扑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至于观察生活的过程应观察老师、同学、父母、亲朋好友等熟悉的人物,这些人物是学生习作的最佳人选;运动会、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宣誓等都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机会;一个市场、一座新建筑、一个十字路口、一户农家等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好素材;对大自然的观察应尽可能抓住春夏秋冬、阴晴圆缺的季节和气候变化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观察春天,春和景明,百花盛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春天来临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和昆虫鸟雀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的特征。所以,眼睛是观察生活的窗户,学生们能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对所接触的人、事、景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下笔时就会思绪绵绵,许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涌入笔端,写出来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文字清新活泼,选材新颖独到。
四、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中学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有事可叙、有物可状、有情可抒、有理可说,也即是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因为,越是学生观察过、体验过的事物,就越能够让学生写出所思所感,这是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是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例如中考作文《放学路上》,放学回家途中,是每一个考生十分熟悉,日日所经历的,可写的空间却十分广阔,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使是一群人在放学路上遇到同一件事件,但具体情况和个人感受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作文的命题,首先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题目应该限而不死,既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又能避免了写作上内容的雷同。反之,假如命题脱离了实际,对农村学生要求他写以城市为题材的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要求他们写涉及社会形势、透视社会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样,学生只好硬凑文章,敷衍成篇,只求完成任务了事。长久下去徒增学生厌倦心理,无益而有害。因此,我们在作文的命题上应该服从符合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个原则。
观察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使作文充满真情实感的途径,而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则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捷径,可以说:作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谢仲卿、谢慧.《春天的风采·岭南春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