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发本地区的历史名人文化,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使其为校园所有、所用、所享。
关键词:历史名人文化;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70-02
一、历史名人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内在相关性
历史名人,是指在传统社会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正面历史人物。他们或以兴学、讲学著称,或以政绩闻名。他们之中虽在生存方式上存在“入世”与“出世”的差别,但都凭一己之力或一己之才为社会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历史名人是传统社会的精英和道德楷模,通过其思想和行为成为当时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社会前进的推动者。众多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构成了历史名人文化的内涵。历史名人虽存在身份、事迹、生活背景等个体差异,但也存在共性,因为他们都归属于传统社会的士人(或士大夫)群体,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信仰(儒家文化信仰)、人格理想(追求“内圣”)、道德束约(信守儒家伦理)与现实关怀(济世救民)等。他们是传统社会士人群体的杰出代表,堪称政治或文化精英,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精英意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向大学生传递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政治信仰、道德追求、人格理想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英意识。要让大学生确立精英角色意识,树立精英文化理念,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他们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它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培养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与素质。换言之,时代要求大学生树立精英意识,发扬精英精神。所以高校应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历史名人虽然与我们存在时空距离,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某些精神却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永恒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这就是历史与现实在某些方面的相通性。研究并利用这种相通性,对高校尤其是缺乏文化积淀的地方高校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育或文化机构,高校主要担负着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是基本、浅层次的功能,而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则是更高层次的功能,这一功能才是高校教育职能最本质的体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血脉、担负承旧立新的文化使命。历史名人文化作为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研究、开发并宣传历史名人文化应被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的人文底蕴,提升其文化软实力
名牌高校之所以具有竞争力,除了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师资结构、良好的办学理念与大学制度外,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即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百年老校北大自诞生以来,历经近代、现代的历史沧桑,已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厚重的历史感。五四以来,由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文化大师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精神,至今仍被北大传承着,这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反观一些地方高校之所以缺乏竞争力,除了了制度、硬件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文化积淀有很大关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能在短期内崛起,在扩建校园土地面积、增添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学历和文凭等方面下工夫,但却忽视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继承、人文底蕴的积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总显得后劲不足。有鉴于此,地方高校在发展战略上应考虑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二) 有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大学精神,高校想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高校要崛起,不但需要大学精神,而且需要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学习和效仿名牌高校,不是地方高校崛起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才是关键。中国国土辽阔,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而历史名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枝。所以,地方高校应以历史名人文化为依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并形成一种凝聚力,培铸出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三) 为地方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
有些历史名人品学兼优,不但文章冠盖天下,而且品德也是人口皆碑。如历史名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周敦颐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洁操,江万里不降敌国的民族气节。有些历史名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这些经典语录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鞭策和鼓励,可以给大学生品德修养提供价值引导。
古人讲究“内圣外王”(即内外兼修),既要在道德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向圣人、贤人的地位靠拢,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建功立业,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流传于后世的历史名人大多数都实现了内外兼修,以之为参照,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重地位、重名誉、轻德修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内外兼修的成才观。
三、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将历史名人文化纳入地方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设计得富有人文色彩,做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整理、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实现与校园景观的有机融合,由此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地方高校来说十分有必要。九江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尝试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区各条道路和各大景观基本上以历史名人命名。这些历史名人有的为九江人,有的在九江有过为官或为学经历、在九江留下过足迹,如王阳明、朱熹、周敦颐、李梦阳、黄庭坚、江万里、李渤等。校园的主干道命名为“濂溪大道”,这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号,周敦颐晚居莲花洞,建濂溪书院,墓在庐山之北。校外有“濂溪桥”,校内有周敦颐雕像,还有“爱莲池”,这源于他的名篇《爱莲说》。此外,校内有“澹之路”,源于唐代李渤的字,李渤曾隐于白鹿洞,任江州刺史期间,奏免百姓积欠赋税,设立书院,建堤湖上,遂有李公堤、甘棠湖之名。还有“子远路”,源于宋代江万里的字,江万里曾任参知政事,南宋末,元兵攻破饶州,他从容投水。还有“梦阳路”,源于明代李梦阳的名,李梦阳曾任江西提学副使,于白鹿洞书院清理田亩,凿井建亭。校内设有“阳明山”(因王阳明曾数次游历庐山)、“明月湾”(因黄庭坚故里有明月湾)。校园还坐落着一个石牌坊,上书“圣域、贤关”字样,“爱莲池”旁边山坡的草坪上铺有“LIANCHI”的花样。学院的各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竞知楼”、“香远楼”、“义丰楼”、“文友楼”、“望庐楼”,展示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可以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又可以促进富有特色的学术成果的出现。目前九江学院已设立庐山文化研究所、陶渊明研究所、白鹿洞研究所,九江学院学报还专门开辟了陶渊明研究专栏。此外,学校连续五六年开办“濂溪讲坛”,邀请省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优化了学校的学术研究环境。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尝试着做了这样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立了朱熹研究所,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林纾研究所等,这些高校都做到了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将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学术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名人的认识和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历史名人。提高学习历史名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是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我们既要弘扬民族精神,也要弘扬时代精神。历史名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历史名人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地方高校要善于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九江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校内设有许多的文化石,上面分别写有“知耻”、“厚德载物”、“竞知”、“拼搏”、“创新”、“以人为本”等字样。这样既宣传了历史文化,又弘扬了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韩立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张晓群,张力.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
[3]岳峥,高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2).
关键词:历史名人文化;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70-02
一、历史名人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内在相关性
历史名人,是指在传统社会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正面历史人物。他们或以兴学、讲学著称,或以政绩闻名。他们之中虽在生存方式上存在“入世”与“出世”的差别,但都凭一己之力或一己之才为社会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历史名人是传统社会的精英和道德楷模,通过其思想和行为成为当时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社会前进的推动者。众多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构成了历史名人文化的内涵。历史名人虽存在身份、事迹、生活背景等个体差异,但也存在共性,因为他们都归属于传统社会的士人(或士大夫)群体,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信仰(儒家文化信仰)、人格理想(追求“内圣”)、道德束约(信守儒家伦理)与现实关怀(济世救民)等。他们是传统社会士人群体的杰出代表,堪称政治或文化精英,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精英意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向大学生传递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政治信仰、道德追求、人格理想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英意识。要让大学生确立精英角色意识,树立精英文化理念,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他们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它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培养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与素质。换言之,时代要求大学生树立精英意识,发扬精英精神。所以高校应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历史名人虽然与我们存在时空距离,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某些精神却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永恒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这就是历史与现实在某些方面的相通性。研究并利用这种相通性,对高校尤其是缺乏文化积淀的地方高校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育或文化机构,高校主要担负着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是基本、浅层次的功能,而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则是更高层次的功能,这一功能才是高校教育职能最本质的体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血脉、担负承旧立新的文化使命。历史名人文化作为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研究、开发并宣传历史名人文化应被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的人文底蕴,提升其文化软实力
名牌高校之所以具有竞争力,除了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师资结构、良好的办学理念与大学制度外,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即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百年老校北大自诞生以来,历经近代、现代的历史沧桑,已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厚重的历史感。五四以来,由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文化大师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精神,至今仍被北大传承着,这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反观一些地方高校之所以缺乏竞争力,除了了制度、硬件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文化积淀有很大关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能在短期内崛起,在扩建校园土地面积、增添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学历和文凭等方面下工夫,但却忽视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继承、人文底蕴的积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总显得后劲不足。有鉴于此,地方高校在发展战略上应考虑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二) 有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大学精神,高校想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高校要崛起,不但需要大学精神,而且需要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学习和效仿名牌高校,不是地方高校崛起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才是关键。中国国土辽阔,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而历史名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枝。所以,地方高校应以历史名人文化为依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并形成一种凝聚力,培铸出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三) 为地方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
有些历史名人品学兼优,不但文章冠盖天下,而且品德也是人口皆碑。如历史名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周敦颐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洁操,江万里不降敌国的民族气节。有些历史名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这些经典语录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鞭策和鼓励,可以给大学生品德修养提供价值引导。
古人讲究“内圣外王”(即内外兼修),既要在道德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向圣人、贤人的地位靠拢,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建功立业,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流传于后世的历史名人大多数都实现了内外兼修,以之为参照,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重地位、重名誉、轻德修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内外兼修的成才观。
三、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将历史名人文化纳入地方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设计得富有人文色彩,做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整理、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实现与校园景观的有机融合,由此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地方高校来说十分有必要。九江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尝试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区各条道路和各大景观基本上以历史名人命名。这些历史名人有的为九江人,有的在九江有过为官或为学经历、在九江留下过足迹,如王阳明、朱熹、周敦颐、李梦阳、黄庭坚、江万里、李渤等。校园的主干道命名为“濂溪大道”,这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号,周敦颐晚居莲花洞,建濂溪书院,墓在庐山之北。校外有“濂溪桥”,校内有周敦颐雕像,还有“爱莲池”,这源于他的名篇《爱莲说》。此外,校内有“澹之路”,源于唐代李渤的字,李渤曾隐于白鹿洞,任江州刺史期间,奏免百姓积欠赋税,设立书院,建堤湖上,遂有李公堤、甘棠湖之名。还有“子远路”,源于宋代江万里的字,江万里曾任参知政事,南宋末,元兵攻破饶州,他从容投水。还有“梦阳路”,源于明代李梦阳的名,李梦阳曾任江西提学副使,于白鹿洞书院清理田亩,凿井建亭。校内设有“阳明山”(因王阳明曾数次游历庐山)、“明月湾”(因黄庭坚故里有明月湾)。校园还坐落着一个石牌坊,上书“圣域、贤关”字样,“爱莲池”旁边山坡的草坪上铺有“LIANCHI”的花样。学院的各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竞知楼”、“香远楼”、“义丰楼”、“文友楼”、“望庐楼”,展示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可以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又可以促进富有特色的学术成果的出现。目前九江学院已设立庐山文化研究所、陶渊明研究所、白鹿洞研究所,九江学院学报还专门开辟了陶渊明研究专栏。此外,学校连续五六年开办“濂溪讲坛”,邀请省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优化了学校的学术研究环境。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尝试着做了这样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立了朱熹研究所,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林纾研究所等,这些高校都做到了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将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学术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名人的认识和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历史名人。提高学习历史名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是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我们既要弘扬民族精神,也要弘扬时代精神。历史名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历史名人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地方高校要善于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九江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校内设有许多的文化石,上面分别写有“知耻”、“厚德载物”、“竞知”、“拼搏”、“创新”、“以人为本”等字样。这样既宣传了历史文化,又弘扬了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韩立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张晓群,张力.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
[3]岳峥,高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