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历史名人文化 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发本地区的历史名人文化,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使其为校园所有、所用、所享。
  关键词:历史名人文化;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70-02
  
  一、历史名人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内在相关性
  历史名人,是指在传统社会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正面历史人物。他们或以兴学、讲学著称,或以政绩闻名。他们之中虽在生存方式上存在“入世”与“出世”的差别,但都凭一己之力或一己之才为社会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历史名人是传统社会的精英和道德楷模,通过其思想和行为成为当时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社会前进的推动者。众多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构成了历史名人文化的内涵。历史名人虽存在身份、事迹、生活背景等个体差异,但也存在共性,因为他们都归属于传统社会的士人(或士大夫)群体,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信仰(儒家文化信仰)、人格理想(追求“内圣”)、道德束约(信守儒家伦理)与现实关怀(济世救民)等。他们是传统社会士人群体的杰出代表,堪称政治或文化精英,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精英意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向大学生传递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政治信仰、道德追求、人格理想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英意识。要让大学生确立精英角色意识,树立精英文化理念,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他们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它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培养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与素质。换言之,时代要求大学生树立精英意识,发扬精英精神。所以高校应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历史名人虽然与我们存在时空距离,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某些精神却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永恒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这就是历史与现实在某些方面的相通性。研究并利用这种相通性,对高校尤其是缺乏文化积淀的地方高校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育或文化机构,高校主要担负着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是基本、浅层次的功能,而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则是更高层次的功能,这一功能才是高校教育职能最本质的体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血脉、担负承旧立新的文化使命。历史名人文化作为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研究、开发并宣传历史名人文化应被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的人文底蕴,提升其文化软实力
  名牌高校之所以具有竞争力,除了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师资结构、良好的办学理念与大学制度外,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即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百年老校北大自诞生以来,历经近代、现代的历史沧桑,已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厚重的历史感。五四以来,由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文化大师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精神,至今仍被北大传承着,这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反观一些地方高校之所以缺乏竞争力,除了了制度、硬件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文化积淀有很大关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能在短期内崛起,在扩建校园土地面积、增添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学历和文凭等方面下工夫,但却忽视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继承、人文底蕴的积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总显得后劲不足。有鉴于此,地方高校在发展战略上应考虑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二) 有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大学精神,高校想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高校要崛起,不但需要大学精神,而且需要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学习和效仿名牌高校,不是地方高校崛起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才是关键。中国国土辽阔,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而历史名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枝。所以,地方高校应以历史名人文化为依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并形成一种凝聚力,培铸出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三) 为地方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
  有些历史名人品学兼优,不但文章冠盖天下,而且品德也是人口皆碑。如历史名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周敦颐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洁操,江万里不降敌国的民族气节。有些历史名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这些经典语录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鞭策和鼓励,可以给大学生品德修养提供价值引导。
  古人讲究“内圣外王”(即内外兼修),既要在道德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向圣人、贤人的地位靠拢,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建功立业,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流传于后世的历史名人大多数都实现了内外兼修,以之为参照,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重地位、重名誉、轻德修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内外兼修的成才观。
  三、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将历史名人文化纳入地方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设计得富有人文色彩,做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整理、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实现与校园景观的有机融合,由此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地方高校来说十分有必要。九江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尝试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区各条道路和各大景观基本上以历史名人命名。这些历史名人有的为九江人,有的在九江有过为官或为学经历、在九江留下过足迹,如王阳明、朱熹、周敦颐、李梦阳、黄庭坚、江万里、李渤等。校园的主干道命名为“濂溪大道”,这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号,周敦颐晚居莲花洞,建濂溪书院,墓在庐山之北。校外有“濂溪桥”,校内有周敦颐雕像,还有“爱莲池”,这源于他的名篇《爱莲说》。此外,校内有“澹之路”,源于唐代李渤的字,李渤曾隐于白鹿洞,任江州刺史期间,奏免百姓积欠赋税,设立书院,建堤湖上,遂有李公堤、甘棠湖之名。还有“子远路”,源于宋代江万里的字,江万里曾任参知政事,南宋末,元兵攻破饶州,他从容投水。还有“梦阳路”,源于明代李梦阳的名,李梦阳曾任江西提学副使,于白鹿洞书院清理田亩,凿井建亭。校内设有“阳明山”(因王阳明曾数次游历庐山)、“明月湾”(因黄庭坚故里有明月湾)。校园还坐落着一个石牌坊,上书“圣域、贤关”字样,“爱莲池”旁边山坡的草坪上铺有“LIANCHI”的花样。学院的各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竞知楼”、“香远楼”、“义丰楼”、“文友楼”、“望庐楼”,展示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可以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又可以促进富有特色的学术成果的出现。目前九江学院已设立庐山文化研究所、陶渊明研究所、白鹿洞研究所,九江学院学报还专门开辟了陶渊明研究专栏。此外,学校连续五六年开办“濂溪讲坛”,邀请省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优化了学校的学术研究环境。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尝试着做了这样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立了朱熹研究所,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林纾研究所等,这些高校都做到了将历史名人文化与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将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学术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名人的认识和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历史名人。提高学习历史名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 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是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我们既要弘扬民族精神,也要弘扬时代精神。历史名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历史名人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地方高校要善于将历史名人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九江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校内设有许多的文化石,上面分别写有“知耻”、“厚德载物”、“竞知”、“拼搏”、“创新”、“以人为本”等字样。这样既宣传了历史文化,又弘扬了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韩立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张晓群,张力.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
  [3]岳峥,高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2).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亦日益显现乃至激化。学界在探讨诸如此类问题时,大都运用的是西方正义理论,而马克思正义观则较为鲜见。马克思正义观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维度,要求我们在探讨具体的公平正义问题时,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历史实践和历史阶段,用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对正义观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由此可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凸显。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直接导致阶层矛盾扩大化,这就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而稳定的发展环境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只有做到了阶层和谐才能让社会稳定,因而如何做到阶层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阶层和谐;利益;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2.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在新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推行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的实施因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实践中,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推行,鉴于此,文章在对桂林市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成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局限;建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问题,学者们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着手,重点阐述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客观条件,以人口增长、地理环境为中心一并进行分析,与以往中世纪城市是商业起源或者是手工业起源侧重点不同,但必须承认城市的兴起是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认为人口增长、地理环境为城市兴起提供客观因素,起到必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人口增长;地理环境;宗教  中图分类号:K
期刊
护佑生命,促进健康,让患者满意是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随着人民健康观念和就医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医院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院从服务方式到服务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提升服务品质有机结合,打造医院品牌,才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型公益性三甲医院。院领导班子在重视医院管理,改善医患关系,优化服务流程,改进行业作风,提
期刊
摘 要:音像制品类犯罪是常见的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需要结合实际对此类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音像制品;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中图分类号:D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45-02    盗版泛滥成灾,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电影业及相关文化产业、软件行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战线上活跃一批职工,他们工作辛苦,没有编制,收入低廉,没有各种各样的保险和社会福利,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高校后勤临时工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高校后勤临时工用工成本大大增加,相比社会其他低端就业行业,高校
期刊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概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及要求,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加强合理采集图书、优化藏书结构、提高馆内藏书质量,开展多渠道的读者教育等方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72-02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大学图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对于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以及用人单位偏见等困境,要突破当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除了去基层服务外,探索高等中医院校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自主创业亦是发挥中医院校优势,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中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农业不仅面临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还面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土地自然力可持续性,发展低碳农业的新挑战。因而,梳理国内外农业支持政策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特点和研究前景,对于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会提供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