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课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eteor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都认为,现在上语文课,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独角戏,教室里是一些昏昏欲睡的学子们。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点粗浅的探索,在这里抛砖引玉。
  首先,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1.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2.舵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其次,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呢?
  1.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从感受石拱桥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当教学充满了活力,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2.发扬民主,唤起成功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诱导启发式提问艺术十分重要。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的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4.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拿每天的早操,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按时出操,那么班主任就必须每天按时或提前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到达出操场地。所以,我们要学生做到的,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先做到。我不敢说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多大,但我相信自己的言传身教会使集体的素质、风格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有意不
期刊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力量要远胜于学校教育。由此,教育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能够将家庭和学校有效联系起来的最直接纽带则是班主任,班主任责任心的强弱、能力的大小、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城郊初级中学来说,此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城郊复杂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常使班主任工作陷入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又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一、强化职责意识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其劳动是双重的,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班主任工作都应持付出的态度,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反复练知,提升素
期刊
一、师德的现状分析  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表现为:只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学习,不思考,不改革,不进取,“穿新鞋,走老路”,只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且自认为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工作成绩已经不少了,就心安理得的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并作为自己从不参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理由。  2.意志消沉、敬业精神不强。其表现为:懒懒散散,工作不努力,在其位不谋其政,上工不
期刊
新课改在这些年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其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却显浅薄,与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必须达到的一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肩负起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的艰巨使命,必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八种意识。  一、国家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都把对公民的国家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我们在新课改课堂教
期刊
一、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特征易使青少年思想混乱。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在网上,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这些极易造成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给青少年教育带来巨大的
期刊
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应当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的特有魅力,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博采众长,独辟蹊径,独树一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心态,学会感恩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体验感恩,践行感恩。  一、触动心灵,让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做人。”这是著名教育家培根的名言。我对许多学生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许多孩子为同学赠送的生日小礼物感动不已,而对父母的爱、老师的谆谆教导无动于衷;有些
期刊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古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四个整合。  一、词语与诗句理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  由于古诗中的语言所表现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比较遥远,所以学生理解古诗的第一步应理解其中的一些影响准确领悟诗意的关键词语,但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理解,不可脱离出来,使词语独置于诗的具体语言环境之外,如果脱离出来,就会影响理解诗意的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是以“生活一数学”,“活动一思考”为主线展开的,注意现实生活与数学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下面,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导入情境化  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