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都认为,现在上语文课,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独角戏,教室里是一些昏昏欲睡的学子们。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点粗浅的探索,在这里抛砖引玉。
首先,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1.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2.舵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其次,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呢?
1.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从感受石拱桥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当教学充满了活力,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2.发扬民主,唤起成功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诱导启发式提问艺术十分重要。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的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4.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1.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2.舵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其次,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呢?
1.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从感受石拱桥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当教学充满了活力,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2.发扬民主,唤起成功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诱导启发式提问艺术十分重要。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的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4.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