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本质和联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创设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激发主体热情 ,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参与意识。然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广大教师打破“教师权威”的樊篱,坚决摒弃传统沉闷教学方式,一切以尊重学生为根本,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坦诚地交流,以民主的教风,平等和蔼的教态,饱含积极情感的话语去启迪感化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人的创造潜能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同时学生由于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其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强化,从而构成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正如古人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在情景中突出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实践,我认为创设情境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情境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能迅速准确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自主、自愿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往往会让学生雾里看花,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
2、情境设计的方法要有多样性。在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情景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种冲突既可以是概念冲突,如“公民就是人民”、“商品就是有用的物品”等,也可以是思维冲突。通过创设冲突情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
3、情景的设计手段要有开放性。创新性教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情景的创设不应该是教师的天下,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情景的创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二、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是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重构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由外在的为分数而学转变为内在的为理想、兴趣、爱好而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探索;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基于生活的学习、网上学习,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学习内容。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通过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设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激发主体热情 ,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参与意识。然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广大教师打破“教师权威”的樊篱,坚决摒弃传统沉闷教学方式,一切以尊重学生为根本,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坦诚地交流,以民主的教风,平等和蔼的教态,饱含积极情感的话语去启迪感化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人的创造潜能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同时学生由于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其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强化,从而构成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正如古人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在情景中突出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实践,我认为创设情境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情境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能迅速准确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自主、自愿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往往会让学生雾里看花,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
2、情境设计的方法要有多样性。在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情景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种冲突既可以是概念冲突,如“公民就是人民”、“商品就是有用的物品”等,也可以是思维冲突。通过创设冲突情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
3、情景的设计手段要有开放性。创新性教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情景的创设不应该是教师的天下,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情景的创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二、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是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重构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由外在的为分数而学转变为内在的为理想、兴趣、爱好而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探索;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基于生活的学习、网上学习,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学习内容。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通过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