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核心素養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基础上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但现在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理解不清,使之在教学实践及教学创新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偏颇。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阐述,以丰富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认知;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世纪末期,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就“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中心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必要品质与关键能力[1]。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进而也引发了教师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但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理解不清,使之在教学实践及教学创新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偏颇,进而出现了“无效创新”、“低效改革”等现象。本文将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阐述。
一、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课堂教学是提升美术理念知识、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其美术知识储备尚有不足,加之其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着个体化差异,这也直接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较低。小学生多具有性格活泼、动手能力强、探究意识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而才能真正激发、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全面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供保障[2]。
在低学段美术绘画教学时,我会立足于在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更加侧重对学生绘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自主体会与理解,这对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本人在低学段绘画实践训练教学时,就会借助学生喜欢绘本插图的特点,为学生准确一些绘本,使学生在观看、欣赏插图时,不断完成各种艺术审美、绘画技巧的熏陶与学习,使之逐步产生“绘画”的兴趣与冲动。接着会适时地加以引导、鼓励,使之能够自主进行绘画、创作。另外,我还会鼓励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创新能力、绘画技巧等均具重要意义,并为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二、美术结合德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基础上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美术是一种表达人类精神境界、审美思想的艺术语言,其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因此,美术教学也具有陶冶小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及相应的德育教育功能。
目前,小学美术教材之中选录了大量的、学生喜欢的美术作品,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山水画、儿童画等,这些均能够作为开展美术教学与德育思想渗透的重要内容。我在欣赏教学前,会结合相关的美术作品给学生讲述一些革命先烈的小故事。同时,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4]。与此同时,我还会利用相应的美术作品(如长城、天安门等油画,或山水画等)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树立爱国信念等,并引导小学生将这些美术作品、精神信念等付诸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之中。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艺术创作技巧等,还可以使学生将更多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内心世界融入到自己的美术学习与创作之中,在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实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运用实践活动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能力
美术既是艺术语言,也是视觉艺术。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线条、创新思想来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进而向欣赏者传递情感并产生共鸣。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因此,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5]。
比如我在绘画教学时,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美术自主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一些家乡的美景、地标性建筑等,然后提问:“谁能说出我们家乡最近几年的变化?谁能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家乡最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走进自己的家乡,画出家乡,并构建美丽的家乡呢?”其次,我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也可以让学生去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变化,进而促使学生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观察内容、绘画技巧、绘画创作方向等进行适当的引导与鼓励,使其能够在“观察——认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以及艺术表现力。另外,各种生活化的美术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运用不同手法大胆创作。这对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艺术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此类的美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将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更要将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并通过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来逐步培养学生,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陈惠芳,周玉华.定制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课程样态[J].教书育人,2018(2).
[3]张慧.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才智,2018(6).
[4]顾太有.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6(9).
[5]刘婷昱.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小学教育研究,2017(1).
关键词:核心素养;认知;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世纪末期,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就“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中心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必要品质与关键能力[1]。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进而也引发了教师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但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理解不清,使之在教学实践及教学创新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偏颇,进而出现了“无效创新”、“低效改革”等现象。本文将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阐述。
一、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课堂教学是提升美术理念知识、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其美术知识储备尚有不足,加之其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着个体化差异,这也直接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较低。小学生多具有性格活泼、动手能力强、探究意识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而才能真正激发、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全面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供保障[2]。
在低学段美术绘画教学时,我会立足于在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更加侧重对学生绘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自主体会与理解,这对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本人在低学段绘画实践训练教学时,就会借助学生喜欢绘本插图的特点,为学生准确一些绘本,使学生在观看、欣赏插图时,不断完成各种艺术审美、绘画技巧的熏陶与学习,使之逐步产生“绘画”的兴趣与冲动。接着会适时地加以引导、鼓励,使之能够自主进行绘画、创作。另外,我还会鼓励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创新能力、绘画技巧等均具重要意义,并为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二、美术结合德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基础上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美术是一种表达人类精神境界、审美思想的艺术语言,其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因此,美术教学也具有陶冶小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及相应的德育教育功能。
目前,小学美术教材之中选录了大量的、学生喜欢的美术作品,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山水画、儿童画等,这些均能够作为开展美术教学与德育思想渗透的重要内容。我在欣赏教学前,会结合相关的美术作品给学生讲述一些革命先烈的小故事。同时,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4]。与此同时,我还会利用相应的美术作品(如长城、天安门等油画,或山水画等)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树立爱国信念等,并引导小学生将这些美术作品、精神信念等付诸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之中。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艺术创作技巧等,还可以使学生将更多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内心世界融入到自己的美术学习与创作之中,在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实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运用实践活动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能力
美术既是艺术语言,也是视觉艺术。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线条、创新思想来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进而向欣赏者传递情感并产生共鸣。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因此,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5]。
比如我在绘画教学时,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美术自主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一些家乡的美景、地标性建筑等,然后提问:“谁能说出我们家乡最近几年的变化?谁能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家乡最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走进自己的家乡,画出家乡,并构建美丽的家乡呢?”其次,我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也可以让学生去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变化,进而促使学生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观察内容、绘画技巧、绘画创作方向等进行适当的引导与鼓励,使其能够在“观察——认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以及艺术表现力。另外,各种生活化的美术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运用不同手法大胆创作。这对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艺术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此类的美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将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更要将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并通过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来逐步培养学生,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陈惠芳,周玉华.定制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课程样态[J].教书育人,2018(2).
[3]张慧.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才智,2018(6).
[4]顾太有.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6(9).
[5]刘婷昱.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小学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