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与童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子恺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人物,在多个领域均有着斐然的成就。作为文学家的丰子恺,以散文创作最负盛名,创作了许多清新隽永的文章,并且,在旧体诗词领域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作为漫画家的丰子恺,以简单质朴的画风开创了中国现代漫画的先河,俞平伯赞其漫画“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们的情怀”。作为翻译家的丰子恺,精通日语、俄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将国外多部名著翻译成流畅的中文,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为艺术理论家的丰子恺,出版了多部论文集,围绕“美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因而,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丰子恺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儿童是丰子恺文艺创作中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主题,而童心与童趣则是丰子恺文艺思想的精华。
  一、丰子恺的散文创作
  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生前出版了《缘缘堂随笔》《艺术趣味》《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多部散文集。青年时期的丰子恺虽涉世未深,但对外部世界有着敏锐的捕捉力,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宇宙、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等。1937年后,丰子恺的散文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文笔日益成熟、老练,创作也更加立足于现实社会而非空想,如《半篇莫干山游记》展现了农村的贫穷与困苦。1949年后,丰子恺寄情于山水,创作了许多山水游记。丰子恺的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富有童心。丰子恺善于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外部世界,并以儿童的眼光、心理构思文章,最为典型的便是《华瞻的日记》,全篇洋溢着纯真的童趣,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二是文画互读。丰子恺是一名画家,尤以漫画闻名于世,第一部漫画集《子恺漫画》更被视作中国漫画艺术的开山之作。丰子恺的绘画作品具有简洁质朴的风格,多以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事为题材,注重以小见大。不仅如此,文学家的身份也使得丰子恺的绘画作品富含诗意、思想性和人文底蕴。童心、童真、童韵是丰子恺绘画作品的特色,他善于将司空见惯的儿童生活场景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瞻瞻的脚踏车》《花生米不满足》《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并提上富有文学性的句子,生动地呈现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品质。丰子恺既是文学家,也是画家,文学作品与画作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如画作《邻人》与散文《邻人》均讽刺了虚伪的邻里关系。
  二、丰子恺散文中童心与童趣的表现
  (一)真实而纯洁的自然人性
  丰子恺对儿童的称赞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称赞,因为在丰子恺看来,儿童的天性是最为完满的人性,“他们在我的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儿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浅,儿童的人性便是天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天性会逐渐丧失,慢慢成为肮脏社会的一分子。丰子恺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充满忧虑,甚至觉得早产儿才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在《阿难》中,丰子恺写道:“你的一生完全不着这世间的尘埃。你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明净的生命。”丰子恺对儿童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天真烂漫的表现。尽管很多时候,真实并不等同于善。事实上,丰子恺也不惧怕儿童天性中恶的一面。丰子恺的童心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态的,他认为儿童天性中恶的一面会随着德行的发展而改善。因此,丰子恺认为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并不感性,因为孔融让梨是儿童天性被束缚后而做出的行为,里面既有利害关系的考虑,也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真正的儿童则不然,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想要得到的东西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甚至有“自私”的一面。
  丰子恺同样非常羡慕儿童能够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尽管很多事在成人看来根本微不足道,比如儿童可能会为了丢失一块橡皮而懊恼不已,或者因为没有写对一个字而痛哭流涕。丰子恺认为成人的情感是内敛的,他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太会表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并且,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做这件事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做这件事会获得什么好处。儿童则不然,他们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兴趣来做事,尽管会因为事情遇到挫折或者没有做成而伤心,但并没有将会有什么好处作为做事的前提。他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情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丰子恺认为儿童的真率、自然和热情是人初始人性的体现,这种真率、自然和热情比成人世界的沉默、含蓄和深刻的美德,更加值得珍惜。
  (二)生命初始的活力
  儿童阶段是人生命的初始阶段,蕴藏着无限的活力,而对生命初始活力的赞颂正是丰子恺童心与童趣的重要内容。回忆童年时的欢快岁月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一大主题,丰子恺用童真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了童年时朝气蓬勃的自己。丰子恺祖上从事染布业,家里养满了蚕。为了避免踩踏到蚕,祖母在家里架着许多跳板。丰子恺童年最大的乐趣便是走跳板,因为跳板在他看来如同棋盘一样有趣。丰子恺走跳板难免有脚下不慎的时候,并因此压死了不少蚕。祖母不止一次地制止过他,但丰子恺不以为意。丰子恺父亲饱读诗书,对丰子恺的管教比较严格,但这并没有束缚住丰子恺,相反,他经常做一些让父亲生气的事情,比如偷偷将父亲的藏书涂上颜料。丰子恺将童年时的行为视作“真朴活跃的元气”,将活跃的精神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自家长、老师的束缚“元气”的管教充满抵触。随着年龄的增长,丰子恺认为自己“元气”渐失,“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祈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丰子恺的童年经历和他对童心的看法使得他对子女的教育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丰子恺时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并能主動地改变教育方式。丰子恺在石门湾的时候,喜欢在南窗下设下一个小桌,有秩序地摆放上文墨用品。然而,他的孩子们并不理会父亲,经常爬到桌上,做一些调皮的事情,如将笔尖蘸在浆糊瓶里、拿起自来水笔挥洒出大片的墨点、破坏桌上的构图等。丰子恺有时会不耐烦地呵斥他们,甚至出手教训,但每一次冷静下来后,丰子恺都懊恼不已。因为在丰子恺看来,孩子们的行为是“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的表现。于是,丰子恺呵斥完后立马变怒为笑,将从孩子手上夺来的东西加倍奉还给孩子。“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他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元气”充溢的表现,而大人拘谨的行为习惯则是“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的缘故。因此,多数时候,丰子恺对子女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无拘无束的。   (三)不受束缚的创造力
  儿童不受束缚的创造力是丰子恺童心与童趣的又一重要内容。儿童虽然知识基础薄弱,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愿意将这种想象付诸实践。丰子恺极为珍视儿童不受束缚的创造力,并用文艺创作的形式来赞扬、宣扬儿童的创造力。在漫画作品《建筑的起源》中,丰子恺描绘了一个男孩儿认真搭积木的场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画面中男孩儿所搭的积木并不符合常规,也看不出具体的意图。丰子恺主要刻画了男孩儿的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并以此来表达“或许就在这样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产生了未来的建筑家呢”的观点。丰子恺对儿童创造力的看法受到了游戏理论的影响。游戏理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提出的,他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美学家席勒是西方游戏理论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将游戏视作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教育形式。丰子恺从游戏理论出发,指出:“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
  丰子恺从两个维度解释了儿童创造力旺盛的原因:一是缺乏成年人的规则。人类社会在发展之初,为了保证社会的秩序,人为地制定了许多规则。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的成长的过程便是对规则学习、认知、践行的过程。儿童的规则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在行为中往往缺乏过多的过滤,因而能够表现出更強的创造力。在《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中,丰子恺讲述了女儿阿宝给凳子穿鞋子的故事。丰子恺对这一行为感叹道:“孩子的创造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二是价值判断有别于成年人。儿童的价值认知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成年人多关注于物质层面的价值,而儿童缺乏金钱观念,价值判断以精神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为主。丰子恺收藏了一本线装的《楚辞》,平时极为珍视。儿子瞻瞻却将《楚辞》作为裁书的材料,高兴地向父亲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书啦!”瞻瞻认识不到线装版《楚辞》的珍贵性,这使他敢于将线装版《楚辞》作为裁书的工具,并得意扬扬地向父亲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结语
  作为现代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丰子恺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童心与童趣的思想则贯穿于丰子恺各类作品中,特别是在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与漫画作品中,童心与童趣更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丰子恺的童心与童趣将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真心视作儿童的童心,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特点。丰子恺从童心的世界与艺术的世界的关联性出发,提出了恢复童心的路径,这使得童心与童趣既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伦理价值,也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其他文献
范必溶,字象先,晚明松江府华亭县人,诸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第十八代孙,晚明名士范允谦(字牧之)之子,著名戏曲作家、书画家范允临从侄。范必溶父亲早殁,由母亲陆氏抚育,成年后依附于从叔范允临,随范允临迁至苏州府吴县。因范允临推举,曾任范氏宗祠主奉,并整理、刊刻范仲淹《文正集》、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忠宣集》,协助范允临修范成大祠等。范必溶从叔范允临(1558-1641),字长倩,自号长白
期刊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来自于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迅速占领各大热销榜单,现今更是风靡全球,引领了书圈潮流,成为了所谓的“人人必读书”。  这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据说作者也是抱着戏谑的心态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不得不说,作者这种用人们常见的事物制造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热议,达到让人看到书名就想拜读的手法真的高超,然而很多
期刊
《松開见日》/刘娜
期刊
阿明这个男孩子挺好玩的,读初中时异常腼腆内向,和女同学一说话就脸红脖子粗,半天憋不出一言半语。可是,不知哪来的胆量,哪来的勇气,非要整天腆着他那红到耳朵根的脸,有事没事找阿浅说话。  其实,20世纪90年代,在读书的大好青春年华时,尽管男女生之间也会有好感和喜欢,而这种情感意识不到也控制不住,但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极为保守、含蓄的,顶多就是借着讨论学习问题,和喜欢的人多说两句话而已,再就是知道喜欢
期刊
一、宋曹其人与《会秋堂集》  宋曹,生于明万历庚申年,卒于清康熙辛巳年,江苏盐城北宋庄人。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逸史、耕海潜夫等,居室名会秋堂、蔬枰草堂等。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爱国遗民诗人,著有《书法约言》《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目前研究,仅书法界对其书法作品鉴赏较为充分,对其诗文探究较少,然宋曹一生作诗甚多,名震江淮一代,时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如王之桢言其“与古今大家名家者相枕藉”。
期刊
《青島记事》/许萌萌
期刊
《臨宋人小品》/姬怡帆
期刊
作为内地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吴贻弓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当时新的电影观念产生探索的兴趣,其电影作品在整体美学追求上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抒情性。而台湾的侯孝贤导演也在差不多同时登上了台湾新电影的舞台,其作品中长镜头的大量运用和散文化的叙事结构使其呈现出明显的纪实性和诗意性特征。但是由于两位导演电影观念和美学追求的差异,以及各自的思想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影片的风格特色也有很大的
期刊
在阅读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时,读者首先想到的是江湖上的快意恩仇,以及乔峰、虚竹、段誉三人的义结金兰,而不是作品当中的情感内涵。作为开辟了武侠小说先河的伟大人物,在《天龙八部》当中,金庸先生不仅赋予了人物丰富的情感,在人物坎坷离奇的命运、波折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背后,还隐藏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引出故事的重要手段,也是升华人物形象的有机载体,因为有了悲剧意识,人物才能表现得更加鲜
期刊
《溪山清遠》/黄玉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