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校在推行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把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互动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实验中就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合理组合学生
合作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按班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组合学习小组。小组组合时人数要合理,4—6人最合适,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成绩分组因素:在小组内按照优中差组合学生,便于“兵教兵”;各小组间的总体成绩要基本均衡,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差距,便于小组间公平竞争。性别搭配因素:遵循异性效应,实行男女搭配,这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性格差异因素:在分组时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性格互补,影响小组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建立合作常规
有序合作是互动课堂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此外还要有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坚持不懈,培养习惯。教师要重视建立合作常规,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踊跃发言的习惯,避免合作被动,交流冷场的现象;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避免交流不用心,无效合作的现象;四是相互尊重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当然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需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合理评价、并通过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三、有效安排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不唯一。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中,首先是“定向自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合作来完成。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经常提醒同學们,凡是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依赖于小组,克服无病呻吟的形式化合作。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就学习内容按照易、中、难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哪些内容需要合作交流,哪些内容合适教师引导讲解。合作交流内容一定要难易适当,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同学们跳一跳摘上桃子。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四、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在教学中我建立了小组评比台,每堂课根据学生的合作状态和展示水平坚持进行“最佳小组”的评比,为小组合作加油鼓劲。还进行“最佳小组发言人”评比,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捆绑式评价,中期和期末考试之后,不公示学生的个人成绩,但一定要按成绩高低给各小组排序,让同学们看到小组间的成绩差异,提高合作实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学校在教学评价中,也对每一个班的“优秀学习小组”在期末进行表彰奖励,并推广到教师合作团队的评价,这些做法对增强师生的合作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不淡化老师角色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教学的其他准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欠缺,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的进度,又要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或偏离主题的小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对学习遇到障碍的学生要更多的关注,给他说说“悄悄话”,让他紧走几步。总之,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比站在讲台上对学生更多的关注,更要多一份操心。
一、合理组合学生
合作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按班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组合学习小组。小组组合时人数要合理,4—6人最合适,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成绩分组因素:在小组内按照优中差组合学生,便于“兵教兵”;各小组间的总体成绩要基本均衡,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差距,便于小组间公平竞争。性别搭配因素:遵循异性效应,实行男女搭配,这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性格差异因素:在分组时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性格互补,影响小组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建立合作常规
有序合作是互动课堂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此外还要有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坚持不懈,培养习惯。教师要重视建立合作常规,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踊跃发言的习惯,避免合作被动,交流冷场的现象;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避免交流不用心,无效合作的现象;四是相互尊重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当然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需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合理评价、并通过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三、有效安排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不唯一。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中,首先是“定向自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合作来完成。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经常提醒同學们,凡是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依赖于小组,克服无病呻吟的形式化合作。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就学习内容按照易、中、难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哪些内容需要合作交流,哪些内容合适教师引导讲解。合作交流内容一定要难易适当,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同学们跳一跳摘上桃子。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四、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在教学中我建立了小组评比台,每堂课根据学生的合作状态和展示水平坚持进行“最佳小组”的评比,为小组合作加油鼓劲。还进行“最佳小组发言人”评比,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捆绑式评价,中期和期末考试之后,不公示学生的个人成绩,但一定要按成绩高低给各小组排序,让同学们看到小组间的成绩差异,提高合作实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学校在教学评价中,也对每一个班的“优秀学习小组”在期末进行表彰奖励,并推广到教师合作团队的评价,这些做法对增强师生的合作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不淡化老师角色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教学的其他准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欠缺,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的进度,又要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或偏离主题的小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对学习遇到障碍的学生要更多的关注,给他说说“悄悄话”,让他紧走几步。总之,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比站在讲台上对学生更多的关注,更要多一份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