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构建中国地理微课资源体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思维是高考备考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方式,是高考评价学生地理学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中国地理是高考试题综合思维考查的最好载体,借助微课特有的优势可以让高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落实最主干的知识,达成综合思维学科素养。本文分析中国地理在全国高考卷中的考情,地理综合思维在高考试题中考查特点,微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基于综合思维构建中国地理微课资源,探讨微课在高考中国地理备考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综合思维;中国地理;微课资源
  一、中国地理在全国高考卷中的考情分析
  1.中国地理在高考命题的命题特点
  《2020年全国新课标地理高考大纲》中明确的高考的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其中中国地理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必修3整合的有关内容。
  从2016—2020年近五年全国高考Ⅰ、Ⅱ、Ⅲ卷的试题分布来看,中国地理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分值比例较大,地位非常重要。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选择题占一定的比重;素材多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小尺度区域地图为载体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思维方式思考,从分解和综合两个维度去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内容主要是综合判断区域的地理位置,综合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成因、评价区域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建设与资源的配置、区域间的比较等,重点突出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三大素养。
  2.中国地理在高考备考中的困惑
  中国地理部分是八年级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部分学校为了保证中考的升学考没有正常开课,家长与学生的不重视,一直以来地理被定义为“副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薄弱。再加上高中阶段受课时与教学安排的影响,中国地理直接进入高考的一轮单元复习,没有专门开设新课,学生的中国地理知识出现了断层,“弱基础、缺方法、难掌握”是目前学生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为学生后续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改和新的高考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重要原理与规律来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能力。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寻找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中国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已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课题。
  二、地理综合思维在高考试题中考查特点分析
  1.综合思维概述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明确“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它强调用全面、系统、辩证、动态的视角去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并研究如何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高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要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综合思维主要包括地理要素的综合、地理空间与时间的综合和区域内部与不同区域间的综合三个方面。
  (1)地理要素综合
  地理要素综合是指能够从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空间与时间的综合
  地理要素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是从区域角度,能准确認识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发生与演变过程,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否准确认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并能对演变过程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区域综合
  区域综合包括区域内部与不同区域间的综合,是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区域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差异、区域内部的发展和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需要以区域认知为前提,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整体观与全面观,是否具有分析区域人地关系的能力。
  2.地理综合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考点分析
  本文以2016—2020年五年高考全国Ⅰ、Ⅱ、Ⅲ三种卷型共15套试卷11道与中国地理相关的非选择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与整理中国地理考点考查的角度,地理综合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具体如下:
  (1)侧重“区域综合 要素综合”考查:2016年全国Ⅰ卷36题广西横县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较高的旱地种植茉莉的原因、工业聚集的原因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2017年全国Ⅲ卷37题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及产量低的原因;2019年全国Ⅱ卷36题云南宜宾县地形特征及其对耕地资源与气候特征的影响、水果种植业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发展措施;2020年全国Ⅱ卷37题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金沙江流域断裂发育的原因、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2)侧重“区域综合 区域人地关系”考查:2016年全国Ⅱ卷37题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措施;2017年全国Ⅱ卷36题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018年全国Ⅱ卷36题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优势条件、贵州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的条件和对区域的影响、相关工业部门的开发与节能降耗措施。
  (3)侧重“区域综合 要素综合 区域人地关系”考查:2018年全国Ⅰ卷37题东北乌裕河扎龙湿地的地貌与气候特点、流域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含盐量变化及其原因、是否改变河流状态;2020年全国Ⅲ卷37题毛乌素沙地当地沙地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湖沼面积减小的原因、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环境影响。   (4)侧重“区域综合”考查:2019年全国Ⅱ卷37浙江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滑雪场建设的意义、经营成本状况及其发展方向;2020年全国Ⅱ卷36题山东玉米油工业毛油压榨工厂选址的优势条件、精炼油和小包装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集装箱液袋运输相对于使用铁桶运输的优势。
  从近五年全国各卷型的非选择题来看综合思维在高考中国地理中的考查特点,有以下几点:
  (1)以区域为载体,突出主干知识,注重知识的联系
  通过近五年全国三份卷型高考中国地理非选择题的分析,高考中国地理试题并没有强调知识的全面覆盖,而是以中国小尺度的区域为载体,考查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与成因、流域的整体特征与开发、地形特征及成因、农业活动与区位选择、工业活动与区位选择原理、地域联系及区域的生态问题等主干知识与重要原理,注重主干知识的联系与时空变化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重视知识的综合与联系,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国地理的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在高考中国地理试题中通常给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从地理要素的综合、地理要素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与区域综合等三方面去分析区域某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等,体现了知识与综合思维的综合性与逻辑关系。试题的设问多以“分析”开头,通过由浅入深的精巧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推测与解释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原因,分析能力在综合思维中显得更为重要。
  三、微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中学阶段的微课是一般是指中学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是结合各校各学段实际的教与学的情况要求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内容是时长小于10分钟的教学视频。地理微课一般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其突出特点是: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容量微小、交互性强、呈现直观、使用方便。
  1. 常见的微课资源类型
  根据高考中国地理的考情与学科的特点,常见的高考中国地理微课类型有以下几种:
  (1)陈述性知识型微课:是对地理位置以及地理演变进行介绍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借助微课或纪录片,通过自学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不需要教师重复性讲解,只需要恰当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即可。
  (2)程序性知识型微课:通常包括地理成因、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3)条件性知识型微课:是在掌握前两类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应用知识,可以进行课上的探索或者课下练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实现对自身能力的突破。
  2. 微课在中国地理备考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全国高考中国地理试题的分析发现地理综合思维的要素综合与区域综合的核心落脚点在于主干知识“联系”、特征描述和区位因素分析,这些都是中国地理的重点内容与难点所在。而微课所录制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与易错点。
  (1)微课对中国地理的备考主干知识与认知基础具有适宜性
  对中国地理高考内容进行复习备考时,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并对某区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的原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进行了解,并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法。陈述性知识型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既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前接纳新知识。
  (2)微课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思维方法强化的重要途径
  高考中国地理的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常识与高中系统地理的整合,每个典型区域的地理知识结构是根据区域认知的思路进行编写,每个区域都有突出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分析的思路大致相同。程序性知识型微课可以将同类的问题进行归类,形成相应的分析方法和综合思维,条件性知识型微课促进对区域地理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实现对区域地理的自主学习及积极思考。
  四、基于综合思维构建中国地理微课资源
  根据2017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与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结合我校学生在中国地理高考备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近五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综合思维在中国地理的命题考向,初步构建了高考中国地理的微课资源体系,明确了微课资源的类型与呈现的综合思维类型。具体如下:
  (1)陈述性知识型微课,侧重区域综合,如: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程序性知识型微课,侧重地理要素综合,如: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中国地形特征成因、中国气温分布特征及成因、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荒漠化、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工业区位条件分析类、交通区位条件类等。
  (3)条件性知识型微课,侧重区域综合,如区域差异分析类、区域特征描述类、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类等。
  通过构建微课资源系列,便于学生去巩固落实主干知识,突破难点与易错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突破传统面授课堂的束缚,系列化的中国微课资源有助于持续性的课外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各类知识的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思维的养成,同时减轻学生的畏难思想,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备考的效率。
  五、微课在高考中国地理备考中的有效应用探究
  一般情况,微课适用于课前的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自主复习。微课资源在中国地理备考的应用主要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模式(详见图1),在课前预习与课后自主复习两个时间段,主要采用“线上”教学模式。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型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的学习QQ群或“人人通”等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主要让学生根据相应的学习目标预习新授课的基础知识,熟悉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落实“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课中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模式,“线下”课是教师和学生进入传统面授课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使用条件性知识型微课,把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与方法、易错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课前“线上”的知识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养成要素综合分析与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课后复习巩固阶段,给学生留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作答,对所学知识巩固。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录取相关的条件性知识型微课和程序性知识型微课,内容主要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巩固与拓展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试题来强化综合思维,并总结同类内容的方法技巧并运用其他区域,实现知识的迁移。课后教师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构建相关区域知识的思维导图,把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把相应的微课视频融入到中国地理高考复习备考中,其意义重大。首先,微课可以用来分析归纳考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联系,突破复习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次,微课可以用来讲解和展示解题过程、方法、形成解题模板等技能,满足不同层次高考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把各类题型的典型例题用微课呈现,节约课堂复习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高考地理复习效率。因此,把微课应用在综合思维的复习中可以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考文献】
  [1]2020年全国新课标地理高考大纲:https://wenku.baidu.com/view/92839ed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f.html.
  [2] 李金国.高考试题如何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以2017年高考地理典型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7,020.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99b122264be0bcee4648b0d8ea100b3d318947a18e7f9386.html.
  [3] 毕科强.基于高考试题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研究[J].陕西理工,2019.
  [4] 汤艳霞,李青.微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 2019(4).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幼儿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影响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交往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能力更是幼儿走向成功所必需的。实物讲述是以实物作为凭借物来帮助幼儿讲述的一种活动,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学。本文选择适宜的实物作为凭借物,从活动目标的调整、教学策略的调整、区域联动等方面探究实物讲述的策略,让小班幼儿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获取创作灵感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观察、了解和探索,进而把所见所感用画笔记录下来。校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写生的条件,通过观察校园中的人、事、物,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生长结构,了解建筑的基本形体。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写生的基本知识,从简单的形状刻画到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摘要】语文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贯穿我国文明发展的通识性学科,对人的成长、社会建设等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外,在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点记忆方法的思考与选择上也是绞尽脑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预习的重要性所在。本文以小学高年级为研究对象,着重对预习作业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有关道德教育等纳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学科涵盖的内容甚广,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生在校内外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举止,恰恰也说明了德育存在缺失的地方。基于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真
【摘要】初中生作文往往因记叙文文体要求以及生活阅历所限,欠缺真情实感是一大难题。写作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追求艺术的真实性是必要的。合理创设写作背景,通过挖掘内容不合理之处,补充内容留白处,细化读者特点等途径,使初中生作文有真情实感。  【关键词】合理创设;写作背景;真情实感  学生作文中常见素材:发烧去医院必下大雨,深夜学习妈妈送上一杯热牛奶,考试成绩惨不忍睹,头发花白的老师出场用沙哑的嗓音安抚了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着挑战性和残酷性。任何一份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要学校指导者有着精确的备考思路、科学的备考方法以及教师们高超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家长的奋力托举。  国民才女武亦姝以613分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广西省杨晨熠在2019年高考中以730分卓越的成绩夺得了广西省状元,并
本报综合消息 阳春三月春风暖,翁源音乐谱新曲。为进一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3月9日上午,韶关市翁源县中学音乐教学工作会议暨2020年初中音乐学业检测情况反馈会议在翁源县教育局三楼会议室召开。翁源县教育局局长何振新,翁源县教师发展中心中学音乐教研员黄海萍,以及翁源县中学音乐教师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黄海萍主持并主讲。  黄海萍首先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受教学场地、师资、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物质保障不如城市小学,这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新的血液注入,导致一些新鲜的、前沿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难以被引入农村小学教学中。当前在对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最需要进行改革的是教师转换角色定位,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起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要拓宽教学育人环境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发动机。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问到底”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为切入点,提出从重难点、细节点、矛盾点、拓展点等方面巧妙设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切入点;有效提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小
【摘要】广东省数学中考从2013年开始至今,连续7年中考命题的第24题都是圆的综合知识的考查。在圆的综合知识考查中,切线的证明是高频考点,也是重点考点。因此,笔者对有关切线的证明方法进行了归纳,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圆;切线;证明方法  证明圆的切线,教材给出了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以下三种:  1.定义法:和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数量法:到圆心的距离d等于半径r的直线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