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优秀儿童图画书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实例,探讨其翻译语言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的翻译语言具有以下特点:选词简单生动、图文呼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文化差异小等。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特点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思想、方式也需要吸收西方成功之处。因此,儿童文学的引进就变得很有必要,并成为图书界的新亮点。这其中,由于图画书市场大,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儿童图画书的引进极受出版社追捧。然而,当我们细观儿童图画书市场,就会发现与每年极大的引进量相比,合格的译本太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目前翻译界中并未对儿童用语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急需总结优秀儿童图画书翻译特点。
二、儿童图画书定义
儿童图画书又称儿童绘本,儿童文学家彭懿在他的作品《图画书》中对这个概念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他指出:“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每一本图画书的作者(特目q是绘画作者)都相当于一位电影导演,他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
三、优秀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特点
儿童对图画书的欣赏和接受方式与纯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同时图画书的美感功能也与别的儿童文学形式有所区别。虽然儿童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外文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含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在翻译语言方面,译者应该力求使用简单的语言结构、简单的逻辑关系、大量使用叠词、拟声词等儿童常见的语言形式。而体裁上,那些原本以复杂句式出现的长篇大论的说教可以简化,甚至儿歌化。优秀的翻译语言,不仅能完整体现原作的风貌,更能在理解上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选词简单生动
儿童图画书的读者是儿童,这就决定了译者在选用词语上不能生僻,要简单常见,但是又富有活力。例如关于颜色的形容词,就不要用比较晦涩或者感觉比较暗淡的词,尽量用鲜艳的、对比鲜明的词语,容易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鲜明的形象。
在儿童看到画面的同时,译者也需要让其能听到声音,因而拟声词的运用也值得特别注意。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字词的表现力,丰富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增加文句的活跃性、灵动性,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另外还能启发儿童产生联想和想像,活跃儿童的思维。例如有译者在描写鸟落地的句子时用了“噗啦”这个词:本来鸟儿落地应该几乎听不见声音的,用了拟声词能更好地说明鸟儿飞得太久太累。同时,用“嘤嘤”、“淙淙”这些词来形容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韵律优美,也可以较好地引起儿童的联想。另外,拟声词里面描述笑声的选择有很多,像是“格格”、“呵呵”、“嘻嘻”、“哈哈”之类的,配上合适的描述性话语,文章会增色很多。
选词方面还包括叠词的使用。重叠音节能增强儿童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叠音词还能表现亲切、爱怜的情感。例如《小溪流的歌》中运用了大量叠词,如“哼哼”、“唱唱”、“拍拍”、“摸摸”、“挠挠”,这些叠词生动地刻画了小溪流的调皮、可爱的玩童形象。另外,叠词不仅使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
(二)图文呼应
图画书由文字和图片组成,两者发挥不同的功能讲同一个故事,所以两者需要相互呼应,为读者创造一个整体和谐的印象。诺德曼(Perry Nodelman)在这方面曾做出解释:图画书中的图画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传达故事主要的信息,文字与图画互相说明并互相补充。在图画书中,文字必须是简洁的,很多时候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多依赖于图片去展示它们特殊的含义。这种文字上的简练和模糊,使得译者常常对原文抱有相对自由的态度,更容易无意地对原文进行改写,融入自己的思想。同时由于原文常常很短,译者也容易把图画中的细节渗透到文字中,影响了原文图画和文字的平衡。如此而来,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感到怪异。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特别注意,文字的任务是辅助图画讲故事,不能让文字抢了图画的风头。
(三)符合儿童认知水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时刻牢记儿童图画书的读者是儿童,斟酌翻译语言时,要将儿童的语言水平、期望、经历、对世界的认知程度等等都考虑在内。如果忽略了儿童的认知水平,一味考虑使用翻译技巧的话,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笔者曾针对优秀儿童图画书《爱心树》的两个不同译本(傅惟慈、郑小雲译)在小学内做过一次调研。当时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儿童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十分出乎成人意料。《爱心树》原版中有一句话是“And swinging from her branches,”郑小雲的译本将其译为“抓着树枝荡秋千”,而傅惟慈的译本为“在树枝上荡秋千”。在调研前不少专业老师都认为“抓”字更显传神,然而事实上86%的学生更喜欢第二种译法。问及原因,其中83%的儿童认为现实里儿童不可能抓着树枝,不仅危险,而且很难成功。更有儿童提出若能“抓住”树枝,那就是猴子了。这与成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图画书过程中,不得肆意揣度儿童的喜好,而要站在儿童认知水平基础上去思考如何使用文字。
(四)文化差异小
外国的文化毕竟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儿童的生活方式、接触事物也不尽相同,而儿童图画书常常以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如果译者在翻译原著时,不考虑这些差异,照搬词义,就很容易在理解上造成障碍。比如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中,提到了很多类似“牧师”、“葬礼”等词语,还有一些专门的仪式,很多中国的儿童根本就不知道牧师是什么,而且外国的葬礼仪式和中国也不一样。这样儿童在看书过程中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在《我的爸爸叫焦尼》中,台湾的译者用了“热狗”、“站台”等词语,但中国大陆的儿童很少听过这样的说法,这也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因此,优秀的翻译语言需要在措辞上尽量减少这些文化差异。
四、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优秀的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选词简单生动、图文呼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文化差异小等。这些虽不足以概括所有特点。但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图画书翻译工作和消费者选购绘本行为提供借鉴。目前儿童图画书的翻译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坚信,随着相关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儿童图画书独有的翻译语言特点将会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江西:21世纪出版社.2006.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特点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思想、方式也需要吸收西方成功之处。因此,儿童文学的引进就变得很有必要,并成为图书界的新亮点。这其中,由于图画书市场大,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儿童图画书的引进极受出版社追捧。然而,当我们细观儿童图画书市场,就会发现与每年极大的引进量相比,合格的译本太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目前翻译界中并未对儿童用语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急需总结优秀儿童图画书翻译特点。
二、儿童图画书定义
儿童图画书又称儿童绘本,儿童文学家彭懿在他的作品《图画书》中对这个概念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他指出:“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每一本图画书的作者(特目q是绘画作者)都相当于一位电影导演,他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
三、优秀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特点
儿童对图画书的欣赏和接受方式与纯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同时图画书的美感功能也与别的儿童文学形式有所区别。虽然儿童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外文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含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在翻译语言方面,译者应该力求使用简单的语言结构、简单的逻辑关系、大量使用叠词、拟声词等儿童常见的语言形式。而体裁上,那些原本以复杂句式出现的长篇大论的说教可以简化,甚至儿歌化。优秀的翻译语言,不仅能完整体现原作的风貌,更能在理解上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选词简单生动
儿童图画书的读者是儿童,这就决定了译者在选用词语上不能生僻,要简单常见,但是又富有活力。例如关于颜色的形容词,就不要用比较晦涩或者感觉比较暗淡的词,尽量用鲜艳的、对比鲜明的词语,容易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鲜明的形象。
在儿童看到画面的同时,译者也需要让其能听到声音,因而拟声词的运用也值得特别注意。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字词的表现力,丰富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增加文句的活跃性、灵动性,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另外还能启发儿童产生联想和想像,活跃儿童的思维。例如有译者在描写鸟落地的句子时用了“噗啦”这个词:本来鸟儿落地应该几乎听不见声音的,用了拟声词能更好地说明鸟儿飞得太久太累。同时,用“嘤嘤”、“淙淙”这些词来形容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韵律优美,也可以较好地引起儿童的联想。另外,拟声词里面描述笑声的选择有很多,像是“格格”、“呵呵”、“嘻嘻”、“哈哈”之类的,配上合适的描述性话语,文章会增色很多。
选词方面还包括叠词的使用。重叠音节能增强儿童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叠音词还能表现亲切、爱怜的情感。例如《小溪流的歌》中运用了大量叠词,如“哼哼”、“唱唱”、“拍拍”、“摸摸”、“挠挠”,这些叠词生动地刻画了小溪流的调皮、可爱的玩童形象。另外,叠词不仅使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
(二)图文呼应
图画书由文字和图片组成,两者发挥不同的功能讲同一个故事,所以两者需要相互呼应,为读者创造一个整体和谐的印象。诺德曼(Perry Nodelman)在这方面曾做出解释:图画书中的图画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传达故事主要的信息,文字与图画互相说明并互相补充。在图画书中,文字必须是简洁的,很多时候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多依赖于图片去展示它们特殊的含义。这种文字上的简练和模糊,使得译者常常对原文抱有相对自由的态度,更容易无意地对原文进行改写,融入自己的思想。同时由于原文常常很短,译者也容易把图画中的细节渗透到文字中,影响了原文图画和文字的平衡。如此而来,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感到怪异。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特别注意,文字的任务是辅助图画讲故事,不能让文字抢了图画的风头。
(三)符合儿童认知水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时刻牢记儿童图画书的读者是儿童,斟酌翻译语言时,要将儿童的语言水平、期望、经历、对世界的认知程度等等都考虑在内。如果忽略了儿童的认知水平,一味考虑使用翻译技巧的话,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笔者曾针对优秀儿童图画书《爱心树》的两个不同译本(傅惟慈、郑小雲译)在小学内做过一次调研。当时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儿童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十分出乎成人意料。《爱心树》原版中有一句话是“And swinging from her branches,”郑小雲的译本将其译为“抓着树枝荡秋千”,而傅惟慈的译本为“在树枝上荡秋千”。在调研前不少专业老师都认为“抓”字更显传神,然而事实上86%的学生更喜欢第二种译法。问及原因,其中83%的儿童认为现实里儿童不可能抓着树枝,不仅危险,而且很难成功。更有儿童提出若能“抓住”树枝,那就是猴子了。这与成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图画书过程中,不得肆意揣度儿童的喜好,而要站在儿童认知水平基础上去思考如何使用文字。
(四)文化差异小
外国的文化毕竟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儿童的生活方式、接触事物也不尽相同,而儿童图画书常常以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如果译者在翻译原著时,不考虑这些差异,照搬词义,就很容易在理解上造成障碍。比如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中,提到了很多类似“牧师”、“葬礼”等词语,还有一些专门的仪式,很多中国的儿童根本就不知道牧师是什么,而且外国的葬礼仪式和中国也不一样。这样儿童在看书过程中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在《我的爸爸叫焦尼》中,台湾的译者用了“热狗”、“站台”等词语,但中国大陆的儿童很少听过这样的说法,这也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因此,优秀的翻译语言需要在措辞上尽量减少这些文化差异。
四、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优秀的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选词简单生动、图文呼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文化差异小等。这些虽不足以概括所有特点。但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图画书翻译工作和消费者选购绘本行为提供借鉴。目前儿童图画书的翻译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坚信,随着相关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儿童图画书独有的翻译语言特点将会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江西:21世纪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