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阎连科,有朋友就开玩笑说:“开奥迪A4用iPhone,他还是个农民。”阎连科听了只是嘿嘿一笑。在前些日子举办的北京图书交易会上,有个环节叫“故事驱动中国”,由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出品,在座的多为文化产业的中外资本家,面对阎连科这位唯一一位文字生产商,大家无不佩服他的智慧与富有——现实中国就是他伸手可拾的富矿,而他更大的家当或者说生产工具,就像那句犹太谚语所说的:都在自己脑子里。当然,在不那么规范的环境下,这位农民出身的“文字资本家”,也有他安身立命、却格外精彩的生存之道。
第一桶金是红色的
“光是作家里比我有钱的就有的是,我算是啥资本家?”在听到“文字资本家”的提法时,阎连科哈哈大笑,“不过的确是文字,让我有了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资本。”
作家为什么而写作,这话可以说得很漂亮,比如为社会写作、为艺术写作等等,“但很多人是在撒谎,绝大多数作家刚开始都是‘为物质的个人’而写作,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几乎人人如此。”阎连科1957年出生在河南西部嵩县贫困的农家,他说,自己所做的每一个人生选择,无不是为了获取改变命运的资本,而他要的改变其实特别简单——吃得好、能进城,比在农村好,够了。
阎连科数了一下,凡事不算落伍,是自己的优良品质之一。1977年恢复高考,只上过高一的他当时正在新疆打工,知道高考的消息后,匆匆赶回老家,只复习了一两周就匆匆上阵了。“考场设在县城一座破庙里。写作文时,每人发四页500格的稿纸,我第一个用完了,申请再要两张。监考老师看我居然能写这么多,字迹还可以,就当众展示了一下,说我一定能上大学。”考完十多天,又到庙里报志愿,阎连科连“志愿”是啥都不懂。被告知:“就是填你想上的大学,如果想去北京,就填北京大学,想去郑州,就填河南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地方,连当年的老师都不知道河南大学在开封。“当时都觉得北京好,所有学生填的都是北京大学。最后,我们县连一个中专都没考上。”
第一次捞世界的梦想就这么碎了,但是命运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可能又会给你开一扇门。作为考学之外的另一条跳出农门的出路,阎连科选择了自己更不擅长的参军。入伍时,他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在部队我各方面都不好,队列走不好,单双杠也做不好,木马都跳不过去。”但一次射击比赛差点改变了阎连科的命运:“我10发打了100环,团长踢了我屁股一脚,让我换个地方打,结果我又打了99环,就派我参加师级比赛,结果并列第三,打了98环。那一段我紧张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心里很奇怪,自己什么都不行,为什么偏偏打靶这么好呢?”
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阎连科眼看着就要被送到老山前线当狙击手,命运的剧情再一次发生了180度的反转,这一次起决定作用的是日后让他受用终生的文字。因为字写得好,阎连科负责在营里出黑板报,营教导员看到这个小秀才连写带画,很快就完成了,就推荐他去河南信阳参加全军区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你回来时,部队可能已经开拔了,你要想上前线的话可以追,但部队也不是那么好追的,不如就在营地里把猪喂好,把菜种好。”阎连科知道,为了保留一个写小说的种子,老首长确实费了心。
在学习班里,阎连科第一次知道小说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的,还有刊物叫《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也第一次发现写小说可以给他改变人生的资本,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最好的工具。于是,这位聪明的小战士学习了《解放军报》上所有的好人好事,又参考了屠格涅夫对农村风景的描写,写了一篇4000字的短篇小说《天麻的故事》,写一个战士想入党,就偷偷给指导员房间送了一斤自己老家特产的天麻,指导员发现后,又退给了他,并且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对他进行了革命教育。这篇小说最后发表在武汉军区《战斗报》的副刊上,还有8块钱稿费,轰动了他所在的部队。阎连科也没免俗,大大方方地掏出了稿费的一半、相当于自己俩月津贴的4元钱,给首长、战友买了烟和糖。阎连科很快成了宣传干事,提干入党接踵而至,他从此有了逃离农民宿命的政治资本。
资本之路永远与时俱进,正如其他领域的第一桶金,放到今天也同样不具备参考性一样。去年,阎连科出了本《发现小说》,坦言自己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完全是反面典型:这完全是浓厚意识形
态,和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文学、斯大林时代的俄苏文学没区别,就是彻底的控构真实——文学如果是‘控制的订购和虚构’,那就基本一钱不值了”。
从“为物质的个人”,到“为精神的个人”,这是阎连科资本积累的第二个台阶。被他归结为最常见不过的两个字——名利。“这是每个作家都必须经过的坎,卡夫卡那么伟大,为了拿一个很小的奖项,也找别的老作家商量:你得过那么多次大奖了,这次奖让给我吧。”那阎连科自己呢?“我年轻时也很在乎评奖,现在都不好意思提:我得过‘五个一工程奖’。但今天就很淡然了,名利来到门前,我会把门打开,让它进来,但不会冲出门去抢。”
遍地金矿等你捡
直到前几年脱下军装前,身为大校的阎连科又打了最后一次靶——结果,还是90多环。军中少了个为国杀敌的神枪手,文学的世界多了个用现实主义表现当代中国魔幻现实的大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从为物质到为精神,再到如今“为写作而写作”,阎连科的三部曲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如今的阎连科经常跟儿子说: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写小说。“在部队时,因为授几个奖就意味着立功,立几次功就意味着提级,所以别人为这个打破头。”阎连科只管写自己的小说,从来不和别人争这些。“所以领导也不好意思派我下基层,或者完成各种政治任务,反过来我有更多的时间生产自己的文字。”但到前几年转业时,阎连科也是相当于师级的首长了,每次提级“可能主要是领导看不过去了”。
阎连科称自己虽然天性懒散,但直到现在,保持的最好习惯还是来自从军时养成的时间观念。一是除非是飞机误点,否则从不迟到;二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上午8点钟起床写到上午10点半,然后准时看他最喜欢的美国职业篮球赛,下午晚上大多是见朋友,或是去书店看书,然后要上一杯咖啡思考新发现或想到的问题。 阎连科总跟儿子说:“写小说是最好的职业,每天只工作两个半小时,怎么也能写2000字吧。那你想啊:就算一个月就是6万字,一年就是70万字。”不过,实际上他一年最多写20万字的故事,而这两个半小时也会让他写得筋疲力尽,坐着连话也不想说。但他依然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他热爱的故事可以真正驱动中国。
“中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小说都算上,和我们的生活现实是那么不匹配,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远远比小说艺术复杂得多,可是我们面对作品的时候觉得它的故事特别简单,特别浅显。”阎连科解释说,“你看我的小说,或者说看它改编的电影,你会隐约觉得荒诞。但只要关心我们今天现实的人,十天之内你不听到超出想象的新闻,你会觉得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十天都没有听到超乎想象的真事?”
热衷于流言八卦是人的天性,阎连科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发生在中国的种种真实的奇闻,“尽管内幕并不是100%的清楚,但是我们每一次听一个版本一定比好莱坞大片要精彩。而即便是小的事情,比如胶囊、地沟油,任何一个题材拍成电影都是能在世界上轰动的电影,当然,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了。”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他的《丁庄梦》和由此改编的《最爱》。现实中国、特别是他熟悉的河南农村,就是阎连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甚至完全不用过度加工,就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我觉得编剧真的不需要‘编’故事。我们坐在家里看小说、DVD,在电影院看电影,你看完以后很激动,其实冷静下来你想想,你周边的人和事很多比它们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观察生活,不要去胡编滥造,沉到生活中、到社会中去。就像我,哪怕到饭桌上喝一喝酒、听一听酒桌上的段子,都能带来很好的素材。”
有不少艺术工作者把中国缺少好小说、好电影,归结为审查制度。阎连科也经常听同行和朋友如此抱怨,他的回答是:每个国家都有审查制度,但前苏联小说和现在的伊朗电影都是世界级水平。“反过来想想,是不是你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呢?你做过什么努力?你没有做过努力,就不要抱怨这些。”尽管自己就是这项制度的最大苦主,阎连科还是充满希望:“尽管我们推开了一扇窗子,也许还有另一扇窗子没推开,只要更多人努力,就一定会推开的,当我们把那一扇窗子都推开的时候,我们的文学艺术一定会在世界上有安身立命的资本,一定会绽放出很大光芒来。”
所以,阎连科依然每天戴着颈托笔耕不辍,“中国作家的写作生命一般不会很长,高峰下降得也早——当然,比足球还是晚些。但过了70岁,也不能出大的作品来,这是人生规律,没有办法。”54岁的阎连科打算趁着自己的黄金期,保持高产,“把最好的东西写出来,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你把这个年龄段最该写的东西写出来,它是什么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前不久,他去看望一位在病床上的同行,后者连连抱憾:“你看我身体已经不好了,可还有两部小说没写出来”,别人无不为其责任心而动容,老阎却不以为然,“别人怎样是别人的事,我自己千万不能这样。得思考一下,你最能写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你最能写的时候,你可能在饭桌上,可能在起草文件,还可能在看报聊天,我还是把这些时间拿来在最能写的时候生产自己的东西。”
把“孩子”当猪养
自从《丁庄梦》被改编成《最爱》开始,阎连科又多了个身份——原著作者。而作为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他的文字也被影视界动起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脑筋,甚至有了这样的说法:想把电影卖到国外,一定得改编阎连科的小说,而且不是长篇、是中篇,后者才能最少损失原著精华。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老朋友顾长卫宣布,要把“言老施”的《兵洞》改编成一部有着奇异名字的《伟大的和平源于对战争坚持不懈的准备》。令阎连科更为惊异的是,他认为完全没法改的另一部中篇《耙耧天歌》,居然也被某新锐导演挑中。“一个哑巴母亲、几个傻孩子,演员都不好找吧?”
不少作家在面对自己作品改编时,就像舍不得掌上明珠的丈母娘,阎连科称自己在这一点上是个“传统思想严重”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最近韩国要改我两个小说,来征求我意见,我就说:你们怎么改不要跟我谈,改得好是你的成绩,改得不好就别说我的小说不好。”至于前面那部《耙耧天歌》,“我还得谢谢那位朋友,他把最难嫁出去的姑娘娶走了。”
这一点上,阎连科称自己和许多国际大企业家一样,更像“养猪”而不是“养孩子”,“你看现在都计划生育,有一个孩子你可能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活里)我也不例外。但是当你有十个孩子,你会觉得能长大都是好的。我的产品多啊,所以我不会是‘事儿妈’。”而且,他尊重专业精神,提倡术业有专攻,“作家没法跨行业,你不是万能的,作家可能写出很好的小说来,但你不一定成为最好的编剧。我能把自己写小说的工作干好了就不错了。”
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不甚正规,尤其是利益边界不透明,让生产者倍感心烦。面对年轻的同行,阎连科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中国的任何一个边界恐怕都不是非常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做得比他大你就可以欺负他了。能够涉及到立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的是,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别人要依靠你,自然不敢欺负你。”
阎连科相信,世界上本没有捷径,所以一定要努力才能成功。“我始终相信,我们国家是在进步的,虽然有的地方进步得慢,大家着急。但龟兔赛跑的故事都听说过,所以不要怕慢。”即便今天不能实现,还有明天、后天,“即便《后天》是部灾难片,结尾也是光明的”。
那如何通过个人奋斗、做一个伟大的文字资本家?“重要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还有就是你真的要进入艺术。你的核心生产力就在语言中,在稿子上,在你的书房里。既然现在保持衣食无忧还不是很难,就真不用再为特别大的房子、特别大的名声去奋斗了。文学圈也是名利场,影视圈也是名利场,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你会慢慢看得淡一点。”阎连科说,这份精神上的富有,比挣几个亿让他高兴多了。
第一桶金是红色的
“光是作家里比我有钱的就有的是,我算是啥资本家?”在听到“文字资本家”的提法时,阎连科哈哈大笑,“不过的确是文字,让我有了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资本。”
作家为什么而写作,这话可以说得很漂亮,比如为社会写作、为艺术写作等等,“但很多人是在撒谎,绝大多数作家刚开始都是‘为物质的个人’而写作,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几乎人人如此。”阎连科1957年出生在河南西部嵩县贫困的农家,他说,自己所做的每一个人生选择,无不是为了获取改变命运的资本,而他要的改变其实特别简单——吃得好、能进城,比在农村好,够了。
阎连科数了一下,凡事不算落伍,是自己的优良品质之一。1977年恢复高考,只上过高一的他当时正在新疆打工,知道高考的消息后,匆匆赶回老家,只复习了一两周就匆匆上阵了。“考场设在县城一座破庙里。写作文时,每人发四页500格的稿纸,我第一个用完了,申请再要两张。监考老师看我居然能写这么多,字迹还可以,就当众展示了一下,说我一定能上大学。”考完十多天,又到庙里报志愿,阎连科连“志愿”是啥都不懂。被告知:“就是填你想上的大学,如果想去北京,就填北京大学,想去郑州,就填河南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地方,连当年的老师都不知道河南大学在开封。“当时都觉得北京好,所有学生填的都是北京大学。最后,我们县连一个中专都没考上。”
第一次捞世界的梦想就这么碎了,但是命运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可能又会给你开一扇门。作为考学之外的另一条跳出农门的出路,阎连科选择了自己更不擅长的参军。入伍时,他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在部队我各方面都不好,队列走不好,单双杠也做不好,木马都跳不过去。”但一次射击比赛差点改变了阎连科的命运:“我10发打了100环,团长踢了我屁股一脚,让我换个地方打,结果我又打了99环,就派我参加师级比赛,结果并列第三,打了98环。那一段我紧张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心里很奇怪,自己什么都不行,为什么偏偏打靶这么好呢?”
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阎连科眼看着就要被送到老山前线当狙击手,命运的剧情再一次发生了180度的反转,这一次起决定作用的是日后让他受用终生的文字。因为字写得好,阎连科负责在营里出黑板报,营教导员看到这个小秀才连写带画,很快就完成了,就推荐他去河南信阳参加全军区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你回来时,部队可能已经开拔了,你要想上前线的话可以追,但部队也不是那么好追的,不如就在营地里把猪喂好,把菜种好。”阎连科知道,为了保留一个写小说的种子,老首长确实费了心。
在学习班里,阎连科第一次知道小说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的,还有刊物叫《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也第一次发现写小说可以给他改变人生的资本,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最好的工具。于是,这位聪明的小战士学习了《解放军报》上所有的好人好事,又参考了屠格涅夫对农村风景的描写,写了一篇4000字的短篇小说《天麻的故事》,写一个战士想入党,就偷偷给指导员房间送了一斤自己老家特产的天麻,指导员发现后,又退给了他,并且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对他进行了革命教育。这篇小说最后发表在武汉军区《战斗报》的副刊上,还有8块钱稿费,轰动了他所在的部队。阎连科也没免俗,大大方方地掏出了稿费的一半、相当于自己俩月津贴的4元钱,给首长、战友买了烟和糖。阎连科很快成了宣传干事,提干入党接踵而至,他从此有了逃离农民宿命的政治资本。
资本之路永远与时俱进,正如其他领域的第一桶金,放到今天也同样不具备参考性一样。去年,阎连科出了本《发现小说》,坦言自己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完全是反面典型:这完全是浓厚意识形
态,和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文学、斯大林时代的俄苏文学没区别,就是彻底的控构真实——文学如果是‘控制的订购和虚构’,那就基本一钱不值了”。
从“为物质的个人”,到“为精神的个人”,这是阎连科资本积累的第二个台阶。被他归结为最常见不过的两个字——名利。“这是每个作家都必须经过的坎,卡夫卡那么伟大,为了拿一个很小的奖项,也找别的老作家商量:你得过那么多次大奖了,这次奖让给我吧。”那阎连科自己呢?“我年轻时也很在乎评奖,现在都不好意思提:我得过‘五个一工程奖’。但今天就很淡然了,名利来到门前,我会把门打开,让它进来,但不会冲出门去抢。”
遍地金矿等你捡
直到前几年脱下军装前,身为大校的阎连科又打了最后一次靶——结果,还是90多环。军中少了个为国杀敌的神枪手,文学的世界多了个用现实主义表现当代中国魔幻现实的大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从为物质到为精神,再到如今“为写作而写作”,阎连科的三部曲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如今的阎连科经常跟儿子说: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写小说。“在部队时,因为授几个奖就意味着立功,立几次功就意味着提级,所以别人为这个打破头。”阎连科只管写自己的小说,从来不和别人争这些。“所以领导也不好意思派我下基层,或者完成各种政治任务,反过来我有更多的时间生产自己的文字。”但到前几年转业时,阎连科也是相当于师级的首长了,每次提级“可能主要是领导看不过去了”。
阎连科称自己虽然天性懒散,但直到现在,保持的最好习惯还是来自从军时养成的时间观念。一是除非是飞机误点,否则从不迟到;二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上午8点钟起床写到上午10点半,然后准时看他最喜欢的美国职业篮球赛,下午晚上大多是见朋友,或是去书店看书,然后要上一杯咖啡思考新发现或想到的问题。 阎连科总跟儿子说:“写小说是最好的职业,每天只工作两个半小时,怎么也能写2000字吧。那你想啊:就算一个月就是6万字,一年就是70万字。”不过,实际上他一年最多写20万字的故事,而这两个半小时也会让他写得筋疲力尽,坐着连话也不想说。但他依然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他热爱的故事可以真正驱动中国。
“中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小说都算上,和我们的生活现实是那么不匹配,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远远比小说艺术复杂得多,可是我们面对作品的时候觉得它的故事特别简单,特别浅显。”阎连科解释说,“你看我的小说,或者说看它改编的电影,你会隐约觉得荒诞。但只要关心我们今天现实的人,十天之内你不听到超出想象的新闻,你会觉得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十天都没有听到超乎想象的真事?”
热衷于流言八卦是人的天性,阎连科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发生在中国的种种真实的奇闻,“尽管内幕并不是100%的清楚,但是我们每一次听一个版本一定比好莱坞大片要精彩。而即便是小的事情,比如胶囊、地沟油,任何一个题材拍成电影都是能在世界上轰动的电影,当然,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了。”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他的《丁庄梦》和由此改编的《最爱》。现实中国、特别是他熟悉的河南农村,就是阎连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甚至完全不用过度加工,就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我觉得编剧真的不需要‘编’故事。我们坐在家里看小说、DVD,在电影院看电影,你看完以后很激动,其实冷静下来你想想,你周边的人和事很多比它们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观察生活,不要去胡编滥造,沉到生活中、到社会中去。就像我,哪怕到饭桌上喝一喝酒、听一听酒桌上的段子,都能带来很好的素材。”
有不少艺术工作者把中国缺少好小说、好电影,归结为审查制度。阎连科也经常听同行和朋友如此抱怨,他的回答是:每个国家都有审查制度,但前苏联小说和现在的伊朗电影都是世界级水平。“反过来想想,是不是你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呢?你做过什么努力?你没有做过努力,就不要抱怨这些。”尽管自己就是这项制度的最大苦主,阎连科还是充满希望:“尽管我们推开了一扇窗子,也许还有另一扇窗子没推开,只要更多人努力,就一定会推开的,当我们把那一扇窗子都推开的时候,我们的文学艺术一定会在世界上有安身立命的资本,一定会绽放出很大光芒来。”
所以,阎连科依然每天戴着颈托笔耕不辍,“中国作家的写作生命一般不会很长,高峰下降得也早——当然,比足球还是晚些。但过了70岁,也不能出大的作品来,这是人生规律,没有办法。”54岁的阎连科打算趁着自己的黄金期,保持高产,“把最好的东西写出来,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你把这个年龄段最该写的东西写出来,它是什么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前不久,他去看望一位在病床上的同行,后者连连抱憾:“你看我身体已经不好了,可还有两部小说没写出来”,别人无不为其责任心而动容,老阎却不以为然,“别人怎样是别人的事,我自己千万不能这样。得思考一下,你最能写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你最能写的时候,你可能在饭桌上,可能在起草文件,还可能在看报聊天,我还是把这些时间拿来在最能写的时候生产自己的东西。”
把“孩子”当猪养
自从《丁庄梦》被改编成《最爱》开始,阎连科又多了个身份——原著作者。而作为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他的文字也被影视界动起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脑筋,甚至有了这样的说法:想把电影卖到国外,一定得改编阎连科的小说,而且不是长篇、是中篇,后者才能最少损失原著精华。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老朋友顾长卫宣布,要把“言老施”的《兵洞》改编成一部有着奇异名字的《伟大的和平源于对战争坚持不懈的准备》。令阎连科更为惊异的是,他认为完全没法改的另一部中篇《耙耧天歌》,居然也被某新锐导演挑中。“一个哑巴母亲、几个傻孩子,演员都不好找吧?”
不少作家在面对自己作品改编时,就像舍不得掌上明珠的丈母娘,阎连科称自己在这一点上是个“传统思想严重”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最近韩国要改我两个小说,来征求我意见,我就说:你们怎么改不要跟我谈,改得好是你的成绩,改得不好就别说我的小说不好。”至于前面那部《耙耧天歌》,“我还得谢谢那位朋友,他把最难嫁出去的姑娘娶走了。”
这一点上,阎连科称自己和许多国际大企业家一样,更像“养猪”而不是“养孩子”,“你看现在都计划生育,有一个孩子你可能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活里)我也不例外。但是当你有十个孩子,你会觉得能长大都是好的。我的产品多啊,所以我不会是‘事儿妈’。”而且,他尊重专业精神,提倡术业有专攻,“作家没法跨行业,你不是万能的,作家可能写出很好的小说来,但你不一定成为最好的编剧。我能把自己写小说的工作干好了就不错了。”
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不甚正规,尤其是利益边界不透明,让生产者倍感心烦。面对年轻的同行,阎连科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中国的任何一个边界恐怕都不是非常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做得比他大你就可以欺负他了。能够涉及到立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的是,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别人要依靠你,自然不敢欺负你。”
阎连科相信,世界上本没有捷径,所以一定要努力才能成功。“我始终相信,我们国家是在进步的,虽然有的地方进步得慢,大家着急。但龟兔赛跑的故事都听说过,所以不要怕慢。”即便今天不能实现,还有明天、后天,“即便《后天》是部灾难片,结尾也是光明的”。
那如何通过个人奋斗、做一个伟大的文字资本家?“重要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还有就是你真的要进入艺术。你的核心生产力就在语言中,在稿子上,在你的书房里。既然现在保持衣食无忧还不是很难,就真不用再为特别大的房子、特别大的名声去奋斗了。文学圈也是名利场,影视圈也是名利场,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你会慢慢看得淡一点。”阎连科说,这份精神上的富有,比挣几个亿让他高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