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而生。通过对21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考前状况进行调查及对比研究,收回的 210份量表中有情感障碍倾向者164人,检出率为78.5%,研究结果表明情感障碍对学生的听力成绩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情感障碍 英语听力 焦虑心理 情感教育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听是说的基础,要提高听说能力首先要从听开始,但学生的听力成绩却常常很难有理想的提高,他们对听力考试的焦虑心理始终难以消解。一些不可避免的应激性刺激,常常困扰着部分大学生。情感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而生。情感障碍使学生们寝食不安、思维受限、影响考试,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躯体反映和精神变化,给身心健康和学校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我们对210名非英語专业的大学生听力考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让人深思。
1. 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受测试者均为我校在校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年龄18—19岁,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08人,教师向学生提供两套难度类似的听力试题,一份作为普通的课堂练习,完成后上交,教师进行评阅,一份作为听力期中考试,考试前2—3天用考试情感障碍自评量表对学生随机抽查,发量表255份,收回210份。
收回210份量表中有情感障碍倾向者164人,检出率为78.5%,其中男生90人,女生75人,检出率分别为79%和77.8%,无明显差异性。严重情感障碍者26人,占总人数的15.7%。同时对两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考试成绩比练习成绩有所下降的学生占65.2%,其中下降明显的占10%,与随机抽查的结果基本上成正比。这说明,情感障碍,特别是焦虑心理,对听力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2. 情感障碍对听力成绩影响的相关分析
2.1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喜悦、悲伤、惊恐、愤怒、不满、欣赏、同情、失望等,称为情感(affection)。情感的性质与个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有关。同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或本能活动(如饥、渴、性活动)有关的内心体验,多伴有比较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变化,称为情绪(emotion)。情感或情绪的产生及其强度则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决定。
人的情感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密切相关。例如,情感可影响感知的清晰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性,记忆的保存和再现以及思维的速度和指向等。情感高涨时思维敏捷、智力活动增强、动作增多;反之,情感低落时思维迟钝、智力操作困难、动作减少或增多。情感活动常伴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变化,特别是呼吸与循环的变化。如惊恐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竖毛、皮肤血管收缩以及皮肤呈鸡皮样变化等现象。持久的情绪基调会影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行为,这称为心境(mood)。心境好坏同客观发生的事件以及自身感觉如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具有流动、变化性质,其差别多得不可胜数,因此难于描述和分类。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的威胁,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这种情感就是“焦虑”(anxiety)。换言之,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当其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恐惧(panic state)。[1]
考试焦虑并不是单纯的恐惧和担忧,恐惧和担忧是面对真实的危险而产生的具有自我保护色彩的适当的情绪反应,它们能使人自我调控,尽力避开危险。而焦虑则不仅是对危险的情景,而且更多地是对预料或想象中的危险情景的反应,是对危险所产生的恐惧或担忧本身的关注,当对恐惧或担忧本身无能为力时,它们便具有了真正的威胁。因此,考试焦虑也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恐惧,对考试担忧的担忧。同时,考试焦虑与一般性焦虑有所不同的是,它有比较明确的焦虑对象。如对考试情景、过程或考试结果的焦虑。在认知、情绪体验、身体反应等方面均表现出特定的变化。考试焦虑一般包含两种成份,一为忧虑性,一为情绪性。忧虑性主要涉及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含较多的认知成份。情绪性主要指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慌、焦急和与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认为,考试焦虑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它与早期的经验有关。在最初的考试过程中,便存在着不尽合理的自我期待,失败后的恐惧感以及对考试的消极态度。随着年级和阶段的提高,考试焦虑便发展起来,过去的经历和体验作为感情记忆被保留下来,在随后的新的考试中,当前的考试情景和有关的感情记忆,便通过认知过程的定势思维加工引起了应试者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注意力分散和记忆力减退,严重干忧了逻辑思维过程。这种心理上的紊乱,使应试者不能集中于考试的内容,整个考试情景将变得富有威胁性,应试者将不得不把注意中心转移到对基本情感的保护上来。处于这样一种被动防卫状态,人的知觉变得狭窄,思想慌乱,无所适从,不能连贯地分析问题,容易产生极端的念头。所有这些最终集中为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从而对考试顾虑重重,失去信心,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症。英语听力考试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对听力的要求不高,这方面的训练自然不够;再次,大学阶段的要求突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学校将听力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测试,且四级成绩也同毕业挂钩,而听力的课时量却不足。这些原因更增加了学生们对听力测试的紧张焦虑程度。
2.2 考试焦虑水平与成绩
考试焦虑通过考试过程起作用,进而对考试成绩发生影响,但具体影响的实际情形则是复杂的,要做具体分析。一般认为,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即焦虑水平过度或过低会妨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焦虑对其所从事的活动会起激励作用。
目前,借助焦虑量表(SAS),可把焦虑分为四级(类)。第一级,镇定状态。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头脑清醒、思想重视、态度端正;积极、乐观,坦然自如。但有时略有激动,具有紧迫感。第二级,轻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心情较为激动,有一种焦虑感,心中有点惶惑不安。但这仍属正常现象,它将证实应试者准备进行或正在进行紧张的高效率的学习和复习,如此焦虑,有功无过,只要应试者把焦虑感控制在此水平和较短的时间之内,是不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第三级,中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心情过于激动,焦虑较高。若以这样紧张的心境去迎考,势必难以考出自身的实际水平。它证实应试者的神经功能开始有些紊乱,身心健康已经有所损害。需设法降低焦虑水平,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一等级,他们在考试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让自己成为主动听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理解。第四级,重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对考试已产生恐惧心理,焦虑感很强,已经患上“考试焦虑症”。这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焦虑症,它表明应试者对考试的害怕和担心已经形成了恶性的条件反射,对考试的来临已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说明应试者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较大的损害,必须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关键词:情感障碍 英语听力 焦虑心理 情感教育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听是说的基础,要提高听说能力首先要从听开始,但学生的听力成绩却常常很难有理想的提高,他们对听力考试的焦虑心理始终难以消解。一些不可避免的应激性刺激,常常困扰着部分大学生。情感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而生。情感障碍使学生们寝食不安、思维受限、影响考试,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躯体反映和精神变化,给身心健康和学校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我们对210名非英語专业的大学生听力考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让人深思。
1. 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受测试者均为我校在校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年龄18—19岁,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08人,教师向学生提供两套难度类似的听力试题,一份作为普通的课堂练习,完成后上交,教师进行评阅,一份作为听力期中考试,考试前2—3天用考试情感障碍自评量表对学生随机抽查,发量表255份,收回210份。
收回210份量表中有情感障碍倾向者164人,检出率为78.5%,其中男生90人,女生75人,检出率分别为79%和77.8%,无明显差异性。严重情感障碍者26人,占总人数的15.7%。同时对两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考试成绩比练习成绩有所下降的学生占65.2%,其中下降明显的占10%,与随机抽查的结果基本上成正比。这说明,情感障碍,特别是焦虑心理,对听力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2. 情感障碍对听力成绩影响的相关分析
2.1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喜悦、悲伤、惊恐、愤怒、不满、欣赏、同情、失望等,称为情感(affection)。情感的性质与个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有关。同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或本能活动(如饥、渴、性活动)有关的内心体验,多伴有比较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变化,称为情绪(emotion)。情感或情绪的产生及其强度则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决定。
人的情感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密切相关。例如,情感可影响感知的清晰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性,记忆的保存和再现以及思维的速度和指向等。情感高涨时思维敏捷、智力活动增强、动作增多;反之,情感低落时思维迟钝、智力操作困难、动作减少或增多。情感活动常伴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变化,特别是呼吸与循环的变化。如惊恐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竖毛、皮肤血管收缩以及皮肤呈鸡皮样变化等现象。持久的情绪基调会影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行为,这称为心境(mood)。心境好坏同客观发生的事件以及自身感觉如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具有流动、变化性质,其差别多得不可胜数,因此难于描述和分类。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的威胁,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这种情感就是“焦虑”(anxiety)。换言之,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当其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恐惧(panic state)。[1]
考试焦虑并不是单纯的恐惧和担忧,恐惧和担忧是面对真实的危险而产生的具有自我保护色彩的适当的情绪反应,它们能使人自我调控,尽力避开危险。而焦虑则不仅是对危险的情景,而且更多地是对预料或想象中的危险情景的反应,是对危险所产生的恐惧或担忧本身的关注,当对恐惧或担忧本身无能为力时,它们便具有了真正的威胁。因此,考试焦虑也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恐惧,对考试担忧的担忧。同时,考试焦虑与一般性焦虑有所不同的是,它有比较明确的焦虑对象。如对考试情景、过程或考试结果的焦虑。在认知、情绪体验、身体反应等方面均表现出特定的变化。考试焦虑一般包含两种成份,一为忧虑性,一为情绪性。忧虑性主要涉及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含较多的认知成份。情绪性主要指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慌、焦急和与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认为,考试焦虑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它与早期的经验有关。在最初的考试过程中,便存在着不尽合理的自我期待,失败后的恐惧感以及对考试的消极态度。随着年级和阶段的提高,考试焦虑便发展起来,过去的经历和体验作为感情记忆被保留下来,在随后的新的考试中,当前的考试情景和有关的感情记忆,便通过认知过程的定势思维加工引起了应试者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注意力分散和记忆力减退,严重干忧了逻辑思维过程。这种心理上的紊乱,使应试者不能集中于考试的内容,整个考试情景将变得富有威胁性,应试者将不得不把注意中心转移到对基本情感的保护上来。处于这样一种被动防卫状态,人的知觉变得狭窄,思想慌乱,无所适从,不能连贯地分析问题,容易产生极端的念头。所有这些最终集中为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从而对考试顾虑重重,失去信心,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症。英语听力考试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对听力的要求不高,这方面的训练自然不够;再次,大学阶段的要求突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学校将听力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测试,且四级成绩也同毕业挂钩,而听力的课时量却不足。这些原因更增加了学生们对听力测试的紧张焦虑程度。
2.2 考试焦虑水平与成绩
考试焦虑通过考试过程起作用,进而对考试成绩发生影响,但具体影响的实际情形则是复杂的,要做具体分析。一般认为,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即焦虑水平过度或过低会妨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焦虑对其所从事的活动会起激励作用。
目前,借助焦虑量表(SAS),可把焦虑分为四级(类)。第一级,镇定状态。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头脑清醒、思想重视、态度端正;积极、乐观,坦然自如。但有时略有激动,具有紧迫感。第二级,轻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心情较为激动,有一种焦虑感,心中有点惶惑不安。但这仍属正常现象,它将证实应试者准备进行或正在进行紧张的高效率的学习和复习,如此焦虑,有功无过,只要应试者把焦虑感控制在此水平和较短的时间之内,是不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第三级,中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心情过于激动,焦虑较高。若以这样紧张的心境去迎考,势必难以考出自身的实际水平。它证实应试者的神经功能开始有些紊乱,身心健康已经有所损害。需设法降低焦虑水平,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一等级,他们在考试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让自己成为主动听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理解。第四级,重度焦虑。这种状态说明应试者对考试已产生恐惧心理,焦虑感很强,已经患上“考试焦虑症”。这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焦虑症,它表明应试者对考试的害怕和担心已经形成了恶性的条件反射,对考试的来临已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说明应试者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较大的损害,必须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