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应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造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体系 科学思维 学科价值观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及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串链编网,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积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结构合理的知识网,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及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所具有的功能远远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把生物学中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现象等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筑知识链,根据每条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的继续延伸,横向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把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的内容相联系,如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围绕光合作用、呼吸先按章内容,每一章形成一个知识链,然后把各章知识中有关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联系起来,编制绿色植物生活的知识网。教学实践证明,高效有序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的认识和清晰思路的形成,又能在应用时迅速而灵活地提取。可见,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串链编网,形成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生物科学史是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生物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些发现中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启迪。在生物教学中,对一些经典的生物科学史:如疟疾的发现与治疗、光合作用的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我都花大篇幅对其科学实验过程和思路进行展示(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讨论、分析、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并适时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去“重复”,去质疑,去改进,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重大科学发现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科学发现程序的展示,挖掘科学知识隐含的科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科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良好途径。
我在教学中做了几个尝试:一是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二是实现角色变换,让学生由观众、听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我让他们思考:“假如由你给其他同学讲授这方面知识,你会怎么样设计呢?”三是放弃严格死板的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学习,过去上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材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准讨论,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不能违规”,而现在实验课中从准备材料到小结,都是让学生参与全过程。
三、渗透STS教育,形成科学价值观。
STS教育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强大趋势之一,也是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它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有关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信息并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癌症、艾滋病、营养与健康等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细胞工程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世界人口的增长应采取何种对策、计划生育的手段、措施与优化人口素质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怎样解决……引导学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既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渐渐树立了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了任何料学技术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科学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要学会做人,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以记忆性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比如我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习和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结合起来。特别是青春期教育这一块知识,非常重要,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难以下手,因此我采用开讲座的形式,并邀请本校生物组教研组长董惠珠老师在青春期心理这一块针对初中生心理讲解,事后了解一些学生时,她们都对于采用这种形式教学持欢迎态度。
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生物科学理论再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才能体现生物科学存在和发展意义。开展课题研究,把课堂教学与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方法。例我们开展的研究性课题有:农药对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从某村人中及均耕地面产变化看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睡眠与学习的关系;家乡植物种类的调查与研究……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分工的形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热情,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调查研究:有的学生到实验室,有的学生到图书馆,有的学生到环保局、农药局、土地局、医院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在这些研究性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体系 科学思维 学科价值观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及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串链编网,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积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结构合理的知识网,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及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所具有的功能远远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把生物学中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现象等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筑知识链,根据每条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的继续延伸,横向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把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的内容相联系,如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围绕光合作用、呼吸先按章内容,每一章形成一个知识链,然后把各章知识中有关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联系起来,编制绿色植物生活的知识网。教学实践证明,高效有序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的认识和清晰思路的形成,又能在应用时迅速而灵活地提取。可见,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串链编网,形成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生物科学史是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生物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些发现中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启迪。在生物教学中,对一些经典的生物科学史:如疟疾的发现与治疗、光合作用的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我都花大篇幅对其科学实验过程和思路进行展示(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讨论、分析、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并适时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去“重复”,去质疑,去改进,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重大科学发现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科学发现程序的展示,挖掘科学知识隐含的科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科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良好途径。
我在教学中做了几个尝试:一是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二是实现角色变换,让学生由观众、听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我让他们思考:“假如由你给其他同学讲授这方面知识,你会怎么样设计呢?”三是放弃严格死板的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学习,过去上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材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准讨论,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不能违规”,而现在实验课中从准备材料到小结,都是让学生参与全过程。
三、渗透STS教育,形成科学价值观。
STS教育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强大趋势之一,也是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它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有关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信息并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癌症、艾滋病、营养与健康等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细胞工程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世界人口的增长应采取何种对策、计划生育的手段、措施与优化人口素质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怎样解决……引导学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既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渐渐树立了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了任何料学技术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科学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要学会做人,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以记忆性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比如我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习和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结合起来。特别是青春期教育这一块知识,非常重要,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难以下手,因此我采用开讲座的形式,并邀请本校生物组教研组长董惠珠老师在青春期心理这一块针对初中生心理讲解,事后了解一些学生时,她们都对于采用这种形式教学持欢迎态度。
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生物科学理论再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才能体现生物科学存在和发展意义。开展课题研究,把课堂教学与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方法。例我们开展的研究性课题有:农药对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从某村人中及均耕地面产变化看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睡眠与学习的关系;家乡植物种类的调查与研究……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分工的形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热情,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调查研究:有的学生到实验室,有的学生到图书馆,有的学生到环保局、农药局、土地局、医院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在这些研究性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