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地丝绸
在全球黑夜最长的地区,铺天的冰雪好像已让冥界僵死。但有一群雪白的狼族,穿梭于冰雪散发的冷光之中。寒冷在它们的齿间滑动,凝结成种骤然紧缩的温度。在极光映照的雪原上,白狼用比雪夜更白的质地,犹如雪地之盐。
白狼的学名叫北极狼。它一身白毛,让它平添许多尊贵。在极地幻化的极光下,一只白狼奔驰在千里冰原,成为了冰雪的姊妹,继而停下,警惕地看着四周,发出低低的嚎叫,在广阔的荒原上弥散孤独的丝绸。
既然北极狼如此忧雅,那为何没有像北极狐那样,获得“银狐”的称誉?毕竟在修辞学中,“银”代表了对美好事物的赞誉,但“狼”字从“良”,就已经代表了修长、美好的意思。有学者还指出,“狼”从“稂”而来,是指一种像狼尾的草。动物与草本的合一,造就了狼的孤独与缄默美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就出现了白狼的身影。《竹书纪年》记载:“成汤时,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艺文类聚》解释为:“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则见。”显然白狼已是达到了凤凰、麒麟的级别,受尽众人顶礼膜拜。晋时的郭璞在《山海经图赞》里称颂道:“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商。”这种出现在神话中的“白狼”显然是古时人民对既有灰狼印象的一种颠覆,更多存在于人们的想象。
当人们认识到生活在极地的北极狼,才发现白狼果真是灰色林狼的变种。它们的产生也许源于一次悲壮的迁徙,它们的祖先厌倦了被人类追捕、杀戮以及仇恨,索性避开人群,去到人迹罕至的极寒地带,为此它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的狼冻毙,存活下来的狼群也忍受着饥寒,努力在这严酷环境下艰难地存活下去。它们如同保持了古老情操的贵族,在这最后的领地内维持着狼群隐忍、克制、坚持的最后准则。
它们过着群居生活,通常是10~20只组成个种群,由一只雄性和只雌性共同领导,领头的雄狼拥有绝对的权威。一旦捕到猎物,领头狼必须先吃,然后再按身份地位依次排列。整个狼群等级分明,但他们对于幼狼又极度关切,领头狼在食物匮乏的时候都会把本应自己先吃的食物给幼狼先吃,尽最大努力保障一个群体未来的强势。
北极狼在这“世外桃源”似乎褪尽戾气,犹如绅士般谦恭有礼,它们从不主动攻击人类,甚至都不过多猎杀驯鹿。在北极地区,它们和爱斯基摩人和平相处。每当考察队直升机飞来北极冰原时,它们便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举头仰望,就像迎接领导的葵花。面对难得见到的人类,它们充满了困惑和好奇,但又绝对地友好:它们往往会顺从地让科学家们拍照。可即便如此,让出大片疆域的北极狼也仍然无法摆脱人类的威胁,污染、偷猎让它们的数量骤减。
人类猎捕北极狼的方式是极其残忍的,他们把沾着鲜血的尖刀直埋在冰雪里,上面再盖上雪,北极狼循着血腥味而来,用自己的舌头舔开冰雪,舔食刀子上的血迹,当它舔到刀尖时,自己的舌头也被割破,然而舌头早已冻得麻木,只有嗅觉告诉它,血腥味更浓了,于是它继续在刀尖上舔,自己的血也越流越多,最终,流血过多的狼倒在冰血里,成为人类的猎物。道德家们用这则故事来警告人们:别人利用的是你的欲望,使自己倒下的是自己的贪婪。其实,在动物面前,人的贪婪比雪下的刀刃还要凶险。
1842年,纽芬兰地方政府为追捕纽芬兰白狼的猫人设立了奖金。1911年,它们成为北美洲灰狼许多亚种中第一个灭绝的亚种……
如今,每年仍大约有数百头北极狼遭到捕杀。这狼群中的贵族,竟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黑夜不再
在印象中,狼算是最悲情的动物。那月下的仰天长啸,恐怕是多数人能够想到的苍凉场景。寒月夜,一只狼攀上山崖,面朝着金黄圆月,垂首运力,然后扬头向天,双眼紧闭,呜咽,咆哮,狂叫,最后是无尽的哀鸣,令人闻之肝肠寸断。
然而,狼的孤寂,狼的悲怆,又有多少人去在意?到底狼的心里有多少辛酸凄楚,以致用如此凄绝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平?一部反映外来殖民者与印第安土著爱恨情仇的电影《风中奇缘》,其主题曲中动情地唱道:“Have you a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in moon?”北极狼在感情上绝对忠诚。如果配偶一方死去,存留的一方常常是居鳏守寡,如果不遇到单身的异性,就自己独处,甚至从此不“娶”,孤老终身,狼的这种忠诚让人汗颜,自愧弗如。甚至由此衍生出一个传说,都让人觉得可信。狼的妻子是一位神的女儿,她私自下凡,与狼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这段婚姻不被神所喜,神的女儿被迫与狼分离。临别前,她告诉狼:“月圆之夜,我将再与你重逢。”于是每当月圆,狼便如约而至,期待与妻子重见,然而满心期许却只换来一腔失望,无限伤心的狼望月而嚎,质问上天这未践的誓约。狼仍不死心,每逢圆月夜,必面月而嚎,至死方休。
“天寒地冻,问谁饲狼?”远去的,是那些有狼的场景,那些在黑夜中出现,闪着幽绿眸光的狼。它们曾与黑夜混为一体,它们在黑夜中喘息,在黑夜中窥伺你,渴念你,犹如魔鬼的仆役。鲁迅的《铸剑》中有狼、那些狼“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甚至对同类都是毫不留情,其实这已不是狼,这是人,拨着狼皮的人。
记得是俄罗斯森林中的小屋,小屋中隐约的烛光,日瓦戈在写诗,两只可爱的狼寻光而来,在小木屋外徘徊,嚎叫,拉拉竟把它们当成了狗。那是很温暖的一幕,一路读来,那两只狼也越发变得可爱,它们的眸光点缀了那片冰雪覆盖的森林,与小屋中的灯光相映。
或许,在纸上掠下的寸土都要以实际中千万倍的疆域作为代价,这便是人的行事准则。当狼在书中或电影中的形象愈加明显时,我们周围已不见了狼的踪影。当人的理性之光将其栖身的黑夜都照彻时,狼就只能逃向更远的去处,甚至无路可去。电影《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与狼共舞的场景让人唏嘘不已,但当那声枪响之后,狼瘸着腿依依不舍而去时,我们心底最后的一丝希望都彻底破碎了。
著名作家黑塞在《荒原狼》中曾分析了人身上潜藏的狼性,正是这狼性引导人们在内心的黑夜中倔强前行,不断去挖掘灵魂深处对自由与野性的渴望和呼唤。而我们在把狼逼得无路可走时,是不是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我们渴望光明的同时不也在希冀对黑夜的保留?我们渴望一只狼在黑夜中守候,即便孤独、绝望,在荒原上流浪;我们渴望听到狼向月的长嚎,即便那是一曲悲哀的离歌……
如今,全球只有约一万只的北极狼存活,它们被列为了二级濒危动物。北极狼的命运如同人们在长夜的辗转,天亮之后,狼性消逝,伤痛不在,同时,黑夜不再来。
在全球黑夜最长的地区,铺天的冰雪好像已让冥界僵死。但有一群雪白的狼族,穿梭于冰雪散发的冷光之中。寒冷在它们的齿间滑动,凝结成种骤然紧缩的温度。在极光映照的雪原上,白狼用比雪夜更白的质地,犹如雪地之盐。
白狼的学名叫北极狼。它一身白毛,让它平添许多尊贵。在极地幻化的极光下,一只白狼奔驰在千里冰原,成为了冰雪的姊妹,继而停下,警惕地看着四周,发出低低的嚎叫,在广阔的荒原上弥散孤独的丝绸。
既然北极狼如此忧雅,那为何没有像北极狐那样,获得“银狐”的称誉?毕竟在修辞学中,“银”代表了对美好事物的赞誉,但“狼”字从“良”,就已经代表了修长、美好的意思。有学者还指出,“狼”从“稂”而来,是指一种像狼尾的草。动物与草本的合一,造就了狼的孤独与缄默美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就出现了白狼的身影。《竹书纪年》记载:“成汤时,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艺文类聚》解释为:“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则见。”显然白狼已是达到了凤凰、麒麟的级别,受尽众人顶礼膜拜。晋时的郭璞在《山海经图赞》里称颂道:“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商。”这种出现在神话中的“白狼”显然是古时人民对既有灰狼印象的一种颠覆,更多存在于人们的想象。
当人们认识到生活在极地的北极狼,才发现白狼果真是灰色林狼的变种。它们的产生也许源于一次悲壮的迁徙,它们的祖先厌倦了被人类追捕、杀戮以及仇恨,索性避开人群,去到人迹罕至的极寒地带,为此它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的狼冻毙,存活下来的狼群也忍受着饥寒,努力在这严酷环境下艰难地存活下去。它们如同保持了古老情操的贵族,在这最后的领地内维持着狼群隐忍、克制、坚持的最后准则。
它们过着群居生活,通常是10~20只组成个种群,由一只雄性和只雌性共同领导,领头的雄狼拥有绝对的权威。一旦捕到猎物,领头狼必须先吃,然后再按身份地位依次排列。整个狼群等级分明,但他们对于幼狼又极度关切,领头狼在食物匮乏的时候都会把本应自己先吃的食物给幼狼先吃,尽最大努力保障一个群体未来的强势。
北极狼在这“世外桃源”似乎褪尽戾气,犹如绅士般谦恭有礼,它们从不主动攻击人类,甚至都不过多猎杀驯鹿。在北极地区,它们和爱斯基摩人和平相处。每当考察队直升机飞来北极冰原时,它们便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举头仰望,就像迎接领导的葵花。面对难得见到的人类,它们充满了困惑和好奇,但又绝对地友好:它们往往会顺从地让科学家们拍照。可即便如此,让出大片疆域的北极狼也仍然无法摆脱人类的威胁,污染、偷猎让它们的数量骤减。
人类猎捕北极狼的方式是极其残忍的,他们把沾着鲜血的尖刀直埋在冰雪里,上面再盖上雪,北极狼循着血腥味而来,用自己的舌头舔开冰雪,舔食刀子上的血迹,当它舔到刀尖时,自己的舌头也被割破,然而舌头早已冻得麻木,只有嗅觉告诉它,血腥味更浓了,于是它继续在刀尖上舔,自己的血也越流越多,最终,流血过多的狼倒在冰血里,成为人类的猎物。道德家们用这则故事来警告人们:别人利用的是你的欲望,使自己倒下的是自己的贪婪。其实,在动物面前,人的贪婪比雪下的刀刃还要凶险。
1842年,纽芬兰地方政府为追捕纽芬兰白狼的猫人设立了奖金。1911年,它们成为北美洲灰狼许多亚种中第一个灭绝的亚种……
如今,每年仍大约有数百头北极狼遭到捕杀。这狼群中的贵族,竟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黑夜不再
在印象中,狼算是最悲情的动物。那月下的仰天长啸,恐怕是多数人能够想到的苍凉场景。寒月夜,一只狼攀上山崖,面朝着金黄圆月,垂首运力,然后扬头向天,双眼紧闭,呜咽,咆哮,狂叫,最后是无尽的哀鸣,令人闻之肝肠寸断。
然而,狼的孤寂,狼的悲怆,又有多少人去在意?到底狼的心里有多少辛酸凄楚,以致用如此凄绝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平?一部反映外来殖民者与印第安土著爱恨情仇的电影《风中奇缘》,其主题曲中动情地唱道:“Have you a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in moon?”北极狼在感情上绝对忠诚。如果配偶一方死去,存留的一方常常是居鳏守寡,如果不遇到单身的异性,就自己独处,甚至从此不“娶”,孤老终身,狼的这种忠诚让人汗颜,自愧弗如。甚至由此衍生出一个传说,都让人觉得可信。狼的妻子是一位神的女儿,她私自下凡,与狼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这段婚姻不被神所喜,神的女儿被迫与狼分离。临别前,她告诉狼:“月圆之夜,我将再与你重逢。”于是每当月圆,狼便如约而至,期待与妻子重见,然而满心期许却只换来一腔失望,无限伤心的狼望月而嚎,质问上天这未践的誓约。狼仍不死心,每逢圆月夜,必面月而嚎,至死方休。
“天寒地冻,问谁饲狼?”远去的,是那些有狼的场景,那些在黑夜中出现,闪着幽绿眸光的狼。它们曾与黑夜混为一体,它们在黑夜中喘息,在黑夜中窥伺你,渴念你,犹如魔鬼的仆役。鲁迅的《铸剑》中有狼、那些狼“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甚至对同类都是毫不留情,其实这已不是狼,这是人,拨着狼皮的人。
记得是俄罗斯森林中的小屋,小屋中隐约的烛光,日瓦戈在写诗,两只可爱的狼寻光而来,在小木屋外徘徊,嚎叫,拉拉竟把它们当成了狗。那是很温暖的一幕,一路读来,那两只狼也越发变得可爱,它们的眸光点缀了那片冰雪覆盖的森林,与小屋中的灯光相映。
或许,在纸上掠下的寸土都要以实际中千万倍的疆域作为代价,这便是人的行事准则。当狼在书中或电影中的形象愈加明显时,我们周围已不见了狼的踪影。当人的理性之光将其栖身的黑夜都照彻时,狼就只能逃向更远的去处,甚至无路可去。电影《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与狼共舞的场景让人唏嘘不已,但当那声枪响之后,狼瘸着腿依依不舍而去时,我们心底最后的一丝希望都彻底破碎了。
著名作家黑塞在《荒原狼》中曾分析了人身上潜藏的狼性,正是这狼性引导人们在内心的黑夜中倔强前行,不断去挖掘灵魂深处对自由与野性的渴望和呼唤。而我们在把狼逼得无路可走时,是不是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我们渴望光明的同时不也在希冀对黑夜的保留?我们渴望一只狼在黑夜中守候,即便孤独、绝望,在荒原上流浪;我们渴望听到狼向月的长嚎,即便那是一曲悲哀的离歌……
如今,全球只有约一万只的北极狼存活,它们被列为了二级濒危动物。北极狼的命运如同人们在长夜的辗转,天亮之后,狼性消逝,伤痛不在,同时,黑夜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