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它强调要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使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从而爱上习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意体验 教材 体验 创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03
“吴老师把自己对教材创意习作的独特见解娓娓道来,浅易中透露智慧,平实中蕴含深刻,既有效地解决了习作教学中的‘功能性’问题,又致力于‘过程性’问题的解决,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
近几年,我一直在实践并探索“创意体验”作文教 学。它结合现有的教学材料,强化学生的切身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表达,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意习作。“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为此,我主张作文教学要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
具体来说,体验是基石,创意是目标。“体验”是一个关键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作文教学回归常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读书破万卷”者不计其数,而能“下笔如有神”又有多少?我想这除了“为何读”的问题外,还有“怎么读”的讲究。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主体体验的阅读,往往如蜻蜓点水,阅读者的收获甚微。契合目的的阅读,必定是强调主体体验的阅读。以读促写不仅强调读的体验性,同时强调写的体验性。
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读写实践,落实体验活动呢?这需要教师进行创意的规划和设计——有效的方法很多,但并不先验地存在着,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并选择运用。“创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重点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合理地开发教材资源,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
一、用理念来指导实践探索
(一)基于表达多元策略的设计教学
内容:《乌鸦喝水》,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三、四年级。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森林举行一次喝水比赛。老虎大王宣布:河马、水牛、乌鸦晋级最后一轮的比赛,比赛由森林体育频道全程直播,画眉、百灵担任解说员。
比赛规则:可以使用任何工具,但不能拿起瓶子或者打破瓶子。
发挥想象,乌鸦会采用什么方式喝水呢?其结果如何?请结合情景改编《乌鸦喝水》。
(1)基于“表达方式”的创意设计。
①这是依照顺序排列的四幅图,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故事?
(学生按照图①到图④的方式叙述。教师总结这是按照顺序的叙述方式)
②除了按照顺序的叙述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叙述方式?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把图④放在开头是一种倒叙方式)
③如果把图②或者图③放在开头,行吗?(明确插叙的叙述方式,指出插叙不能做文章的开头)
④依据倒叙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 (选出典型习作讲评,提出修改意见)
(2)基于“表达视角”的创意设计。
①刚才大家都是站在“乌鸦”的角度去写的。能否站在其他动物的视角去写呢?
(师生交流。可以站在主持者老虎的角度去写,也可以站在参赛者河马、水牛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解说者画眉、百灵的角度来写)
②选定其中一个角色展开习作。(遴选典型习作讲评,提出修改意见)
(3)基于“表达方式”与“表达视角”的融合.
①“表达方式”有顺序和倒叙,“表达视角”分为主持者、参赛者、解说者。实现融合的可能性有:
表达方式 表达视角
A.顺序。 A.主持者:老虎。
B.倒叙。 B.参赛者:河马、水牛、乌鸦。
C.解说者:画眉、百灵。
②可能有的方式分为:
A.顺序 主持者、顺序 参赛者、顺序 解说者。
B.倒叙 主持者、倒叙 参赛者、倒叙 解说者。
围绕表达多元策略的建构,在教学中分层实施,逐步落实;同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表达策略的学习和巩固,还要对素材本身多动脑筋。如,有的学生展开联想,颠覆乌鸦传统的聪慧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守旧、呆板的形象——“比赛刚开始,老虎大王就宣布水牛获得冠军,原来水牛用的吸管,而乌鸦还在衔石子……”有的学生能够联系现代生活,成功借鉴了“中国好声音”的主持风格:“下面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森林好声音’画眉姐姐,百灵妹妹来给大家做现场报道。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画眉,我是百灵……”
总的来说,表达多元策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以《乌鸦喝水》为写作抓手,展开了非凡的想象。这样,沟通了现实与想象的奇妙联系,促进学生表达语言的鲜活性、新颖性。 (二)基于精深阅读的视角变换教学
内容:《破耳朵兔子》,节选自《新语文读本》(第六卷),作者是加拿大的汤·西顿。
适用年级:三年级。
教学思考:精深阅读突出阅读的层次性与深度性。师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品读、深层体验,能够发现文本所隐含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运用不同策略进行整合、补充,这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素材。
经过精读《破耳朵兔子》,我们可以发现文本所隐含的几个明显信息:通过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人物众多,有兔娃娃、兔妈妈、大黑蛇等;侧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这些隐含信息成为言语实践的必备要素。基于对文本特点的审视,我设计并实施一次作文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
首先,设计精深阅读的训练层次,改变人称进行叙述。
第一种变换:站在“兔娃娃”的角度,将“兔娃娃”变换为“我”;
第二种变换:站在“兔妈妈”的角度,将“兔妈妈”变换成“我”;
第三种变换: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将“大黑蛇”变换成“我”。
其次,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读,其内心感受会截然不同。不少学生认为,站在“小兔子”的角度去读,让人揪心;站在“兔妈妈”的角度去读,令人焦急;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去读,感受到残忍。
这样的“变脸”训练,不仅使学生不断地克服因人称变化所带来的表达困扰,还使他们身临其境读佳作,感同身受写妙文。
(三)基于环节贯穿的“演·写·评·改”教学
“演·写·评·改”的板块式教学是基于教材本身特点的二次开发。我们把“演·写·评·改”看做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课堂可能被一个或者几个环节所贯穿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即整堂课的教学可能是 “演·写·评·改” “演·写·评·改” ……的教学模式。
如,苏教版的《小鹰学飞》一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小鹰和鹰妈妈的三次对话来推进故事发展。每一次对话,都可以看做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演·写·评·改”的方法展开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演”。设置情景,配置道具,学生依次表演小鹰的三次学飞。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一次小鹰是怎么飞的,又说了什么。
2. “写”。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写下来,特别注意表演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这里的“写”,就是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起写进去。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的具体要点。
3. “评”。当学生把《小鹰学飞》的第一个环节写好后,就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评: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够好。在“评”的时候,既要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习作,又要求教师能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4. “改”。“改”就在建立在“评”的基础上的修改。这一步要求学生能把刚刚听到的修改意见及时在习作中落实,对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外化。
当然,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这样实施的,但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有所取舍,这样才能让课堂收放自如。
(四)基于类文建构的整合习作教学
内容:《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三篇课文整合建构。
适用年级:五年级。
类文整合是指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把几篇在结构、文路、语言、意境上相似或相近文章整合在一起,提炼其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服务于作文教学。这样的类文整合,可以为学生梳理出多彩的习作生成点。以“我眼中的‘月’为主题”来开展整合习作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选定、整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三篇课文,找出描写“月”的相关词句。
2.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营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并说出三篇文章在描写“月”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创设情景,搭建支架。通过视频、音频等再现情景,并借助以上积累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感受别样的月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进去。
实施类文整合策略,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读得细致,找得准确,即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摘选出符合类文主题的词语和句段;二是要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即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使他们探究描写对象的异同之处; 三是要搭建支架,激发想象。通过对类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素材进行写作,这样就能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二、用实践探索来丰富理念
(一)教材创意习作是一座桥,用创意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联系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如,《乌鸦喝水》创意习作教学一课,通过解读好文本内容,调整好思路,展开创意思考,并巧妙使用文本进行习作。从教材中找到了“创意表达方式”和“变换叙述视角”等训练点来沟通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这样让学生产生惊奇,并不断领悟,从而体会成功的快乐。只有表达的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高度契合,学生才会全情投入、全程参与。一个小小的创意,把教材和习作训练联系了起来,既有明确的习作“话题”,又有特定的“读者”和“目的”;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体验了习作的乐趣。
(二)教材创意习作是一盏灯,用体验点亮习作智慧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生活。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就应关注学生读书和生活的真实体验。创意教材作文教学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石,用体验点亮学生创作智慧的火花。《破耳朵兔子》请学生从“我”的角度读故事,并说说自己感受。这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出了真情实感。当然,面对有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轻松愉快的写作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情动”“思远”“辞发”。《小鹰学飞》的创意习作,采用“演·写·评·改”的策略,突破了学生表达的瓶颈,让学生喜欢写、会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写出了富有生命气息,充满童真、童趣和灵气的精彩文章,才会点亮学生创作智慧的火花。
(三)教材创意习作是一口泉,用创新为习作引出活水
每一种创意表达的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美妙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就像一口泉的泉眼,内容就像泉水。堵住泉眼,泉水自然无法外涌。因此,找到并释放泉眼,泉水就会汩汩流出。好的内容加上好的形式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找到读写训练的点,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自然就会有强烈的倾吐和表达的欲望。《小鹰学飞》中的“演·写·评·改”环节指导、类文整合习作教学,都是着力为学生营造敢想、敢说的场景空间和心理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意思维的资源、形式和时间,同时还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上的支撑。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非常愿意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把“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作为自己的习作追求,习作的兴致自然会高涨起来。
总的来说,在开发并实践了一个个简单的课例之后,我对创意体验作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渐从困惑走向自信、从肤浅走向深刻。我坚信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的习作教学理念,是贴近儿童心灵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是愉悦学生身心的。我也坚信,学生的生命,也因这创意教材习作而更加丰实。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意体验 教材 体验 创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03
“吴老师把自己对教材创意习作的独特见解娓娓道来,浅易中透露智慧,平实中蕴含深刻,既有效地解决了习作教学中的‘功能性’问题,又致力于‘过程性’问题的解决,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
近几年,我一直在实践并探索“创意体验”作文教 学。它结合现有的教学材料,强化学生的切身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表达,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意习作。“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为此,我主张作文教学要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
具体来说,体验是基石,创意是目标。“体验”是一个关键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作文教学回归常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读书破万卷”者不计其数,而能“下笔如有神”又有多少?我想这除了“为何读”的问题外,还有“怎么读”的讲究。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主体体验的阅读,往往如蜻蜓点水,阅读者的收获甚微。契合目的的阅读,必定是强调主体体验的阅读。以读促写不仅强调读的体验性,同时强调写的体验性。
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读写实践,落实体验活动呢?这需要教师进行创意的规划和设计——有效的方法很多,但并不先验地存在着,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并选择运用。“创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重点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合理地开发教材资源,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
一、用理念来指导实践探索
(一)基于表达多元策略的设计教学
内容:《乌鸦喝水》,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三、四年级。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森林举行一次喝水比赛。老虎大王宣布:河马、水牛、乌鸦晋级最后一轮的比赛,比赛由森林体育频道全程直播,画眉、百灵担任解说员。
比赛规则:可以使用任何工具,但不能拿起瓶子或者打破瓶子。
发挥想象,乌鸦会采用什么方式喝水呢?其结果如何?请结合情景改编《乌鸦喝水》。
(1)基于“表达方式”的创意设计。
①这是依照顺序排列的四幅图,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故事?
(学生按照图①到图④的方式叙述。教师总结这是按照顺序的叙述方式)
②除了按照顺序的叙述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叙述方式?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把图④放在开头是一种倒叙方式)
③如果把图②或者图③放在开头,行吗?(明确插叙的叙述方式,指出插叙不能做文章的开头)
④依据倒叙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 (选出典型习作讲评,提出修改意见)
(2)基于“表达视角”的创意设计。
①刚才大家都是站在“乌鸦”的角度去写的。能否站在其他动物的视角去写呢?
(师生交流。可以站在主持者老虎的角度去写,也可以站在参赛者河马、水牛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解说者画眉、百灵的角度来写)
②选定其中一个角色展开习作。(遴选典型习作讲评,提出修改意见)
(3)基于“表达方式”与“表达视角”的融合.
①“表达方式”有顺序和倒叙,“表达视角”分为主持者、参赛者、解说者。实现融合的可能性有:
表达方式 表达视角
A.顺序。 A.主持者:老虎。
B.倒叙。 B.参赛者:河马、水牛、乌鸦。
C.解说者:画眉、百灵。
②可能有的方式分为:
A.顺序 主持者、顺序 参赛者、顺序 解说者。
B.倒叙 主持者、倒叙 参赛者、倒叙 解说者。
围绕表达多元策略的建构,在教学中分层实施,逐步落实;同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表达策略的学习和巩固,还要对素材本身多动脑筋。如,有的学生展开联想,颠覆乌鸦传统的聪慧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守旧、呆板的形象——“比赛刚开始,老虎大王就宣布水牛获得冠军,原来水牛用的吸管,而乌鸦还在衔石子……”有的学生能够联系现代生活,成功借鉴了“中国好声音”的主持风格:“下面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森林好声音’画眉姐姐,百灵妹妹来给大家做现场报道。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画眉,我是百灵……”
总的来说,表达多元策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以《乌鸦喝水》为写作抓手,展开了非凡的想象。这样,沟通了现实与想象的奇妙联系,促进学生表达语言的鲜活性、新颖性。 (二)基于精深阅读的视角变换教学
内容:《破耳朵兔子》,节选自《新语文读本》(第六卷),作者是加拿大的汤·西顿。
适用年级:三年级。
教学思考:精深阅读突出阅读的层次性与深度性。师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品读、深层体验,能够发现文本所隐含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运用不同策略进行整合、补充,这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素材。
经过精读《破耳朵兔子》,我们可以发现文本所隐含的几个明显信息:通过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人物众多,有兔娃娃、兔妈妈、大黑蛇等;侧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这些隐含信息成为言语实践的必备要素。基于对文本特点的审视,我设计并实施一次作文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
首先,设计精深阅读的训练层次,改变人称进行叙述。
第一种变换:站在“兔娃娃”的角度,将“兔娃娃”变换为“我”;
第二种变换:站在“兔妈妈”的角度,将“兔妈妈”变换成“我”;
第三种变换: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将“大黑蛇”变换成“我”。
其次,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读,其内心感受会截然不同。不少学生认为,站在“小兔子”的角度去读,让人揪心;站在“兔妈妈”的角度去读,令人焦急;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去读,感受到残忍。
这样的“变脸”训练,不仅使学生不断地克服因人称变化所带来的表达困扰,还使他们身临其境读佳作,感同身受写妙文。
(三)基于环节贯穿的“演·写·评·改”教学
“演·写·评·改”的板块式教学是基于教材本身特点的二次开发。我们把“演·写·评·改”看做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课堂可能被一个或者几个环节所贯穿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即整堂课的教学可能是 “演·写·评·改” “演·写·评·改” ……的教学模式。
如,苏教版的《小鹰学飞》一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小鹰和鹰妈妈的三次对话来推进故事发展。每一次对话,都可以看做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演·写·评·改”的方法展开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演”。设置情景,配置道具,学生依次表演小鹰的三次学飞。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一次小鹰是怎么飞的,又说了什么。
2. “写”。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写下来,特别注意表演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这里的“写”,就是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起写进去。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的具体要点。
3. “评”。当学生把《小鹰学飞》的第一个环节写好后,就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评: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够好。在“评”的时候,既要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习作,又要求教师能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4. “改”。“改”就在建立在“评”的基础上的修改。这一步要求学生能把刚刚听到的修改意见及时在习作中落实,对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外化。
当然,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这样实施的,但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有所取舍,这样才能让课堂收放自如。
(四)基于类文建构的整合习作教学
内容:《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三篇课文整合建构。
适用年级:五年级。
类文整合是指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把几篇在结构、文路、语言、意境上相似或相近文章整合在一起,提炼其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服务于作文教学。这样的类文整合,可以为学生梳理出多彩的习作生成点。以“我眼中的‘月’为主题”来开展整合习作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选定、整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三篇课文,找出描写“月”的相关词句。
2.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营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并说出三篇文章在描写“月”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创设情景,搭建支架。通过视频、音频等再现情景,并借助以上积累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感受别样的月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进去。
实施类文整合策略,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读得细致,找得准确,即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摘选出符合类文主题的词语和句段;二是要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即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使他们探究描写对象的异同之处; 三是要搭建支架,激发想象。通过对类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素材进行写作,这样就能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二、用实践探索来丰富理念
(一)教材创意习作是一座桥,用创意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联系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如,《乌鸦喝水》创意习作教学一课,通过解读好文本内容,调整好思路,展开创意思考,并巧妙使用文本进行习作。从教材中找到了“创意表达方式”和“变换叙述视角”等训练点来沟通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这样让学生产生惊奇,并不断领悟,从而体会成功的快乐。只有表达的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高度契合,学生才会全情投入、全程参与。一个小小的创意,把教材和习作训练联系了起来,既有明确的习作“话题”,又有特定的“读者”和“目的”;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体验了习作的乐趣。
(二)教材创意习作是一盏灯,用体验点亮习作智慧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生活。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就应关注学生读书和生活的真实体验。创意教材作文教学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石,用体验点亮学生创作智慧的火花。《破耳朵兔子》请学生从“我”的角度读故事,并说说自己感受。这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出了真情实感。当然,面对有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轻松愉快的写作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情动”“思远”“辞发”。《小鹰学飞》的创意习作,采用“演·写·评·改”的策略,突破了学生表达的瓶颈,让学生喜欢写、会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写出了富有生命气息,充满童真、童趣和灵气的精彩文章,才会点亮学生创作智慧的火花。
(三)教材创意习作是一口泉,用创新为习作引出活水
每一种创意表达的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美妙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就像一口泉的泉眼,内容就像泉水。堵住泉眼,泉水自然无法外涌。因此,找到并释放泉眼,泉水就会汩汩流出。好的内容加上好的形式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找到读写训练的点,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自然就会有强烈的倾吐和表达的欲望。《小鹰学飞》中的“演·写·评·改”环节指导、类文整合习作教学,都是着力为学生营造敢想、敢说的场景空间和心理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意思维的资源、形式和时间,同时还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上的支撑。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非常愿意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把“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作为自己的习作追求,习作的兴致自然会高涨起来。
总的来说,在开发并实践了一个个简单的课例之后,我对创意体验作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渐从困惑走向自信、从肤浅走向深刻。我坚信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的习作教学理念,是贴近儿童心灵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是愉悦学生身心的。我也坚信,学生的生命,也因这创意教材习作而更加丰实。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