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塘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116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塘早时的村名叫旱塘。
  明嘉靖三十年(1551),汉塘村附近的雅士岭(瓦屎岭)、上川岭、柜头岭三个形状似螃蟹的山岭,夹着一个干旱的水塘,因此该村被叫作“旱塘村”。村民每年盼水如盼油,这是长期系在村民心中的结。有位风水先生建议,将旱塘改汉塘,汉与旱同音,塘是水塘可养蟹养鱼。说也奇怪,旱塘自改“汉塘”后就很少缺水了。如今,汉塘围水资源丰富,周边还有江山水库、石坑水库、大板山水库等,农作物旱涝保收。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村民世代勤耕勤种,邻里和睦,民风淳朴,世代平安。
  汉塘人最引为骄傲的是他们前辈的“七姓圈城”。
  七姓人居住的汉塘围,原来没有围。当时各姓氏族人分散居住且人丁稀少,常遭匪患骚乱抢劫。为防贼人入侵,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汉塘约保甲长樊君索、副保甲长杨宏熙发起并主持建汉塘围城墙,称“圈城”。庚申岁八月初一甲子日丑时开始兴工动土建造汉塘围。在圈城过程中,发现地方太大,人丁还是不足,便又邀请芩、谢两姓进围居住,组成五姓合围的汉塘围,后来又有郑姓、汪姓人加入;郑姓人后来去了香港,又加入了熊姓人,形成了“七姓圈城”。
  圈城完成后,智慧的汉塘人将东岭群山的山溝引流作护城河。河水深三米多,河下面放老竹络,河边种竹刺锋利的簕竹,城墙砌石条、糯米踵墙,坚固,防范好。艰苦的工作完成了,这气派的护城河,河水缓缓绕村而过,似一条温柔的母亲河,把汉塘古村紧紧地拥抱在怀里,慈祥、安静。
  最早在汉塘村居住的有李、杨、樊三姓人,属名门望族,后来加入芩、谢、汪、熊等形成了“七姓圈城”。
  他们村的杨俊如,自小聪明。一天,他和朋友到赤石热水洞游玩,被当地的地痞流氓欺负,杨俊如和伙伴们年轻气盛,便同他们打起来。对打中,对方一个烂仔被他们失手打死。见出了事,杨俊如他们赶紧跑回汉塘围家中。谁知对方死者家属及赤石人带着一大帮人将汉塘村围住,口口声声要偿命!汉塘围族长赶紧作揖,请罪道歉请饭等一律没用,事情紧急!村中老者只得出面跟他们谈判,他们提的要求很苛刻,赔偿三担白银,否则,叫杨俊如抵命。三担白银?这在当时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但又不能眼看杨俊如被他们拉去偿命。汉塘族头只好无奈地暂时答应他们的条件。可村子怎么也凑不齐这三担白银,最后老者商议:砍树换钱!
  说到砍树,汉塘围人的心都要碎了,那山上的百年大树,怎能砍啊!那是汉塘围人的命根子呀!但不砍树又有什么法子?树总没有人命紧要吧!就这样,村中大树小树全被砍光,千辛万苦凑足三担白银赔给死者家。村里没了树,造成水土流失,汉塘人处于贫困中。
  艰难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杨俊如牙一咬,带领儿子杨昇、杨国欢、杨耀及孙子杨焕清、杨焕文、杨焕章共六个子孙参加了革命。1890 年出生的杨俊如,曾在惠(阳)宝(安)抗日游击队任职,曾任东江纵队第七支队中队长,1945 年建立吉隆乡民主政权时任乡长,参加重建武装工作,协助党组织在稔平地区组建自卫队,并以平山、吉隆、铁涌、白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他曾在广州部队工作,后回吉隆区人民政府任区长,1978 年离休,享受副处级政治待遇,1983 年9 月逝世。
  杨俊如的一生充满传奇,据说他在广州部队任职时,偶尔,有汉塘人去广州找他,他只要一听是汉塘人,就十分高兴十分热情地接待他们,汉塘人带来家乡特产给他,他一概不收。是啊!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杨俊如一直都在感恩汉塘人!
  “ 耕读传家”是汉塘人的传统美德。1796 年,汉塘人筹资建此私塾学校,校名“吐凤轩”,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汉塘学校。当年组织圈城的牵头人杨宏熙,圈城完成后,接受大家建议,建学校,让汉塘人的小孩儿有书读。建校时,需要去平海圩买杉桁。买杉桁是一件苦差事,杨宏熙正想着该派谁去,他16 岁的儿子杨益隆主动请求前往。看儿子决心坚定,便同意他前往购买。
  木材市场老板正在忙,见这个年纪不大,个子矮小的客人来买杉桁,不屑一顾地说,任你拣,都一样便宜给你。杨益隆听了心里暗自欢喜。挑拣时老板根本不去注意他。只见他悄悄地把私章放在手袖里,每挑拣好一条杉桁,就用刀将杉尾削平盖上他的私章。他专拣大条的杉桁,一直忙到下午总算是挑拣完了。老板一看,吓了一大跳,他挑的都是优质杉桁,心里就痛起来,可刚才自己说了“任你拣,都一样便宜给你”,只好打碎牙往肚里吞。杨益隆对老板说,这些杉桁我都拣好了,运货时,我要见到有我印章的才付钱。运杉桁时,满满两大车,老板心里暗暗叫苦。杨益隆平海智买杉桁的故事一直成汉塘人的美传。
  悠悠护城河,承载了汉塘人在艰苦岁月中太多的苦难,记述了汉塘人的欢乐、痛苦。其中一段令人特别伤心。
  康熙末年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挂,月光如水。老榕树上的老鸦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杨家75 岁的长老过身了。风俗规定,75 岁到89 岁过身的老者,要为他做斋五日五夜。孝子孝孙上完孝,还要在祠堂守孝五日五夜,这期间不能离开祠堂,直至出殡后才能回家。夜已经很晚,来帮忙的乡亲们都回去了,祠堂只留下轮流值班打斋的和尚陪丧家。经过打斋的折腾大家都疲惫不堪,大多数人昏昏睡去。逝者年轻的孙媳妇刚生完孩子,孩子也抱到祠堂来守孝。下半夜,正睡着的孙媳妇突然被孩子的哭闹声吵醒,她发现孩子正在蹬她大腿,自己裤子也被退到大腿,值班打斋的和尚正在看着自己。原来过去妇女穿的包头裤是没用带子扎裤头的,她儿子不知是饿了还是憋尿醒来,就乱踢乱抓,结果把母亲的包头裤踢开,使母亲裸露下身,让值夜班的打斋和尚看傻了眼。这孙媳妇顿时羞愧万分,她把孩子丢给其他亲戚后,就哭叫着直往大门跑去,一直跑到护城河连停都没停就直接跳下去,一命呜呼。家人还没回过神儿来,杨家孙媳妇就没了,一个年轻的刚当母亲的女人就这样没了!那晚,杨姓人哭成一团,哭老的更是哭少的!祠堂门前的清水塘记住了这悲惨的一幕。这一悲剧震撼了一族人,杨氏宗族头人非常气愤,他大声果断地宣布:以后不管什么人过身,葬礼一律不做斋,当天过身第二天出殡,让老人入土为安。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说真的,我真想为这个杨氏宗族头人的大胆决定而大叫一声:好!   清水塘边的东门楼内供奉关帝圣君及众神像。逢年过节这里都一派繁忙,三牲、五牲祭拜众神。村民们上香、点烛、摆好祭品,要祭拜所有的神灵。其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要算年初二、初三的舞龙、三月三的玄天上帝诞,这两天也是汉塘围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摆上帝诞神生宴,村子充满了喜庆、欢乐、祥和气氛。
  杨志方和李火带为我们介绍了民俗活动的情况,并热情邀请我们在2020 年春节亲临现场观看舞龙盛况。殊不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些活动都不得不取消了。
  汉塘围属吉隆镇辖,吉隆镇是著名的舞龙之乡。各村、各社区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都要举行舞龙活动,至今已传承400 多年,当地还传唱着“正月十五惊雷响,祥龙飞降吉隆上”的童谣。
  吉隆镇2008 年被评为广东省“舞龙之乡”,2015 年年底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塘村年初二舞龙有别于各村,是因为汉塘祖上有个古老的传说。
  清道光年间,据说户部侍郎叶梦龙在梦中听见张飞叫他二哥,叶梦龙才知道自己是关羽转世。道光十二年(1832),叶梦龙病逝这天,道光皇帝一连几天都在做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叫他要关照二弟(即叶梦龙)。道光皇帝通过国师知道自己是刘备转世,于是念前世结义之缘,下旨在广东境内建造十万座“叶公墓”,这“叶公墓”有两座落在吉隆,一座落在平政村的大锣岭,一座落在汉塘围的大岭山。大锣岭已落葬,可汉塘围还没落葬。汉塘围的风水先生认为,这大岭山是本村的龙脉之“龙穴”,如在此建“叶公墓”,本村风水必遭破坏,村民无法在此居住,但皇命不可违,怎么办?风水师献策,既能阻止“叶公墓”下葬,又不会违背皇命。他如此这般地向汉塘人说了,大家依计行事。
  年初二上午,风水师先带领大家到大岭山的“龙穴”请龙神。点上大烛大香,一时间香火缭绕,请神师傅诚心朝拜上苍:天灵灵,地灵灵,弟子焚香请龙神。请来天龙、地龙、真龙、旺龙、四富龙、六合龙、八贵龙,金木水火土一切兴旺诸龙,直灌本乡。灌得家家清吉,户户安康;灌得家家添丁口,户户进横财;灌得老者添福寿,少者步步高升,户户金玉满堂;灌得经商者一本万利,耕者积谷千仓,医者接手生香,读书者名标金榜;龙神龙气扶持保全体村民,出门者脚踏四方,方方吉利,多逢贵人扶持,大吉大利。
  “龙神”“听罢”吉言好语即大喜。待晚上七点三十分,村民悄悄地准备好了草龙、鞭炮等,三声镦炮响后,齐声高喊“走起”,两条草龙跃起即向汉塘围北城门飞奔而入。村人抢在“叶公墓”下葬前,将龙神夺走了。建造“叶公墓”的风水师见龙神已被夺走,深知此墓已没有“下葬”的意义,又不能给本村村民定罪,就放弃了“叶公墓”的下葬。现在汉塘围后山大岭山的大王殿右上角约一百米处有没落葬的“叶公墓”旧址,是一座约20 平方米的荒废墓地遗址,有踵墙的痕迹。以后,汉塘村每年的年初二、初三都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众乡民共祝贺新年,祈盼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平安年。
  与春节有关的除了舞龙,还有元宵节的花灯。汉塘村历来的风俗,每年,凡上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正月十三这天都要在祖祠挂花灯,在神坛前上香禀告祖先,家里还要摆添灯酒宴客。元宵节吊的笼喜灯的风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贞观年是盛世之年,那时在每年元宵节的晚上都会有花灯。据传说有一年元宵节,薛刚因醉酒大闹花灯,他这一闹,踢死太子,惊动皇上。民间云: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富人一盏灯,大仓一粒谷,穷人一盏灯,父子相抱哭,风流太守知未知?许多欢喜许多悲。汉塘围的八角灯笼,源于明末清初汉塘围的点灯习俗。
  聪明的汉塘人,骨子里流淌着前人的智慧。杨尊来的八角笼喜灯是祖传手艺,他二十多岁就跟父亲学做笼喜灯,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杨尊来说,2000 年那几年,汉塘村做笼喜灯有七八家。现今由于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提高,手工艺渐渐跟不上形势发展,再加上市面纸材缺乏,做灯人已渐渐退出,青年人不愿学,会做笼喜灯的中老年人已寥寥无几。他担心此手艺失傳,决心把做灯的相关技巧和经验传给他的儿子、孙子。但愿他的儿子、孙子能接受他的传承手艺。
  站在古围墙半截城脚边,我感慨万千!悠悠岁月,时过境迁,古围墙没有了,但古榕树还在,汉塘村各姓人家对古村深深的情意还在。
其他文献
从春风攀爬的时光里,我总会想到已故的母亲。  年幼的时候,每当山花烂漫时节,母亲总会领着我来到山冈上,将我拥在怀里,向那条通向山外的小路看去。那是父亲下坑挖煤的山路,也是母亲祈祷父亲安全归来的路。听母亲讲童谣,听啊听,我睡着了。熟悉的影子由远而近,父亲踢踏的脚步声惊醒了我,急不可耐地扑了上去。父亲抱起,又从怀中掏出没有舍得吃的“矿工面包”,我贪婪地啃嚼,特香。  回到家里,阳光从玻璃窗户伸了进来,
期刊
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卧冰饮雪时,总是思念熏腊肉的味道,那可是刺刀上的乡愁。  转业到了地质勘探队,时令大雪,他要尝试做熏腊肉。当时买肉凭票,他每月仅有一斤,只好收集同事的肉票,许诺到时请大伙打“牙祭”。一日清晨,顶着凛冽的寒风,去五里外的黄屯公社食品站买肉,那时货源紧缺,鸡叫头遍就有人排队了。轮到父亲时,却傻了眼,一人最多能买两斤肉,票再多也没用。父亲多少有些沮丧,便垂着头去买大盐、八角、辣椒,可就
期刊
穿越时空阻隔,让思绪游弋到20 多年前的1994 年。  石巖上屋永兴工业区山脚下,有一排用石棉瓦搭建而成的简易工棚。棚子里住着20 来个湖南邵阳的农民工,我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每天重复着同一种工作,扛着偌大的石头,攀越坎坷不平的墙面筑混凝墙。工地巴靠山脚,遇上暴雨天气,泥石流哗啦啦地直泄而下。一顿饭的工夫,新筑的石墙被冲刷得面目狰狞,每遇这种情景,我们只好摇头叹息。  “返工啦!返工!”雨脚刚停,
期刊
1973 年的夏天,因为种种原因,我升初中的名额被人顶替了,三个多星期过去了,我处于无学可上的窘境,心急如焚。  在县城工作的二哥与转学学校的主任是多年的好友,经过一番寒暄,二哥说明来意,他说:“我同意接收你弟弟在初一(1)班上学,但班主任鲍洪流老师不好说话,前天,我介绍一个新生被他拒绝了,你们自己找他说吧。”我们来到初一年级老师办公室,找到了鲍洪流老师,只见他中等身材,脸色赤红,面带微笑,显得平
期刊
父亲喜欢数钱。  有几次,深更半夜,我醒了,看见父亲房间亮着灯,悄悄推门一看,戴着眼镜的父亲,正低头数钱呢。他左手逮钱,右手食指沾了口水,把一张张钱,数了又数,凑够两千块,就用一块绸子做的小包包好。绸子呢,金黄色,就是茶叶和酒的外包装用的,他拿去缝补成小包,平时没在意他缝补起来干啥,原来装钱。  自从买了手机后,父亲半夜三更还是起来,但不是数钱了,而是玩手机。他把手机摁过去摁过来,摁得啪啪响。夜深
期刊
周末的中午,我到一个光顾了20 年的鱼贩子家去买黑鱼。  这家鱼摊儿位于菜市场门口,鱼贩是50 岁出头的小老头儿,20 年的片鱼技术,他早已炉火纯青。他先麻利地剖好鱼,冲刷好鱼鳞和内脏,用干净的抹布搽试干净,他如雕花般的片鱼技艺即将精彩纷呈。一般来说,片鱼前,他会有个仪式,像是给鱼做个短暂的祷告或默哀,接着慢慢地片鱼。那动作轻缓,像是蜻蜓点水,那么慢,慢得串不起光阴的线。好在午后,买鱼的顾客并不多
期刊
江南人喜爱烟雨和干菜,一个叫梅雨,另一个叫梅干菜。  生为江南人,我对梅干菜情有独钟。母亲是制作梅干菜的能手,每逢芥菜收割的季节,她会挑选上好的芥菜,洗净、晾干,然后加盐腌渍。她做的梅干菜,色泽黄亮、香味醇厚,与五花肉做成梅菜肉丸,更是一道美味佳肴。每次遇到餐桌上有梅菜肉丸,饭前我必先问一声母亲:“妈,今天饭煮得多吗?”见我吃得香香的,母亲总是笑得很灿烂。对童年的我而言,梅干菜的香味儿,就是母爱的
期刊
小时候很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老师经常到家里“告状”。每次老师家访走后,我就免不了挨父亲的尺子。父亲不善言辞,所以教育我的方式就是抽尺子。尺子是现成的,就是母亲做裁缝用的直尺,是父亲自己动手做的,竹条磨得光光的,上面的刻度也是父亲一刀一刀刻上去的。小时候家里的玩具都是父亲手工做的,连这把“戒尺”也不例外。  父亲打我是有讲究的。在父亲看来,错误严重的,抽四五下,最多六下;程度轻一点儿的,抽两三下
期刊
岣嵝峰,大云山,或者将军岭,祠堂前,宅院后,或者大源冲,总有古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兀自生长。  对于这里的古树来说,百年就像昨天,千年就是去年。每一年叶生叶落,或者花开花谢,岁月就翻过去一天,年轮就多了一圈儿,日子也就多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留念。  凝望古树,倾听诗经的思念。“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多少痴情男女,多少善男信女,把你当作情的寄托,爱的祭坛,梦的栖枝。  “南方有嘉木,北
期刊
我的老家是一个处在祁连山下的小村庄。说起老家,让我倍感温暖和记忆犹新的就属老家的那方土炕了。  那一方土炕,曾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老家人的愿望和夢想。无论是人生的畅想,还是生活的欢娱。  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从那里诞生,然后在土炕上一天天长大,像大地上的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着。有了土炕的保护,有了土炕提供的温暖,幼小的生命便成长得特别快。土炕似摇篮,在梦乡里我们听到母亲的摇篮曲,看到母亲那张慈祥的脸一次次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