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其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相融入才能让学生亲近老师,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灌输与接收的关系。现代新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习得,通过习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确,“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學活动,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尊重、关怀、信任学生是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罗散塔鲁教授说:“我的实验,证明了老师和学生间有巧妙的交互作用。老师通过说话声音,面部表情,无意中把他的期望传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寻求改变自己。”可见,教师作用的不可低估,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用能力大有裨益。
四、进行行为实践提高心理素质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陶冶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以讲读启发情感,朗读激发情感,写作抒发情感。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六、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等。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素质的有效渗透,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相融入才能让学生亲近老师,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灌输与接收的关系。现代新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习得,通过习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确,“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學活动,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尊重、关怀、信任学生是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罗散塔鲁教授说:“我的实验,证明了老师和学生间有巧妙的交互作用。老师通过说话声音,面部表情,无意中把他的期望传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寻求改变自己。”可见,教师作用的不可低估,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用能力大有裨益。
四、进行行为实践提高心理素质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陶冶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以讲读启发情感,朗读激发情感,写作抒发情感。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六、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等。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素质的有效渗透,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