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史记·淮阴侯列传》的眼泪中拉回到台灯下。
“干什么坏事呢,不接电话?”
“别没大没小,咋跟朕说话呢,说吧,唤朕何事?”
“下个月,我侄儿结婚,你给写两幅对联呗,给想点好词儿呀!”
“行,朕准了。”
有点意外,多少年了,除了过年给自己和亲戚家写对联,再没给其他人写过对联了。放下老同学的电话,回过神来又开始忐忑后悔了,真想抽自己两下,没问清新人的职业爱好等怎么撰写这两幅联呢,更不要说落墨了。望着桌上的笔墨洗盘,当年写对联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住的。上二年级时,一天晚上三叔悄悄拿出一个墨盘,一块儿墨块儿,一支毛笔,让我练习写毛笔字。
三叔是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也算是念过几天书的人。“研墨是个磨性子的活儿,墨盘底少放点水,食指和中指捏紧墨块儿,顺时针一圈儿一圈儿慢慢磨,等磨到水稠了再少加点水再磨,等到墨盘里有一半墨汁了就能练习写字了。”
写过的旧报纸满炕都是,毛笔实在太软,用不上劲儿还出一头汗。过几天实在不想练了,三叔就在一旁唠叨没完没了。
“抬头三尺有神灵,老祖宗在那看着呢。”
于是我只好接着练下去,在忐忑和汗水中极不情愿地练下去。
下小雪的时候,终于有点撇撇像刀点点如桃的感觉了。
腊月二十四,爸爸买了8张大红纸,还破天荒的买了两大瓶贴着注册商标的墨汁、一支系着红绳的毛笔、一本长条形的《农家历》,还有一把各种彩纸包着的糖块儿。实难想象,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爸爸打开了贴身衣兜里的那个几乎从不示人的手绢儿。
腊月二十五,吃过早饭,擦好饭桌就没撤,爸爸在饲养处当饲养员,今天给骡马填过草料就早早回来了,往日的水碗今天变成了家里最奢侈的家当——白搪瓷茶缸,好像还放了点柜角储存了不知多长时间的袋儿装茶叶,还竟然用没写过字的白纸卷了一支旱烟,好似对我又好似自言自语:“不着急,不着急,先练练,先练练”。
大门口要喜庆响亮跟形势:
四化宏图催战鼓;八亿神州报春来;横批:抓纲治国。
生产队门口最重要,公社干部,大队干部都要去都会看到,得找点革命词儿:
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横批:革命生产。
大爷是老红军,管着青年点。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都是文化人儿,必须得找点让他们高兴的硬词儿:
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横批:广阔天地。
18副对联,28条横批,再加上竖批福字全部写完已快下午两点了。因为家里有祖上留下来的碾房磨房的缘故,碾糕面的,磨豆腐的都围着叽叽喳喳。我放下毛笔,好像他们也如释重负:看这孩子,多有出息,一笔一划写得多好。满脑门子是汗,快歇歇喝口水。
爸爸的烟雾一圈圈缭绕,搪瓷白茶缸儿依旧捧在胸前,眼睛眯得越来越小,直至迷失在深深的皱纹丛中。
从此课余时间多了三件事:一个是有事没事就去练习写毛笔字,当然,只要在写字,不管啥活爸爸肯定不会叫我;另一个是听着有关对联的故事就记下来,养成了动笔写日记的习惯;还有就是周六下午和周日跑到公社新华书店蹭书看,凭着讨人喜欢的长相和抹了蜜的嘴巴,不仅成功蹭到了书看,还讨得了两个阿姨和叔叔的特殊照顾,偶尔还能蹭一根冰棍儿吃。看来颜值和蜜嘴儿有时候真能当饭吃。
一九八一年的春节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有的是等着看你写啥好他就让你给他写啥,也有好几户人家提前想好了记在纸条上让你给写,也有拿《农家历》翻过来翻过去,自己选新春联。因为各家各户白天都忙着置办年货,晚上写对联就成了我的主演了。
蒸年糕,做豆腐,煮年肉,火炕烧得滚烫,正好可以快点把刚写好的对联烤干。炕沿放一张桌子,我贴着炕沿站在地上,柜边靠墙站了满屋人。
“这些纸谁家的?”我拿过一卷纸慢慢展开。
“哎哎,我的我的,你往后站站,轮到我了。”
“轮你就轮你呗,有啥美的?能落下谁过年是咋的?”
经我熟练地折叠,放桌边一抹一压,再拿起来一抖正好七格,略加思索:
改革春雨润万户;开放东风扬神州;横批:改革开放。
春雨春水滋春柳;新风新政庆新年;横批:春风送暖。
顺便说一句,思索状纯属瞎装,早从《农家历》背下来了,这事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
“这个是?”一看就裁叠得整整齐齐。
“哎呀,老师就是不一样,看人家这叠得。”
“可别这么说,一个民办的,都一样种地。我就写这几个”。说着从兜里掏出个纸条来。
往年唯望三餐饱;从此还须五味全;横批:顿顿香甜。
银行存款増三倍;仓里余粮翻两番;横批:越过越好。
“哎呀,往后,往前凑合啥,你是认识还是会写?”
“哎呀,看看还不行,就行你往前站不行别人,都往后,看把人家小先生都挤得没地方了。”
“看这些人儿,叼著香烟,喝着茶水儿,磕着瓜子儿,还堵不住个嘴儿。”
哈哈哈哈……全屋人都大笑起来。
“快一点了,写完这个睡觉,剩下的明天接着写。”我伸个懒腰,看了下表。
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
“小先生,再给写个带福的吧?”
“看你别忙呀,这不还没写横批嘛。”横批:喜福临门。“这不就有福了吗?”
“哎呀,这可有讲究了,喜福临门谐音媳妇临门呀。”不愧是当老师的,一下就看出了门道,满屋立刻热闹起来。
“该你过年娶媳妇呀,这你得给小先生喜钱呀。小先生,他不给钱这对联不能给他。”
“哎呀,给给给,过年娶媳妇听这词儿高兴,人家小先生还没说呢,有你们啥事看把你们急的,哈哈哈……”
当年过春节每年都有七八天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有时候也有点不耐烦,却在温馨和赞美的包裹中乐此不疲。
东家长,西家短,三个蛤蟆六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北京有个电线杆子离这有多远,当时听着有点烦,现在回想挺温暖。
写对联曾经承载着我贫穷又富足的美好,淳朴又浓烈的乡情像一把无形的吊钩时时垂钓着我对遥远的思念。只是老井没有了,老屋没有了,当年等着写对联的人有的也没有了,健在的也有了新的称呼——农民工,只剩当年写对联的人,孤独的在他乡的寒风中紧紧拥抱着冻干了的乡愁。
“干什么坏事呢,不接电话?”
“别没大没小,咋跟朕说话呢,说吧,唤朕何事?”
“下个月,我侄儿结婚,你给写两幅对联呗,给想点好词儿呀!”
“行,朕准了。”
有点意外,多少年了,除了过年给自己和亲戚家写对联,再没给其他人写过对联了。放下老同学的电话,回过神来又开始忐忑后悔了,真想抽自己两下,没问清新人的职业爱好等怎么撰写这两幅联呢,更不要说落墨了。望着桌上的笔墨洗盘,当年写对联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住的。上二年级时,一天晚上三叔悄悄拿出一个墨盘,一块儿墨块儿,一支毛笔,让我练习写毛笔字。
三叔是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也算是念过几天书的人。“研墨是个磨性子的活儿,墨盘底少放点水,食指和中指捏紧墨块儿,顺时针一圈儿一圈儿慢慢磨,等磨到水稠了再少加点水再磨,等到墨盘里有一半墨汁了就能练习写字了。”
写过的旧报纸满炕都是,毛笔实在太软,用不上劲儿还出一头汗。过几天实在不想练了,三叔就在一旁唠叨没完没了。
“抬头三尺有神灵,老祖宗在那看着呢。”
于是我只好接着练下去,在忐忑和汗水中极不情愿地练下去。
下小雪的时候,终于有点撇撇像刀点点如桃的感觉了。
腊月二十四,爸爸买了8张大红纸,还破天荒的买了两大瓶贴着注册商标的墨汁、一支系着红绳的毛笔、一本长条形的《农家历》,还有一把各种彩纸包着的糖块儿。实难想象,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爸爸打开了贴身衣兜里的那个几乎从不示人的手绢儿。
腊月二十五,吃过早饭,擦好饭桌就没撤,爸爸在饲养处当饲养员,今天给骡马填过草料就早早回来了,往日的水碗今天变成了家里最奢侈的家当——白搪瓷茶缸,好像还放了点柜角储存了不知多长时间的袋儿装茶叶,还竟然用没写过字的白纸卷了一支旱烟,好似对我又好似自言自语:“不着急,不着急,先练练,先练练”。
大门口要喜庆响亮跟形势:
四化宏图催战鼓;八亿神州报春来;横批:抓纲治国。
生产队门口最重要,公社干部,大队干部都要去都会看到,得找点革命词儿:
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横批:革命生产。
大爷是老红军,管着青年点。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都是文化人儿,必须得找点让他们高兴的硬词儿:
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横批:广阔天地。
18副对联,28条横批,再加上竖批福字全部写完已快下午两点了。因为家里有祖上留下来的碾房磨房的缘故,碾糕面的,磨豆腐的都围着叽叽喳喳。我放下毛笔,好像他们也如释重负:看这孩子,多有出息,一笔一划写得多好。满脑门子是汗,快歇歇喝口水。
爸爸的烟雾一圈圈缭绕,搪瓷白茶缸儿依旧捧在胸前,眼睛眯得越来越小,直至迷失在深深的皱纹丛中。
从此课余时间多了三件事:一个是有事没事就去练习写毛笔字,当然,只要在写字,不管啥活爸爸肯定不会叫我;另一个是听着有关对联的故事就记下来,养成了动笔写日记的习惯;还有就是周六下午和周日跑到公社新华书店蹭书看,凭着讨人喜欢的长相和抹了蜜的嘴巴,不仅成功蹭到了书看,还讨得了两个阿姨和叔叔的特殊照顾,偶尔还能蹭一根冰棍儿吃。看来颜值和蜜嘴儿有时候真能当饭吃。
一九八一年的春节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有的是等着看你写啥好他就让你给他写啥,也有好几户人家提前想好了记在纸条上让你给写,也有拿《农家历》翻过来翻过去,自己选新春联。因为各家各户白天都忙着置办年货,晚上写对联就成了我的主演了。
蒸年糕,做豆腐,煮年肉,火炕烧得滚烫,正好可以快点把刚写好的对联烤干。炕沿放一张桌子,我贴着炕沿站在地上,柜边靠墙站了满屋人。
“这些纸谁家的?”我拿过一卷纸慢慢展开。
“哎哎,我的我的,你往后站站,轮到我了。”
“轮你就轮你呗,有啥美的?能落下谁过年是咋的?”
经我熟练地折叠,放桌边一抹一压,再拿起来一抖正好七格,略加思索:
改革春雨润万户;开放东风扬神州;横批:改革开放。
春雨春水滋春柳;新风新政庆新年;横批:春风送暖。
顺便说一句,思索状纯属瞎装,早从《农家历》背下来了,这事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
“这个是?”一看就裁叠得整整齐齐。
“哎呀,老师就是不一样,看人家这叠得。”
“可别这么说,一个民办的,都一样种地。我就写这几个”。说着从兜里掏出个纸条来。
往年唯望三餐饱;从此还须五味全;横批:顿顿香甜。
银行存款増三倍;仓里余粮翻两番;横批:越过越好。
“哎呀,往后,往前凑合啥,你是认识还是会写?”
“哎呀,看看还不行,就行你往前站不行别人,都往后,看把人家小先生都挤得没地方了。”
“看这些人儿,叼著香烟,喝着茶水儿,磕着瓜子儿,还堵不住个嘴儿。”
哈哈哈哈……全屋人都大笑起来。
“快一点了,写完这个睡觉,剩下的明天接着写。”我伸个懒腰,看了下表。
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
“小先生,再给写个带福的吧?”
“看你别忙呀,这不还没写横批嘛。”横批:喜福临门。“这不就有福了吗?”
“哎呀,这可有讲究了,喜福临门谐音媳妇临门呀。”不愧是当老师的,一下就看出了门道,满屋立刻热闹起来。
“该你过年娶媳妇呀,这你得给小先生喜钱呀。小先生,他不给钱这对联不能给他。”
“哎呀,给给给,过年娶媳妇听这词儿高兴,人家小先生还没说呢,有你们啥事看把你们急的,哈哈哈……”
当年过春节每年都有七八天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有时候也有点不耐烦,却在温馨和赞美的包裹中乐此不疲。
东家长,西家短,三个蛤蟆六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北京有个电线杆子离这有多远,当时听着有点烦,现在回想挺温暖。
写对联曾经承载着我贫穷又富足的美好,淳朴又浓烈的乡情像一把无形的吊钩时时垂钓着我对遥远的思念。只是老井没有了,老屋没有了,当年等着写对联的人有的也没有了,健在的也有了新的称呼——农民工,只剩当年写对联的人,孤独的在他乡的寒风中紧紧拥抱着冻干了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