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当年写对联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史记·淮阴侯列传》的眼泪中拉回到台灯下。
  “干什么坏事呢,不接电话?”
  “别没大没小,咋跟朕说话呢,说吧,唤朕何事?”
  “下个月,我侄儿结婚,你给写两幅对联呗,给想点好词儿呀!”
  “行,朕准了。”
  有点意外,多少年了,除了过年给自己和亲戚家写对联,再没给其他人写过对联了。放下老同学的电话,回过神来又开始忐忑后悔了,真想抽自己两下,没问清新人的职业爱好等怎么撰写这两幅联呢,更不要说落墨了。望着桌上的笔墨洗盘,当年写对联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住的。上二年级时,一天晚上三叔悄悄拿出一个墨盘,一块儿墨块儿,一支毛笔,让我练习写毛笔字。
  三叔是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也算是念过几天书的人。“研墨是个磨性子的活儿,墨盘底少放点水,食指和中指捏紧墨块儿,顺时针一圈儿一圈儿慢慢磨,等磨到水稠了再少加点水再磨,等到墨盘里有一半墨汁了就能练习写字了。”
  写过的旧报纸满炕都是,毛笔实在太软,用不上劲儿还出一头汗。过几天实在不想练了,三叔就在一旁唠叨没完没了。
  “抬头三尺有神灵,老祖宗在那看着呢。”
  于是我只好接着练下去,在忐忑和汗水中极不情愿地练下去。
  下小雪的时候,终于有点撇撇像刀点点如桃的感觉了。
  腊月二十四,爸爸买了8张大红纸,还破天荒的买了两大瓶贴着注册商标的墨汁、一支系着红绳的毛笔、一本长条形的《农家历》,还有一把各种彩纸包着的糖块儿。实难想象,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爸爸打开了贴身衣兜里的那个几乎从不示人的手绢儿。
  腊月二十五,吃过早饭,擦好饭桌就没撤,爸爸在饲养处当饲养员,今天给骡马填过草料就早早回来了,往日的水碗今天变成了家里最奢侈的家当——白搪瓷茶缸,好像还放了点柜角储存了不知多长时间的袋儿装茶叶,还竟然用没写过字的白纸卷了一支旱烟,好似对我又好似自言自语:“不着急,不着急,先练练,先练练”。
  大门口要喜庆响亮跟形势:
  四化宏图催战鼓;八亿神州报春来;横批:抓纲治国。
  生产队门口最重要,公社干部,大队干部都要去都会看到,得找点革命词儿:
  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横批:革命生产。
  大爷是老红军,管着青年点。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都是文化人儿,必须得找点让他们高兴的硬词儿:
  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横批:广阔天地。
  18副对联,28条横批,再加上竖批福字全部写完已快下午两点了。因为家里有祖上留下来的碾房磨房的缘故,碾糕面的,磨豆腐的都围着叽叽喳喳。我放下毛笔,好像他们也如释重负:看这孩子,多有出息,一笔一划写得多好。满脑门子是汗,快歇歇喝口水。
  爸爸的烟雾一圈圈缭绕,搪瓷白茶缸儿依旧捧在胸前,眼睛眯得越来越小,直至迷失在深深的皱纹丛中。
  从此课余时间多了三件事:一个是有事没事就去练习写毛笔字,当然,只要在写字,不管啥活爸爸肯定不会叫我;另一个是听着有关对联的故事就记下来,养成了动笔写日记的习惯;还有就是周六下午和周日跑到公社新华书店蹭书看,凭着讨人喜欢的长相和抹了蜜的嘴巴,不仅成功蹭到了书看,还讨得了两个阿姨和叔叔的特殊照顾,偶尔还能蹭一根冰棍儿吃。看来颜值和蜜嘴儿有时候真能当饭吃。
  一九八一年的春节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有的是等着看你写啥好他就让你给他写啥,也有好几户人家提前想好了记在纸条上让你给写,也有拿《农家历》翻过来翻过去,自己选新春联。因为各家各户白天都忙着置办年货,晚上写对联就成了我的主演了。
  蒸年糕,做豆腐,煮年肉,火炕烧得滚烫,正好可以快点把刚写好的对联烤干。炕沿放一张桌子,我贴着炕沿站在地上,柜边靠墙站了满屋人。
  “这些纸谁家的?”我拿过一卷纸慢慢展开。
  “哎哎,我的我的,你往后站站,轮到我了。”
  “轮你就轮你呗,有啥美的?能落下谁过年是咋的?”
  经我熟练地折叠,放桌边一抹一压,再拿起来一抖正好七格,略加思索:
  改革春雨润万户;开放东风扬神州;横批:改革开放。
  春雨春水滋春柳;新风新政庆新年;横批:春风送暖。
  顺便说一句,思索状纯属瞎装,早从《农家历》背下来了,这事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
  “这个是?”一看就裁叠得整整齐齐。
  “哎呀,老师就是不一样,看人家这叠得。”
  “可别这么说,一个民办的,都一样种地。我就写这几个”。说着从兜里掏出个纸条来。
  往年唯望三餐饱;从此还须五味全;横批:顿顿香甜。
  银行存款増三倍;仓里余粮翻两番;横批:越过越好。
  “哎呀,往后,往前凑合啥,你是认识还是会写?”
  “哎呀,看看还不行,就行你往前站不行别人,都往后,看把人家小先生都挤得没地方了。”
  “看这些人儿,叼著香烟,喝着茶水儿,磕着瓜子儿,还堵不住个嘴儿。”
  哈哈哈哈……全屋人都大笑起来。
  “快一点了,写完这个睡觉,剩下的明天接着写。”我伸个懒腰,看了下表。
  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
  “小先生,再给写个带福的吧?”
  “看你别忙呀,这不还没写横批嘛。”横批:喜福临门。“这不就有福了吗?”
  “哎呀,这可有讲究了,喜福临门谐音媳妇临门呀。”不愧是当老师的,一下就看出了门道,满屋立刻热闹起来。
  “该你过年娶媳妇呀,这你得给小先生喜钱呀。小先生,他不给钱这对联不能给他。”
  “哎呀,给给给,过年娶媳妇听这词儿高兴,人家小先生还没说呢,有你们啥事看把你们急的,哈哈哈……”
  当年过春节每年都有七八天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有时候也有点不耐烦,却在温馨和赞美的包裹中乐此不疲。
  东家长,西家短,三个蛤蟆六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北京有个电线杆子离这有多远,当时听着有点烦,现在回想挺温暖。
  写对联曾经承载着我贫穷又富足的美好,淳朴又浓烈的乡情像一把无形的吊钩时时垂钓着我对遥远的思念。只是老井没有了,老屋没有了,当年等着写对联的人有的也没有了,健在的也有了新的称呼——农民工,只剩当年写对联的人,孤独的在他乡的寒风中紧紧拥抱着冻干了的乡愁。
其他文献
我老家那一带人大多都会说一句话,“三个壮汉,不及一匹瞎骡跛马能干。”若问何故,“那山梁梁,那坡坡儿,不靠骡马咋个吃得成!”老家人会这样理直气壮地回敬你。  可说来也奇怪,老家人的认识里,骡子与马匹,图的无非就是驮物拉磨,只要使唤着顺手,都一样。因之,习惯上将骡和马都唤作马。  因为几近家家户户都养马,马场一向都是寨子里最热闹的场所。所谓马场,实为寨子正中的一溜闲地,既供骡马休闲打滚,也为阉割牛马牲
期刊
大约,很多人不知道金丝楠比黄金更金贵,也不知道何处是金丝楠的故乡。  史料记载,金丝楠大多分布在雨水较为充沛的四川省1500米海拔以上地区。金丝楠树干粗壮挺拔,仿若伟岸巨人,每棵树达30多米的高度。  明清时期,豪门大户喜用金丝楠制作家俱,因其材质细密,阳光照耀下,金丝楠木纹丝闪闪发光,如金丝一般。金丝楠不易开裂变形,更不会遭虫蛀,通体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气息。或许,蛀虫们因为惧怕金丝楠身上的清香气息
期刊
隋朝大业九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淮阳郡淮河边的河滩上,立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男子衣冠胜雪,玉面如画,却又难掩一脸风尘。他负手而立,面对着缓缓流过淮河水,良久,吟出两句诗来:“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诗句有些伤感,男子仿佛心有不如意之事。但听男子继续吟下去,诗句却渐渐激昂起来,特别是最后两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真叫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能作如此豪迈之诗,这男子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
期刊
毛病要是成了习惯那就不得了了。  好几个月没回来了,下了公交车看到广场在大兴土木,腿就鬼使神差地挪了过去,这就是搞工程的职业病吧。  “这么好的石材用土做垫层?”,随口吐噜出来了。真想抽自己个嘴巴,与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你以为就你是白乌鸦呀?  “喵——”一声猫叫,终于让我挪开了目光。柏树丛中,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前面一个兰花小碗,一只慵懒的肥猫伸个长长的懒腰,踱着悠闲的舞步围着我转了一圈儿,又在我
期刊
人的记忆从几岁开始呢?或者说,看不见的巨手抹去早期的痕迹之后,又何时粗心遗留下什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祖屋窗外那一棵青桐树就是它“粗心”之作。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呢?  在祖屋北窗外通往邻居家的小路路口,有一棵青桐树,后来我知道它在古代又叫“梧桐”,“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说的就是它。青桐木叶青青,像一把铜色巨伞,主干上生长着忧伤的眼睛,像伤疤,惹人注目。五岁那年,我在树下玩耍,指着一个狭长
期刊
邛崃古称临邛,是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从公元前311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现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4A景区大梁酒庄就坐落在邛崃市,师生联谊会的第一站从大梁酒庄开始。  旅游景點很有特色,住宿更是别具特色的风景小院儿,我的“别墅”叫“栖梦”,临院儿叫“问茶”。怎么样,听这名字是不是很有诗意,或者应该叫“文君范儿”?  因为航班延误,大巴错路,凌晨三点才到酒庄,或许是太困乏的缘故吧,栖是栖了
期刊
斗转星移,青春在岁月变迁中苍老,陈年旧事会逐渐地模糊。时光就像是重庆的雾,越来越浓,无情的把某些记忆从脑海中逐渐淡忘直至删除;时光又像是筛子,只能过滤掉过去生活中的浮光掠影,对于记忆犹新的往事,虽然时过境迁,却仍然历历在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冬天的一个傍晚,不约而至的北风开始肆无忌惮地咆哮,疯狂至极。秋风扫光了落叶,留下光秃秃孤零零的树枝,在北风的教唆下也开始同室操戈,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一些
期刊
原定于下午两点的T梁吊装推迟了,跨铁路的桥梁要受到铁路部门的限制。中午一点,连个荫凉处也没有,真盼天空有一丝云彩,遮挡一下如火的阳光。  难耐的酷暑和无聊的等待,不免让人有些烦躁。环顾四周,还好,山上的绿色一望无际,这才想起已经有好久没有爬山了。  高高低低的灌木一丛丛,一簇簇,上面爬满了不知名的藤本植物,真像特厚的绿地毯。一股久违的香气袭来,一种温馨涌上心头,是荆稍花的香味儿。  记得小时候,家
期刊
六点半的闹钟,磨蹭到七点才穿戴起床。推开小窗,雨丝夹杂着泥土的清凉,空气中隐隐飘来淡淡的幽香,大张着惊愕的嘴巴,眼睛紧盯在小院门边的杏树上。  去年的这个时候,驱车十几里,跑了趟农村的集贸市场。说是去买新鲜蔬菜,其实为了儿时的印象。  三个茄子,一袋儿青椒,半斤生姜。菠菜的红根粘满泥土,芫荽梗上草叶泛黄。躲开摊点的挤挤蹭蹭,融入人群的熙熙攘攘。  好不容易挪到集市边上,拉开车门,装好新鲜,回看人群
期刊
远离城市的喧嚣,忙里偷闲与同事们一起踏上了漳河水库的游览之路。  远远望去,漳河水库说是一个水库,不如说更像是一个人工大湖,静静地卧在群山之颠。绿树掩映之间,透着一股灵气,宁静致远。  同事们好奇地涌上甲板,女同胞更是纵情地展开臂膀,似拥抱大海,又好似要融入蓝天,脸上灿烂着久违的笑容。那一刻,虽平常却令人感动。其实人都是从儿童长大的,欢愉的童心本来永恒。随着相机的“咔哒”声,这一刻被凝固。但愿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