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已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音乐学科以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人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并已经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音乐学科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1全面认识音乐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1.1音乐学科通过审美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和生活,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1.2音乐学科以科学的审美观,指导学生继承历史上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它对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信念,丰富精神生活,改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音乐学科以具体、鲜明的音乐形象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享受美的愉悦中,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与德、智、体等方面密切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2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2.1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和思想新课程改革,道德和品格新课程改革。政治和思想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改革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品格素质主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学习中外著名音乐家高贵品质、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品德。
2.2文化新课程改革。包括音乐知识新课程改革、音乐文化新课程改革、音乐能力新课程改革。音乐知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文化新课程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音乐发展的关系,以及音乐的文化为涵,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能力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2.3审美新课程改革。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帮助学生明辩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在音乐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表现和创造美。
2.4心理新课程改革。音乐学科的心理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中外著名的音乐家成长经历和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能力和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全面把握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3.1全体性原则。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均应围绕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来进行。
3.2主体性原则。音乐学科实施新课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提高的服务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改变音乐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练得少的局面,要让学生“动”起来。
3.3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音乐作品内容的思想性是通过作品艺术性来体现的。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音乐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段,深刻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寓教于乐,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4审美性原则。音乐教学属于审美教育范畴。它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并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审美教育,塑造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是在愉悦的艺术审美体验中体现的,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音乐教师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音乐知识传授,轻审美教育”的倾向。
3.5实践性原则。音乐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各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音乐艺术的实践。音乐教师要注意把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音乐艺术实践中,通过自身的音乐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并巩固已学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3.6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原有的框框,创造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要在备课、讲课、课外活动中扬长避短,保持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应避免把“音乐形象”的解释过于具体化,要把每堂音乐课都当成一次创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
4全面提炼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
4.1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思想。音乐教师要牢固地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全面理解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思想,即: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审美教育。
4.2遵循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原则。音乐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规律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音乐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本《意见》所提出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成为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音乐教师应遵循这些原则实施新课程改革。
4.3把握音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检测和评价的依据。音乐教师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要注意划分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目标的层次。要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作用。
4.4精选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和技能中精选教学内容。
4.5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优化音乐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准备教学的全过程,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连接自然,教学高潮恰到好处。要积极创设条件,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师生情、生生情与音乐的美紧密融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全面认识音乐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1.1音乐学科通过审美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和生活,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1.2音乐学科以科学的审美观,指导学生继承历史上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它对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信念,丰富精神生活,改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音乐学科以具体、鲜明的音乐形象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享受美的愉悦中,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与德、智、体等方面密切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2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2.1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和思想新课程改革,道德和品格新课程改革。政治和思想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改革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品格素质主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学习中外著名音乐家高贵品质、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品德。
2.2文化新课程改革。包括音乐知识新课程改革、音乐文化新课程改革、音乐能力新课程改革。音乐知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文化新课程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音乐发展的关系,以及音乐的文化为涵,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能力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2.3审美新课程改革。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帮助学生明辩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在音乐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表现和创造美。
2.4心理新课程改革。音乐学科的心理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中外著名的音乐家成长经历和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能力和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全面把握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3.1全体性原则。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均应围绕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来进行。
3.2主体性原则。音乐学科实施新课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提高的服务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改变音乐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练得少的局面,要让学生“动”起来。
3.3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音乐作品内容的思想性是通过作品艺术性来体现的。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音乐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段,深刻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寓教于乐,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4审美性原则。音乐教学属于审美教育范畴。它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并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审美教育,塑造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是在愉悦的艺术审美体验中体现的,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音乐教师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音乐知识传授,轻审美教育”的倾向。
3.5实践性原则。音乐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各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音乐艺术的实践。音乐教师要注意把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音乐艺术实践中,通过自身的音乐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并巩固已学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3.6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原有的框框,创造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要在备课、讲课、课外活动中扬长避短,保持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应避免把“音乐形象”的解释过于具体化,要把每堂音乐课都当成一次创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
4全面提炼音乐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
4.1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思想。音乐教师要牢固地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全面理解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思想,即: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审美教育。
4.2遵循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原则。音乐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规律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音乐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本《意见》所提出的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成为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音乐教师应遵循这些原则实施新课程改革。
4.3把握音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检测和评价的依据。音乐教师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要注意划分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目标的层次。要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作用。
4.4精选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和技能中精选教学内容。
4.5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优化音乐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准备教学的全过程,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连接自然,教学高潮恰到好处。要积极创设条件,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师生情、生生情与音乐的美紧密融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