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保证。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合作探究的讨论,激活思维的追问等方式,带动文本的深度阅读,推动课堂走向纵深,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
平等对话 推进课堂 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3-0118-01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一线教师的着力点应该由面上的“课改”转变到点上的“改课”。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样态仍然大量存在。现代的课堂呼唤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呼唤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而平等对话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尊重引导,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几个活跃分子不断地发言,教师们也特别愿意让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思维积极、表达流畅、有助于课堂推进,成功地完成所谓的各个教学环节。若有些学生思维呆板,表达生涩,我们难免会内心发慌、生厌。难怪有人认为我们的课堂节奏只是针对优等的那一部分学生,不仅如此,除了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些的的确确是我们应该要关怀的“学困”对象,这些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长年默默不语。
针对这类现象,首先要从问题设计入手,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来回答,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勾画)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找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他们一般都能回答出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没有风声说明风小,济南的冬天不冷、温暖。响晴就是指济南的天气晴朗。温晴这个词语则是既有温的特点,又有晴的特点,最终指向温晴。通过教者一步步地耐心引导,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小组合作,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阅读教学中,怎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发现生长点,探究疑难点,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受,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向广度推进,向高度攀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老师要设置有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以《濟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为例,在总结概括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她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并提示学生抓住济南的天气,济南的山,济南的水的特点来探究。
如引导学生解读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并了解这一段采用的对比手法。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可爱……了解这段中采用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展示讨论结果:小组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了它“温晴”的特点。小组B……
这样的对话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过程,也是师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构建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它是优秀教学的一种素质标识,只有在这样真实的交往与对话中,对话者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相互接纳,达成共识,从而获得知识与体验。
3.追问升华,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者不能越俎代庖,要适时地追、恰切地问,让学生在研究、发现、探索中慢慢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笔者在教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时,通过对祖父后花园的生活特点的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概括出自由的特点,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水到渠成: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绝大部分教师的讲解到这个地步会戛然而止,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适度的拓展阅读,于是在概括完主题后,笔者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呼兰河传》中除了写祖父外,还写了谁?学生回答还写了祖母,于是顺势呈现一段描写祖母的文字——“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对这一段描写笔者进行了追问,同样是女性的祖母,为什么会对一个弱小的生命如此残忍?
通过对时代的还原,学生的交流讨论,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木的灵魂来,在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以为明白却又没有完全明白的情况下,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追问,立即升华了这部作品的主旨。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自我发现中得到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找到自信。
“教育就是用一颗火星去点燃另一颗火星,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平等对话 推进课堂 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3-0118-01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一线教师的着力点应该由面上的“课改”转变到点上的“改课”。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样态仍然大量存在。现代的课堂呼唤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呼唤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而平等对话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尊重引导,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几个活跃分子不断地发言,教师们也特别愿意让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思维积极、表达流畅、有助于课堂推进,成功地完成所谓的各个教学环节。若有些学生思维呆板,表达生涩,我们难免会内心发慌、生厌。难怪有人认为我们的课堂节奏只是针对优等的那一部分学生,不仅如此,除了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些的的确确是我们应该要关怀的“学困”对象,这些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长年默默不语。
针对这类现象,首先要从问题设计入手,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来回答,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勾画)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找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他们一般都能回答出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没有风声说明风小,济南的冬天不冷、温暖。响晴就是指济南的天气晴朗。温晴这个词语则是既有温的特点,又有晴的特点,最终指向温晴。通过教者一步步地耐心引导,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小组合作,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阅读教学中,怎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发现生长点,探究疑难点,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受,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向广度推进,向高度攀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老师要设置有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以《濟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为例,在总结概括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她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并提示学生抓住济南的天气,济南的山,济南的水的特点来探究。
如引导学生解读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并了解这一段采用的对比手法。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可爱……了解这段中采用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展示讨论结果:小组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了它“温晴”的特点。小组B……
这样的对话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过程,也是师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构建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它是优秀教学的一种素质标识,只有在这样真实的交往与对话中,对话者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相互接纳,达成共识,从而获得知识与体验。
3.追问升华,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者不能越俎代庖,要适时地追、恰切地问,让学生在研究、发现、探索中慢慢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笔者在教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时,通过对祖父后花园的生活特点的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概括出自由的特点,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水到渠成: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绝大部分教师的讲解到这个地步会戛然而止,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适度的拓展阅读,于是在概括完主题后,笔者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呼兰河传》中除了写祖父外,还写了谁?学生回答还写了祖母,于是顺势呈现一段描写祖母的文字——“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对这一段描写笔者进行了追问,同样是女性的祖母,为什么会对一个弱小的生命如此残忍?
通过对时代的还原,学生的交流讨论,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木的灵魂来,在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以为明白却又没有完全明白的情况下,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追问,立即升华了这部作品的主旨。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自我发现中得到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找到自信。
“教育就是用一颗火星去点燃另一颗火星,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